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有
三有對
三有為相
三有為法
三自
三自一心
三光
三光天
三光天子形像
三衣
單三衣
三字
三字禪
三妄
三妄執(zhí)
三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界之生死。(參見: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三界之異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謂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也。新譯仁王經(jīng)中曰:「三有業(yè)果,一切皆空?!怪嵌日撘辉唬骸溉袗壑??!鬼炇杞缙芬辉唬骸该姓撸?、色有、無色有?!苟蓣胗浺辉唬骸秆匀姓?,即三界之異名?!埂居帧恳槐居校F(xiàn)生之身心。二當有,未來之身心。三中有,本有與當有中間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佛學常見辭匯】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xiàn)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善戒經(jīng)并大智度論)
三有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各隨所作善惡之業(yè),即感善惡之報。因果不亡,故名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欲有〕,謂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各隨其業(yè)因而受果報,故名欲有。
〔二、色有〕,謂色界四禪諸天,由昔脩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凈之色,故名色有。(四禪諸天者,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三、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無色質(zhì)為礙,而亦隨其所作之因,受其果報,故名無色有。(四空諸天者,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三有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對為礙之義,有障礙之義者,謂之有對。一、障礙有對,如手礙手,石礙石,互礙而被礙者。二、境界有對,六根六識及諸心所,為五境及法境之一分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三、所緣有對,為六識及法境之一分所拘束,而緣慮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三有為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經(jīng)中說四有為法,又說三有為相,三有為相者:一生相,二住異相,三滅相也。此中第二之住異相,俱舍論有二說:一者謂住者異之別名也,住必有異,故異相,謂之住異相,非住與異之二相。佛說生異滅之三相者,欲于三世遷流之相,使有情生厭畏也。生者引未來之法,使流入現(xiàn)在,異與滅者,使其衰異及壞滅而流入過去也。猶如見有三怨敵居于人之稠林。一自稠林牽出之,一使衰其力,一壞其命根。住相者于法安立,人不厭畏之,故于有為相中不說之。又無為法有自相之住,住相濫于彼,故不說之。二者謂住異相者,住相與異相,合之而說也,所以然者,住是有情之所愛處,欲使厭舍之,故與異合說,如說黑耳與吉祥俱也。見唯識述記二末,俱舍光記五。
三有為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色法。質(zhì)礙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慮知之法。俱舍心王一與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與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應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應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緣之為作,故名有為法。見大乘義章二。
三自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八正道分有自調(diào)自凈自度三種。是二乘自利之三學也。如圖。見智度論六十一。【又】(術(shù)語)具曰三自一心摩訶衍法。具自體自相自用三大之一心。即起信論所說之一心,華嚴宗所明之一真法界也。釋摩衍論五曰:「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中略)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姑貙氳€上曰:「十地不能窺窬,三自不得齒接?!?br />
三自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三自)
三自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八正道分有自調(diào)自凈自度三種。是二乘自利之三學也。如圖。見智度論六十一?!居帧浚ㄐg(shù)語)具曰三自一心摩訶衍法。具自體自相自用三大之一心。即起信論所說之一心,華嚴宗所明之一真法界也。釋摩衍論五曰:「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中略)如是勝處為明無明,如是勝處無明邊域非明分位?!姑貙氳€上曰:「十地不能窺窬,三自不得齒接。」
三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色界之第二禪,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之三天,名曰三光。舊譯仁王經(jīng)上曰:「九梵三凈,三光三梵?!埂居帧恐溉赵滦嵌?,(參見:三光天)。
【佛學常見辭匯】
1。色界的第二禪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亮太陽。
三光天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日月星也。一日天子,法華經(jīng)名寶光天子,有經(jīng),言觀音名為寶意,作日天子者是也。二月天子,法華經(jīng)名,名月天子,有經(jīng)言大勢至菩薩名為寶吉祥作月天子者是也。三明星天子,法華經(jīng)名普光天子,有經(jīng)言虛空藏菩薩名為寶光作星天子者是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名月天子,普光天子,寶光天子?!狗ㄈA文句二曰:「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光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寶意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雇蜗槭瓒唬骸笍陀薪?jīng)云:觀世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虛空藏名寶光,作星天子。」而明三光本地之經(jīng)本不可確定。日本證真之私記引天地本起經(jīng),道綽之安樂集永觀之經(jīng)生十因引須彌四域經(jīng),以明觀音勢至之應作日月,然此二經(jīng)皆偽經(jīng)也。天臺既曰或云:嘉祥亦云有經(jīng),則后生存疑可也。但明星之本地,虛空藏菩薩神咒經(jīng),七佛存菩薩神咒經(jīng)有明據(jù),(參見:虛空藏)
三光天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日月星也。一日天子,法華經(jīng)名寶光天子,有經(jīng),言觀音名為寶意,作日天子者是也。二月天子,法華經(jīng)名,名月天子,有經(jīng)言大勢至菩薩名為寶吉祥作月天子者是也。三明星天子,法華經(jīng)名普光天子,有經(jīng)言虛空藏菩薩名為寶光作星天子者是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名月天子,普光天子,寶光天子?!狗ㄈA文句二曰:「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光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寶意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雇蜗槭瓒唬骸笍陀薪?jīng)云:觀世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虛空藏名寶光,作星天子?!苟魅獗镜刂?jīng)本不可確定。日本證真之私記引天地本起經(jīng),道綽之安樂集永觀之經(jīng)生十因引須彌四域經(jīng),以明觀音勢至之應作日月,然此二經(jīng)皆偽經(jīng)也。天臺既曰或云:嘉祥亦云有經(jīng),則后生存疑可也。但明星之本地,虛空藏菩薩神咒經(jīng),七佛存菩薩神咒經(jīng)有明據(jù),(參見:虛空藏)
三光天子形像
【佛學大辭典】
(圖像)畫三光之像以明星為菩薩形,置于中央,以日月為天人形,置于左右,學海馀滴四曰:「在佛工家造三光像,大明星為菩薩形,日月二天作天人形。若三光俱依其本,即宜為菩薩形。若約其跡,則宜并為天人形。今一是從本,二是就跡,本跡互顯也。若約日月星辰階位,則宜于日月后列明星。今則明星依其本地,故安于中央,日月就跡,故列于左右。況復妙經(jīng)以名月天子普光天子寶光天子為次第,大明星在其中間耶?」愚案明星有先日破世間闇之本誓。大集經(jīng)二十三虛空目分凈目品曰:「往昔發(fā)愿,此閻浮提夜五分過,馀一分在,當在日前十千由旬,先當破壞閻浮提闇而作明相。」
