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晉書》卷十一〈天文志上·中宮〉
三臺(tái)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tái),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臺(tái),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臺(tái),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臺(tái),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又曰三臺(tái)為天階,太一躡以上下。一曰泰階。上階,上星為天子,下星為女主;中階,上星為諸侯三公,下星為卿大夫;下階,上星為士,下星為庶人:所以和陰陽(yáng)而理萬物也。君臣和集,如其常度,有變則占其人。

簡(jiǎn)釋

三臺(tái):喻宰輔重臣。唐貫休《到蜀中與鄭中丞相遇》:“深隱猶為未死灰,遠(yuǎn)尋知己遇三臺(tái)?!?/p>


例句

緯結(jié)三臺(tái)側(cè),鉤連四輔傍。 公乘億 賦得郎官上應(yīng)列宿

未作三臺(tái)輔,寧為五老臣。 李嶠

天子棲穆清,三臺(tái)付夔龍。 李群玉 始忝四座奏狀聞薦蒙恩授官旋進(jìn)歌詩(shī)延英宣賜言懷紀(jì)事呈同館諸公二十四韻

絳霄輕靄翊三臺(tái),稽阮襟懷管樂才。 李郢 奉陪裴相公重陽(yáng)日游安樂池亭

深隱猶為未死灰,遠(yuǎn)尋知己遇三臺(tái)。 貫休 到蜀與鄭中丞相遇

謝太傅須同八凱,姚梁公可并三臺(tái)。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

典故
三臺(tái)回望五云飛


《全唐詩(shī)》卷三百三十一〈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案:原注。相公朝謁。今赴后期也。杜鴻漸以黃門侍郎同平章事鎮(zhèn)蜀?!俊舅屠畎诵岸畔喙弧?/span>
青簾白舫益州來,巫峽秋濤天地回。石出【案:滟滪堆。】倒聽楓葉下,櫓搖背指菊花開。貪趨相府今晨發(fā),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極一星朝北斗,五云多處是三臺(tái)。
典故
三臺(tái)清秩


《昭明文選》卷四十四〈檄·為袁紹檄豫州〉~970~
后會(huì)鸞賀反旆,群虜寇攻。時(shí)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fā)遣操,使繕脩郊廟,翊衛(wèi)幼主。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dāng)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jì),坐領(lǐng)三臺(tái),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wù)呤茱@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寮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huì),公卿充員品而已。唐·李善注引漢·應(yīng)劭《漢官儀》:「尚書為中臺(tái),御史為憲臺(tái),謁者為外臺(tái)?!?/span>
典故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guó)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禮記注疏》卷三十七〈樂記〉~665~
清廟,謂作樂歌清廟也。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也。倡,發(fā)歌句也。三嘆,三人從嘆之耳。
典故

《上清黃庭內(nèi)景經(jīng)·口為章》
黃庭內(nèi)人服錦衣,紫華飛裙云氣羅,丹青綠條翠靈柯,七蕤玉龠閉兩扉,重扇金闕密樞機(jī),玄泉幽闕高崔巍,三田之中精氣微,嬌女窈窕翳霄暉,重堂煥煥明八威,天庭地關(guān)列釜斤,靈臺(tái)盤固永不衰。注:「三田,三丹田也。兩眉之間為上丹田,心下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
《鐘呂傳道集》卷十三〈論還丹〉
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qū)。精中生氣,氣在中丹;氣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丹。奉道之士,莫不有三丹。然而氣主于腎,未朝于中元;神藏于心,未超于上院。所謂精華不能返合,雖三丹終成無用。……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復(fù)下田。后起前來,循環(huán)已滿,曰大還丹也。
典故
三條馳道飲金槌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24~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yáng)屬之。是歲,賜爵一級(jí)。治馳道。
《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列傳·賈山〉~2327~
孝文時(shí),言治亂之道,借秦為諭,名曰〈至言〉。其辭曰:「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nèi),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絕息。至秦則不然。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cái)?shù),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一夫大謼,天下向應(yīng)者,陳勝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陽(yáng)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shù)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為宮室之麗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廬而托處焉。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死葬乎驪山,吏徒數(shù)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內(nèi),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并吞海內(nèi),而不篤禮義,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聞,愿陛下少留意而詳擇其中。」唐·顏師古注引服虔曰:「作壁如甬道。隱筑也,以鐵椎筑之。」師古曰:「筑令堅(jiān)實(shí)而使隆高耳,不為甬壁也。隱音于靳反?!?/span>
典故
三條裙

