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59  260  261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人中三惡
三力
力莊嚴三昧經(jīng)
三七日思惟
三八日
三九行因
三十生
三十佛
三十論
三十棒
三十講
三十二相
三十二應
三十二祖?zhèn)?/a>
三十三天
人中三惡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指一闡提與誹謗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三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佛之威力,二、三昧之力,三、行者之本功德力。此三力和合,能于定中見佛謂之般舟三昧。般舟譯作佛立。見止觀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日經(jīng)悉地出現(xiàn)品曰:「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以此偈中說三力故稱為三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緣也。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之加持,是他緣也。三、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內(nèi)因也。此內(nèi)外自他之因緣和合而成辦業(yè)事。大日經(jīng)疏十一曰:「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yè)也。」【又】一、慧眼力,明法藥也。二、法眼力,知病障也。三、化導力,應病授藥使得服行也。見止觀五。【又】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愿功德力。見教行錄一。
【佛學常見辭匯】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垩哿Α⒎ㄑ哿?、化導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力莊嚴三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三卷,隋那連提耶舍譯。佛由力莊嚴三昧出,說佛之十智。
三七日思惟
【佛學大辭典】
(故事)佛成道后三七日間,觀樹經(jīng)行,思惟如何說妙法化度眾生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jīng)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三八日
【佛學大辭典】
(雜語)禪剎古以每旬之三八日念誦,一月共有六日。今以上八中八下八為三八,一月作三日之念誦。見象器箋三。
三九行因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無量壽經(jīng)所說三業(yè)九品之行業(yè)也。
三十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地有入住出三者,出生功德故云三十生。仁王經(jīng)上曰:「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div>
三十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十日秘佛也。
三十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唯識三十論頌之異名。
三十棒
【佛學大辭典】
(物名)為禪家宗匠警醒學人之語,以擬俗刑之笞杖者。但含褒貶二意,宜依處解之。禪林類集棒喝曰:「德山示眾云:道道!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褂帧改乐菀娚畞碓疲阂姵晒阜湃耆?。」碧嚴第一則著語曰:「好與三十棒。」
三十講
【佛學大辭典】
(行事)法華經(jīng)二十八品與開經(jīng)之無量義經(jīng)一卷及結經(jīng)之普賢觀經(jīng)一卷,合為三十以三十日講之。
三十二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xiàn)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于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fā)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xiàn)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圣之王,故現(xiàn)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數(shù)四十八謂:一、足安平相,足里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wǎng)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wǎng)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腨如鹿王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nèi)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并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凈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凈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于發(fā)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凈之義,佛之音聲清凈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jīng)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jīng)所載,皆大同小異。無量義經(jīng)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凈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nèi)外相握,十五皮膚細軟,十六細筋,十七旋發(fā)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xiàn),三十二鹿腨腸?!挂喑鰞?yōu)婆夷凈行出門經(jīng)修學品。與諸本大體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或轉輪圣王之內(nèi)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參見:三字部三十二相)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wǎng),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凈,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足安平相 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也。
二、千輻輪相 輻即車輪中之輻,謂足下轂網(wǎng)輪紋,眾相圓滿,有如千輻輪也。
三、手指纖長相 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好,指節(jié)參差,光潤可愛,勝馀人也。
四、手足柔軟相 謂手足極妙柔軟,勝馀身分也。
五、手足縵網(wǎng)相 謂手指中間,縵網(wǎng)交合,文同綺畫,猶如鵝王之足也。
六、足跟滿足相 跟,足踵也,謂足之踵,圓滿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謂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謂足腨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腨,纖好第一也。
九、手過膝相 謂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也。
十、馬陰藏相 謂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也。
十一、身縱廣相 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謂身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謂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膚細滑相 謂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 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十八、兩腋滿相 謂左右兩腋平滿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師子相 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謂身形端正平直不傴曲也。
二十一、肩圓滿相 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
二十二、四十齒相 謂常人但有三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
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謂四十齒皆白凈齊密,根復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凈相 謂四齒最白而大,瑩潔鮮凈也。
二十五、頰車如師子相 謂兩車隆滿,如師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廣長舌相 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于發(fā)際也。
二十八、梵音深遠相 謂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謂眼目清凈明瑩,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凈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頂肉髻相 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三十二應
【佛學大辭典】
(術語)由觀音普現(xiàn)色身三昧應現(xiàn)之三十二身也。楞嚴經(jīng)六曰:「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狗ㄈA經(jīng)所說三十三身與此大同小異。一佛身,二獨覺身,三緣覺身,四聲聞身,五梵王身,六帝釋身,七自在天身,八大自在天身,九天大將軍身,十四天王身,十一四天王太子身,十二人王身,十三長者身,十四居士身,十五宰官身,十六婆羅門身,十七比丘身,十八比丘尼身,十九優(yōu)婆塞身,二十優(yōu)婆夷身,廿一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廿二童男身,廿三童女身,廿四天身,廿五龍身,廿六藥叉身,廿七乾闥婆身,廿八阿修羅身,廿九緊那羅身,三十摩睺羅迦身,三十一人身,三十二非人身。
【佛學常見辭匯】
