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武
三咒
三使
三定聚
三供養(yǎng)
三表業(yè)
三拔諦
三陀羅尼
三阿僧祇劫
三昧
五種三昧
三昧火
三昧印
三昧地
三昧佛
三武
【佛學大辭典】
(名數)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皆破佛法,謂為三武之難。護法論曰:「上世有三武之君?!?br />【佛學常見辭匯】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咒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大咒,根本之咒也。二、中咒,總略大咒者。三、心咒,總略中咒者。見真言修行鈔二。
三使
【佛學大辭典】
(名數)生病死三者,謂為三天使。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定聚
【佛學大辭典】
(名數)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參見:三聚)
三聚
【佛學大辭典】
(名數)以三聚該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不證悟也。此三聚之義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論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無間馀。」預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yè)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義,智度論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故峭ㄏ嗾f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論之所說,則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十住已上為正定,十信之人為不定性。此為實大乘之義。權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論之說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無種性之人為邪定,不定種性之人為不定性,菩薩定性之人為正定。又依釋摩訶衍論之一說,則十圣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為邪定聚。是亦權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筆削記三曰:「權教以無種性人為邪,以菩薩為正,以不定性人為不定。終教以一切異性為邪,三賢為正,十信為不定?!固叫浫唬骸溉粢赖卣?,見道已上,方名正道?!?br />【佛學常見辭匯】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藏法數】
(出顯宗論)
〔一、正性定聚〕,謂斷貪瞋癡等,煩惱皆盡,心無邪偽,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謂四惡趣及一切邊邪等見,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不定性聚〕,謂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供養(yǎng))
【三藏法數】
(出普賢行愿疏)
〔一、財供養(yǎng)〕,謂以世間財寶及以種種上妙諸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財供養(yǎng)。(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法供養(yǎng)〕,謂依佛所說教法,修于眾行,乃至不舍菩薩業(yè),不離菩提心,即是以法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法供養(yǎng)。(梵語菩提,華言道。)
〔三、觀行供養(yǎng)〕,謂依中道妙觀,觀于一念之心,具足三諦之法,無有缺減。眾生、諸佛,平等不二,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念念觀之,即是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觀行供養(yǎng)。(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表業(yè)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業(yè))
三拔諦
【佛學大辭典】
(雜語)與三跋致同。
三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名數)法華經勸發(fā)品所說三陀羅尼。陀羅尼者。智慧之總持力也。天臺以之配于三諦而解之:一、旋陀羅尼,旋轉凡夫心執(zhí)著于諸法之有相,而達于空理之智力也。是故為空諦。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轉空而出于假,通達于百千萬億法之智力也。是故為假諦。三、法音方便陀羅尼,更一轉而入中道,于法音說法得自在方便之智力也。是故為中諦。文句十曰:「陀羅尼旋假入空也,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也?!埂居帧恳?、聞持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于一切所聞之法憶持不忘也。二、分別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分別一切諸法而不誤也。三、入音聲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于一切眾生之毀譽語言,不動其心也。見智度論二十八。
【三藏法數】
(出大智度論)
梵語陀羅尼,華言能持。謂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也。又翻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一、聞持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于一切語言諸法,耳之所聞,皆不忘失,是名聞持陀羅尼。
〔二、分別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分別不錯,是名分別陀羅尼。
〔三、入音聲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眾生惡言罵詈,心不憎恨,聞一切眾生善言贊嘆,心不搖動,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三阿僧祇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菩薩成佛之年時也。阿僧祇劫Asam%khyeyakalpa者,譯言無數長時,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以之區(qū)別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fā)心則等,所證亦等。此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菇儆写笾行∪?,此劫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于數萬之佛。(參見:劫)
【三藏法數】
(出天臺四教儀)
梵語阿僧祇劫,華言無數時。此三僧祇,且約釋迦如來修菩薩道時以論分限也。俱舍論問云:既云無數,何復言三?答曰:言無數者,顯不可數,非無數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
〔初阿僧祇〕,謂如來始從古釋迦佛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到瓦師舍寄宿;瓦師以草座、燈明、石蜜漿三事奉佛。發(fā)愿云:我于當來作佛,如今佛名無異。故今作佛,亦號釋迦文也。梵語尸棄,又云式棄,華言火。)
〔二阿僧祇〕,謂如來次從尸棄佛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然燈佛者,大論云:佛初生時,身光如燈,后至成佛,遂名然燈。彼時釋迦佛號曰儒童,以五莖蓮華獻佛,及禮佛足,見地污濕,即解鹿皮衣覆之,掩泥不足,乃解發(fā)覆地,令佛蹈而過之。佛因記曰:汝自此后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號釋迦文。)
〔三阿僧祇〕,謂如來次從然燈佛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梵語毗婆尸,亦名維衛(wèi),華言勝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劫簸Kalpa之略。譯言分別時節(jié)。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jié)也。故又譯大時。智度論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別時節(jié)?!褂衷唬骸笗r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釋迦氏譜曰:「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够墼芬袅x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為長時?!菇儆卸N: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苟麣q數劫,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法華論曰:「示現五種劫:一者夜,二者晝,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智度論三十八曰:「有人言:時節(jié)歲數名為小劫,如法華經中,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br />【佛學常見辭匯】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佛學次第統編】