相關(guān)人物
繁欽


《玉臺(tái)新詠》卷一〈定情詩(shī)〉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寢執(zhí)衣巾。時(shí)無桑中契,迫此路側(cè)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何以結(jié)恩情,佩玉綴羅纓;何以結(jié)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jié)相于,金薄畫搔頭;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何以答歡悅,紈素三條裾;何以結(jié)愁悲,白絹雙中衣。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日旰兮不至,谷風(fēng)吹我襦。遠(yuǎn)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陽(yáng),日中兮不來,飄風(fēng)吹我裳。逍遙莫誰睹,望君愁我腸。與我朝何所,乃期西山側(cè),日夕兮不來,躑躅長(zhǎng)嘆息。遠(yuǎn)望涼風(fēng)至,俯仰正衣服。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來,凄風(fēng)吹我衿。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shí),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寒衣躡花草,謂君不我欺。廁此丑陋質(zhì),徙倚無所之。自傷失所欲,淚下如連絲。
《樂府詩(shī)集》卷七十六〈雜曲歌辭十六〉
〈定情詩(shī)〉,東漢·繁欽所作也。言婦人不能以禮從人,而自相悅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結(jié)綢繆之志,若臂環(huán)致拳拳,指環(huán)致殷勤,耳珠致區(qū)區(qū),香囊致扣扣,跳脫致契闊,佩玉結(jié)恩情,自以為志而期于山隅、山陽(yáng)、山西、山北。終而不答,乃自傷悔焉。

例句

著破三條裾,卻還雙股釵。 施肩吾 定情樂

典故

《禮記注疏》卷十四〈月令〉~279~
孟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zhí)爵于大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
《禮記注疏》卷十四〈月令〉~288~
唐·孔穎達(dá)疏:「按《國(guó)語》:『王耕一發(fā)班三之?!毁Z逵注:『班,次也。』謂公卿大夫也,天之下各三其上也?!?/span>
《昭明文選》卷三〈賦乙·京都中·東京賦〉~7~
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畝。
典故
三王尹京

相關(guān)人物
王尊
 
王章
 
王駿


《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附《王駿傳》
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孫毋為王國(guó)吏,故駿道病,免官歸。起家復(fù)為幽州刺史,遷司隸校尉,奏免丞相匡衡,遷少府。八歲,成帝欲大用之,出駿為京兆尹,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后有三王。」

例句

三王尹京,二鮑糾慝。 李瀚 蒙求

典故

《尚書》卷三〈虞書·舜典〉~40~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yàn)?zāi)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舊題漢·孔安國(guó)傳:「三危,西裔?!?/span>

例句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典故
三危露

相關(guān)人物


《呂氏春秋·覽部》卷十四〈孝行覽·本〉~740~
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shè)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duì)而為乎?』對(duì)曰:『君之國(guó)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jì)。時(shí)疾時(shí)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diào)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yáng)之化,四時(shí)之?dāng)?shù)。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膩。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燕之翠,述蕩之踏,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于東海。菜之美者:昆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guó),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馀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yáng)華之蕓。云夢(mèng)之芹。具區(qū)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yáng)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zhǎng)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yáng)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shí);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云夢(mèng)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fēng)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彊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yuǎn)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yè)哉!』
《太平御覽》卷十二〈天部十二·露〉~9~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jié)h·高誘注:「三危,西極山名?!?/span>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guó)六朝文·全后周文》卷十二〈溫湯碑〉~394~2~
咸池浴日。先應(yīng)綠甲之圖。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yáng)清濁。勇則負(fù)山馀力。弱則鴻毛不勝。仲春則榆莢同流。三月則桃花共下。其色變者。流為五云之漿。其味美者。結(jié)為三危之露。煙青于銅浦。色白于鉛溪。非神鼎而長(zhǎng)浮。異龍池而獨(dú)涌。灑胃湔腸。興羸起瘠。秦皇馀石。仍為雁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山閒涌水。實(shí)表忠誠(chéng)。室內(nèi)江流。彌彰純孝。豈若醴泉消疾。聞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嵩山三仙之館。不孤擅于天池。華陰百丈之泉。豈獨(dú)高于蓮井。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李吉甫
 