楞嚴經(jīng)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xiàn)之三十二應身,即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yōu)婆塞身;優(yōu)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藤髡魖迭B人身、非人身。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謂觀世音菩薩,于往昔無數(shù)恒河沙劫,有佛名觀世音,蒙彼如來,授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同佛慈悲,拔苦與樂,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化一切眾生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聲教熏習,故曰聞熏;聞而復修,故曰聞修。金剛有堅利之能,以喻三昧之力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一、佛身應〕,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謂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xiàn)圓,觀世音菩薩即應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也。(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進修無漏勝解現(xiàn)圓,謂修無為之法,即趣入三摩地,得無漏勝解,究竟圓成也。)
〔二、獨覺應〕,出無佛世,無師自悟,故名獨覺。謂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xiàn)圓,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也。(有學者,有所學也。謂第三阿那含果已前,俱屬有學。勝妙現(xiàn)圓者,能妙萬物以明自性,究竟圓成也。)
〔三、緣覺應〕,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若諸有學,斷十二因緣,緣斷勝性,勝妙現(xiàn)圓,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緣斷勝性者,謂觀因緣得斷煩惱,而證勝妙之性也。)
〔四、聲聞應〕,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xiàn)圓,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也。(得四諦空者,謂觀苦集滅道四諦,證真空理也。修道入滅,勝性現(xiàn)圓者,謂從三果入滅,將登第四無學果位,勝妙之性,現(xiàn)前圓成也。)
〔五、梵王應〕,梵王者,即色界初禪天主也。謂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凈,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也。
〔六、帝釋應〕,帝釋,即忉利天主。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謂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tǒng)領諸天;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
〔七、自在天應〕,自在天者,即欲界第五天也。謂若諸眾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八、大自在天應〕,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主也。謂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九、天大將軍應〕,天大將軍,即帝釋天主之大將軍也。謂若諸眾生,愛統(tǒng)鬼神,救護國土,菩薩即于彼前,現(xiàn)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天王應〕,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自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謂若諸眾生,愛統(tǒng)世界,保護眾生,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一、四天王太子應〕,謂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四天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二、人王應〕,謂若諸眾生,樂為人王,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三、長者應〕,謂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四、居士應〕,謂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名言者,名教典雅之言也。)
〔十五、宰官應〕,謂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六、婆羅門應〕,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謂若諸眾生,愛諸數(shù)術,攝衛(wèi)自居,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數(shù)術者,咒禁算藝、調(diào)養(yǎng)方法之類是也。攝衛(wèi)者,收攝其心,衛(wèi)護身口也。)
〔十七、比丘應〕,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八、比丘尼應〕,梵語尼,華言女。謂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十九、優(yōu)婆塞應〕,梵語優(yōu)婆塞,華言清凈士。謂若有男子,樂持五戒,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優(yōu)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
〔二十、優(yōu)婆夷應〕,梵語優(yōu)婆夷,華言清凈女。謂若有女子,五戒自居,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優(yōu)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一、女主應〕,女主,天子之后也。謂若有女人,內(nèi)政立身,以修家國,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二、童男應〕,謂若有眾生,不壞男根,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三、童女應〕,謂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四、天應〕,謂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菩薩即應現(xiàn)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倫,類也。)
〔二十五、龍應〕,謂若有諸龍,樂出龍倫,菩薩即應現(xiàn)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六、藥叉應〕,梵語藥叉,亦云夜叉,華言勇健。謂若有藥叉,樂度本倫,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七、乾闥婆應〕,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即帝釋樂神也。謂若乾闥婆,樂脫其倫,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八、阿修羅應〕,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以形貌丑陋故也。謂若阿修羅,樂脫其倫,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二十九、緊那羅應〕,梵語緊那羅,華言疑神,又云人非人,以頭上有角似人而非人也。謂若緊那羅,樂脫其倫,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摩呼羅伽應〕,梵語摩呼羅伽,華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謂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一、人應〕,謂若諸眾生樂人、修人,菩薩即于彼前,應現(xiàn)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樂人、修人者,謂愛樂人身,而修人之行也。)
〔三十二、非人應〕,非人即鬼畜之類也。謂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菩薩即于彼前,皆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也。
三十二祖?zhèn)?/div>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清世宗御筆恭繪古德道像三十二尊又取其本傳提綱摘要作為小傳每傳又作一贊刻石大內(nèi),以備摹拓流布。未既,世宗崩。高宗以所拓祖像三十二軸賜武林理安寺。后修寺志,即以此傳贊載于首冊。然此傳贊,未刻書板。民國七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印光法師捐資刻于揚州藏經(jīng)院。其三十二祖次列如下。肇法師、寶志公、南岳思、永嘉覺、南陽忠、馬祖一、石頭遷、藥山儼、清涼觀、寒山子、拾得、黃檗運、趙州諗、長沙岑、溈山祐、臨濟玄、仰山寂、洞山價、投子同、曹山寂、玄沙備、云門偃、羅漢琛、法眼益、天臺韶、雪竇顯、永明壽、天衣懷、圓悟勤、蓮池宏、玉林琇、茆溪森。
三十三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梵語,忉利天Trayastrim%s/a,譯作三十三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佛地經(jīng)論五曰:「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shù)?!怪嵌日摼旁唬骸疙殢浬礁甙巳f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勝鬘經(jīng)寶窟下末曰:「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音言悉怛梨余悉衛(wèi)陸,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br />【俗語佛源】
梵語Trayastrimsa 的意譯,省音譯作「忉利天」。佛經(jīng)上所說的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居「四天王天」之上,「夜摩天」之下?!?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卷九:「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為「三十三天」。四方各有金剛手藥叉為守護神。俗語亦用「三十三天」指地位極高、財富極多、處境極好。如《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你在三十三天之上,他在九十九地之下?!褂秩缰熳郧濉墩撉翌櫻矍啊罚骸赣谑歉坏母坏饺熘希毜呢毜绞藢拥鬲z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