就世之相續(xù)遷變言之,即所謂劫。劫者梵語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時計算之極長時節(jié)也。又譯稱大時,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雇嗽唬骸敢磺卸U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怪褂^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勾笳撛疲骸干菩囊惶幾〔粍樱敲痢!勾蟪肆x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雇唬骸敢孕暮戏ǎx邪亂,故曰三昧?!雇旁唬骸感捏w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yè)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固叫浫唬骸溉链嗽频瘸郑x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剐袅x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蛟普ǎ^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蛊刑嵝牧x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br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俗語佛源】
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埂?a target='_blank'>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狗鸾陶J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稌怨适隆べ潎@類》:「得妙處,曰得三昧?!埂豆适鲁烧Z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埂?a target='_blank'>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固瞥藨阉匮藕貌輹?,自言得草圣三昧??梢姟溉痢挂辉~運用已十分廣泛。 (常正)
五種三昧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一善知識于法門身真實相中,心住于緣,不生妄想戲論,是等持之義也。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蓮華印,一心不亂,是觀自在三昧也。于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釋梵之諸尊各于一法界門得自在,若于彼解脫身一緣不亂,名為凈天眼三昧。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亂,名為普眼三昧,亦名普現身三昧。見大日經疏六。
【佛學大辭典】
(名數)大日所說之五位三昧也。(參見:五位三昧)
【佛學次第統編】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云五輪三昧:輪有運轉摧碾之義,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亦必勇猛精進,摧破惑業(yè),從淺至深,從凡入圣,亦猶輪之義也。
一、地輪三昧 地有二義,一住持不動,二出生萬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頓覺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動,由未到地,出生初禪種種功德,亦猶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輪三昧。
二、水輪三昧 水有二義:一潤漬生長,二體性柔軟。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于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發(fā)諸禪種種功德,定水潤心,善根增長,即潤漬之義。由得定故,身心濡軟,折伏高慢,隨順善法,即柔軟之義,是名水輪三昧。
三、風輪三昧 風有三義:一、游空無礙。二、鼓動萬物。三、能破壞。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發(fā)相似智慧,無礙方便,如風游空,一切無礙。既得智慧無礙方便,即能擊發(fā)種種出世善根,功德生長,如風之鼓動萬物。由此之智慧無礙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亦由風之破壞于物,是名風輪三昧。「相似智慧,謂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證,故名相似?!?br />四、金沙輪三昧 金則譬真,沙喻無著。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若破見思惑,明發(fā)真慧,無染無著,則得道果。若是菩薩,即能破一切塵沙煩惱,是名金沙輪三昧。
五、金剛輪三昧 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不為妄惑所侵,能斷一切結使,成阿羅漢。若在菩薩,即能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是名金剛輪三昧。
五位三昧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又曰五種三昧:一、世間三昧,有漏之四禪八定也。二、聲聞三昧,四諦之法也。三、緣覺三昧,十二因緣之法也。四、菩薩三味,六度萬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種三昧即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羅之總體,如來秘密加持之法門也。故各修其法而與理相應,則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經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廬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div>
三昧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傳法正宗記曰:釋迦以化期為近,乃命迦葉,以清凈法眼及金縷僧伽梨衣付汝。一旦往拘尸那城右脅而臥。泊然大寂。內之金棺。待迦葉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燭天地。
三昧印
【佛學大辭典】
(印相)入定印也。(參見:定印)
【佛學常見辭匯】
即入定印。
定印
【佛學大辭典】
(印相)標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別: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來之住定印也。二蓮華部之定印,亦名彌陀定印,或妙觀察智定印。阿彌陀如來之住定印也。三金剛部之定印,名為縛定印。天鼓雷音如來之住定印也。見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三。
三昧地
【佛學大辭典】
(術語)Sama%dhi,與三摩地同。(參見:三昧)
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雇唬骸钢T行和合,皆名為三昧?!雇唬骸敢磺卸U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怪褂^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勾笳撛疲骸干菩囊惶幾〔粍?,是名三昧?!勾蟪肆x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雇唬骸敢孕暮戏ǎx邪亂,故曰三昧。」同九曰:「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雇唬骸付ㄕ邠斜阆y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剐路Q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yè)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固叫浫唬骸溉链嗽频瘸郑x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剐袅x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蛟普ǎ^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br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俗語佛源】
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埂?a target='_blank'>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狗鸾陶J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埂豆适鲁烧Z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埂?a target='_blank'>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固瞥藨阉匮藕貌輹?,自言得草圣三昧??梢姟溉痢挂辉~運用已十分廣泛。 (常正)
三昧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也。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三藏法數】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佛常住大定,如如不動,了知一切,是名三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