鄭絪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九〈韓愈十三·釋言〉~5654~
今三賢方與天子謀所以施政于天下,而階太平之治,聽聰而視明,公正而敦大。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王充
 
王符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韓愈十一·后漢三賢贊三首〉~5642~
王充者何?會(huì)稽上虞。本自元城,爰來徙居。師事班彪,家貧無書。閱書于肆,市肆是游。一見誦憶,遂通眾流。閉門潛思,《論衡校釋》以修。為州治中,自免歸歟。同郡友人,謝姓夷吾。上書薦之,待詔公車。以病不行,年七十馀。乃作《養(yǎng)性》,一十六篇。肅宗之時(shí),終于永元。王符節(jié)信,安定臨涇。好學(xué)有志,為鄉(xiāng)人所輕。憤世著論,《潛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為賊;良民之甚,其旨甚明?;矢Χ冗|,聞至乃驚。衣不及帶,屣履出迎。豈若雁門,問雁呼卿。不仕終家,吁嗟先生。仲長(zhǎng)統(tǒng)公理,山陽(yáng)高平。謂高干有雄志而無雄才,其后果敗,以此有聲。ㄈ儻敢言,語默無常,人以為狂生。州郡會(huì)召,稱疾不就,著論見情。初舉尚書郎,后參丞相軍事,卒不至于榮。論說古今,發(fā)憤著書,《昌言》是名。友人繆襲,稱其文章,足繼《西京》。四十一終,何其短耶,嗚呼先生!
《小學(xué)紺珠》卷六〈名臣類下〉
三賢(五代):桑維翰、李濤、王樸。王元之〈懷賢詩(shī)〉。……三賢:謝絳、范仲淹、孫甫。宋循州,皆號(hào)循吏,翰林學(xué)士賈黯鄧人也,創(chuàng)三賢堂于百花洲?!?、劉攽、孔文仲。東坡〈和三舍人詩(shī)〉:「三賢起江右?!?/span>
典故

《毛詩(shī)正義》卷十三之一〈小雅·谷風(fēng)之什·大東〉~437~
有饛簋飧,有救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言顧之,?焉出涕。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有洌氿泉,無浸穫薪。契契寤嘆,哀我憚人。薪是穫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蛞云渚疲灰云錆{。鞙鞙佩璲,不以其長(zhǎng)。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bào)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zhǎng)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yáng)。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唐·孔穎達(dá)疏引孫毓云:「織女三星,跂然如隅。然則三星鼎足而成三角,望之跂然,故云隅。」