三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制稱為衣者,袈裟也。后世別袈裟與衣。稱三衣為袈裟。種種僧衣。咸有別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譯言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議時著之。二、郁多羅僧Uttara%san%ga,譯言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三、安陀會Antarva%saka,譯言中著衣。襯體而著之。三衣皆為方形??p綴數(shù)多之小片者,故隨其條數(shù)而分三衣。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郁多羅僧。九條已上為僧伽梨,特稱僧伽梨為大衣。(參見:袈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安陀會衣Antarva%sa,五條袈裟。二郁多羅僧衣Uttra%san%ga,七條袈裟。三僧伽梨衣Sam%gha%ti,九條乃至二十五條袈裟。見行事鈔下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制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郁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制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制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shù)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羅僧衣 為七條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內(nèi)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僧伽梨衣 為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袈裟,名上衣,為出外時及其他嚴儀之時著之。
袈裟
【佛學大辭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譯曰不正,壞,濁,染等。又與加沙野之語同。譯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雜色,故從色而云袈裟。其形為長方形,故從形而云敷具,臥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綴合如田畔,故從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鎧,解脫幢相等種種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別名,其小者曰安陀會,又云五條,其中者曰郁多羅僧,又云七條,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條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無所謂衣者。支那日本氣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掛于表也。天竺于五條上重著七條或大衣,或于五條七條上重著大衣,此方則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蘭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帶黑者。唐武后賜僧法朗等紫袈裟。玄應音義十五曰:「袈裟,上舉祛切,下所加切。韻集,音加沙,字本從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從衣,案外國通稱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是初譯之時,見其色濁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經(jīng)云:晉言無垢衣,又義云離塵服,或云痟瘦衣,或稱蓮花服,或言間色衣,皆從義立名耳。真諦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國雖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蘭者,但點之異耳?!剐惺骡n下一曰:「增一云: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為法食,此袈裟衣者,從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據(jù)此土所翻,通名為臥具。四分云:應以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劫,應作安陀會,襯體著。郁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諸部無正翻,今以義譯?;凵掀兴_經(jīng),五條名中著衣,七條名上衣,大衣名眾聚時衣。(中略)若就條數(shù),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條七條五條等。律中無五七九名,但云安陀會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條也?!辜臍w傳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語,何勞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語,三衣并名支伐羅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羅。北方諸國。多名法衣為袈裟。乃是赤色義。非律文典語。」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為地黃黃屑,或復荊檗黃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淺深,要而省事?!够墼芬袅x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邏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俗語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說:「才脫袈裟,逢人輒稱汝我?!埂?a target='_blank'>北史·西域傳》記載,疏勒國曾遣使贈釋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隔卖摹故氰笳ZKasaya的音譯,意為不正色,即僧侶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開五正色(青黃赤白黑)和五間色(緋紅紫綠碧),故稱。因其色濁,亦稱「淄衣」、「染衣」等。不過,袈裟傳入中國后,用色也不盡一致。也有用鮮艷顏色的,如金縷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國佛教漫談·漢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譽。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guī)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袈裟用小片連綴而成,呈長方形。其制分五條、七條和九條(九條至二十五條為一類,稱作袒衣)三種。(李明權(quán))
單三衣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唯有此一具之三衣,不更蓄馀衣,謂之單三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大乘義章十五曰:「言三衣者,謂五條衣七條衣大衣,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蓄馀衣。」
三字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阿彌陀之三字也。謂之為三字之名號。譯言無量壽。
三字禪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碧巖六則頌評唱曰:「云門尋常愛說三字禪:顧鑒咦。又說一字禪?!诡櫿哳檻]。鑒者鑒察。咦為呼人之聲。
三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妄執(zhí)之略。
三妄執(zhí)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密家所立。于六大惑中除見惑,以其馀貪瞋癡慢疑五大惑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有無明,生五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也。此五根本之惑,開之成一百六十心,于其一百六十心中。
最粗者立粗妄執(zhí)。
微細者為細妄執(zhí)。
極微細者為極細妄執(zhí)。
此三妄執(zhí),該攝一切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