例句

露盤花水望三星,髣髴虛無為降靈。 竇常 七夕

典故
三星當(dāng)戶


《毛詩(shī)正義》卷六之二〈國(guó)風(fēng)·唐風(fēng)·綢繆〉~222~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漢·毛亨傳:「綢繆,猶纏綿也。三星、參也。在天,謂始見東方也?!?/span>
《國(guó)語辭典》:三臺(tái)(三臺(tái))  拼音:sān tái
1.漢時(shí)以尚書為中臺(tái),御史為憲臺(tái),謁者為外臺(tái),總稱為「三臺(tái)」?!逗鬂h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坐召三臺(tái),專制朝政?!?br />2.古時(shí)天子有靈臺(tái)、時(shí)臺(tái)、囿臺(tái),合稱為「三臺(tái)」。唐。徐堅(jiān)《初學(xué)記。卷二四。臺(tái)第六。敘事》:「天子有三臺(tái),靈臺(tái)以觀天文,時(shí)臺(tái)以觀四時(shí)施化,囿臺(tái)以觀鳥獸魚鱉。」
3.星座名。分上臺(tái)、中臺(tái)、下臺(tái),共六星。各兩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階級(jí)一樣。參見「泰階」條。
《國(guó)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個(gè)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稌?jīng)。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yáng)?!?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后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挂卜Q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稌x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diào)七政,和陰陽(yáng)之官也。」也稱為「三師」。
《國(guó)語辭典》:三嘆(三歎)  拼音:sān tàn
1.幾度感嘆。比喻慨嘆之深?!蹲髠鳌U压四辍罚骸肝嶙又檬持g三嘆,何也?」
2.一人唱歌,三人應(yīng)和贊嘆。參見「一倡三嘆」條。
《漢語大詞典》:三田
(1).古時(shí)天子、諸侯每年三次田獵,稱為三田。《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孔穎達(dá) 疏:“一歲三時(shí)田獵。獵在田中,又為田除害,故稱田也?!?br />(2).道家謂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 唐 呂巖 《贈(zèng)劉芳處士》詩(shī):“悠悠憂家復(fù)憂國(guó),耗盡三田元宅火。” 宋 范成大 《宿妙庭觀次東坡舊韻》:“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尋盤鼎斸仙壇?!?沈欽韓 注引《玄奧集》:“腦為上田,心為中田,氣海為下田?!?明 宋濂 《傅同虛像贊》:“將求子於外兮,則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內(nèi)兮,則游神乎八天?!?/div>
《國(guó)語辭典》:三推  拼音:sān tuī
古代天子于每年三月,親扶耒耜于田里來返三次,以勸農(nóng)功之禮?!抖Y記。月令》:「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藉。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埂段倪x。張衡。東京賦》:「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畝?!?/div>
《漢語大詞典》:三危
(1).三件可危之事。《淮南子·人間訓(xùn)》:“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br />(2).古代西部邊疆山名。書·禹貢:“ 三危 既宅?!?孔 傳:“ 三危 為西裔之山也?!?span id="1tgjqjv" class="book">《孟子·萬章上》:“ 舜 流 共工 於 幽州 ,放 驩兜 於 崇山 ,殺 三苗 於 三危 ,殛 鯀 於 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卑矗宏P(guān)于 三危 的位置,說法不一。一說今 甘肅 敦煌 三危山 即古 三危 。一說在 甘肅 岷山 之西南。一說在 云南 。參見“ 三危山 ”。
《漢語大詞典》:三危山
(1).在 甘肅省 敦煌縣 東南,屬 祁連山脈 。三峰聳峙,其勢(shì)欲墜,故名。西與 大沙山 間有著名的 敦煌 石窟。《書·堯典》“竄 三苗 於 三危 ,”一說即指此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三危山 在 燉煌縣 南?!?林染 《請(qǐng)出洞吧飛天》詩(shī):“彈著你的琵琶,奏著你的笙簫,請(qǐng)下山吧, 三危山 的歌仙!”
(2).傳說中的仙山。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鳥居之。” 晉 陶潛 《讀山海經(jīng)》詩(shī)之五:“朝為 王母 使,暮歸 三危山 ?!?/div>
《漢語大詞典》:三賢(三賢)
(1).佛教語。指十住、十行、十迴向。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span id="ub6dadl"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變文》:“越三賢,超十地,福德周圓入佛位?!眳⒁姟?三賢十圣 ”。
(2).三個(gè)賢人。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 方魁 與同榜 方登 、 方吉 ,皆 唐 詩(shī)人缺唇處士 方干 之后,與 嚴(yán)子陵 、 范文正公 為釣臺(tái)三賢?!?明 瞿佑 歸田詩(shī)話·樂天晚年:“ 樂天 連為 杭 蘇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 杭 則有三賢堂,併 林和靖 、 蘇東坡 祠之?!?沈礪 《展張蒼水墓》詩(shī):“ 于 墓 岳 祠分鼎足, 西湖 一勺峙三賢?!?/div>
《漢語大詞典》:三賢十圣(三賢十聖)
佛教語。《仁王經(jīng)》所說大乘修證階次中居于十信位與妙覺位之間者。三賢指雖得相似之解而未脫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圣指已發(fā)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薩。《仁王經(jīng)·菩薩教化品》:“三賢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span id="loloki1" class="book">《仁王經(jīng)·菩薩教化品》:“三賢十圣住果報(bào),唯佛一人居浄土?!?/div>
《國(guó)語辭典》:三星  拼音:sān xīng
1.俗稱福、祿、壽三神。
2.泛指天空中明亮且位置相近的三顆星。《詩(shī)經(jīng)。唐風(fēng)。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怪劣谥傅氖悄娜w星,則有不同的推論。東漢鄭玄《毛詩(shī)傳箋》主張為心宿:「三星謂心星也。」唐孔穎達(dá)疏《毛詩(shī)正義》:「綢繆章三星在天,傳三星參也,箋三星謂心星也。…按此當(dāng)從鄭說。」朱文鑫《天文考古錄》則主張為參宿中間三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