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54  255  256  257  258  260  261  262  26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十七尊禮
三十七分法
三十七道品
三十日秘佛
三十二大人相
三十七尊心要
三十七尊出生義
三十七尊禮懺文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三力偈
三三品
三三昧
重三三昧
密教三三昧門
三十七尊禮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之略名。
三十七分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三十七菩提分品之略稱。
三十七道品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義,到涅槃道路之資糧,有三十七種。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棺允娜两?jīng)曰:「善權(quán)隨時(shí),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義,品者品類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shù)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義,品猶類也。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處〕,念即想念,處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凈也。二、受念處,謂觀領(lǐng)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處,謂觀此識(shí)心生滅無常也。四、法念處,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謂不邪,勤謂不怠。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dāng)精勤一心決剔,令其永斷除也。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一切惡法,若未生時(shí),當(dāng)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復(fù)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謂諸善法,若未生時(shí),當(dāng)精勤一心勇猛,令其發(fā)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dāng)精勤一心修習(xí),令其增長也。
〔三、四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二、精進(jìn)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愿滿足也。三、念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愿滿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滿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義,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謂信于正道也。二、精進(jìn)根,謂修正法無間無雜也。三、念根,謂于正法記憶不忘也。四、定根,謂攝心不散也。五、慧根,謂于諸法觀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一、信力,謂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也。二、精進(jìn)力,謂精進(jìn)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fā)諸禪定也。五、慧力,謂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發(fā)真無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分別曰見惑,貪愛曰思惑也。真無漏者,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不漏落三界生死,異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謂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齊也。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zhèn)我?。二、精進(jìn)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也。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也。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也。五、舍覺分,謂舍離所見念著之境也。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fā)之禪定也。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四、正業(yè),謂白凈善業(yè)也。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進(jìn),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八、正定,謂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三十日秘佛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謂每月一日至三十日之緣日佛也。(參見:緣日)
三十二大人相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xiàn)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頭上皆有結(jié)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于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fā)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yīng)化之體現(xiàn)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圣之王,故現(xiàn)三十二相也?!谷胤〝?shù)四十八謂:一、足安平相,足里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xì)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wǎng)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wǎng)之纖緯交互連絡(luò)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腨如鹿王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nèi)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xì)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并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yán)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凈而堅(jiān)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凈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xì)薄,展之則覆面而至于發(fā)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yuǎn)相,梵者清凈之義,佛之音聲清凈而遠(yuǎn)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jīng)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jīng)所載,皆大同小異。無量義經(jīng)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凈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nèi)外相握,十五皮膚細(xì)軟,十六細(xì)筋,十七旋發(fā)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xiàn),三十二鹿腨腸?!挂喑鰞?yōu)婆夷凈行出門經(jīng)修學(xué)品。與諸本大體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或轉(zhuǎn)輪圣王之內(nèi)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參見:三字部三十二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wǎng),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xì)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凈,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yuǎn),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
一、足安平相 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也。
二、千輻輪相 輻即車輪中之輻,謂足下轂網(wǎng)輪紋,眾相圓滿,有如千輻輪也。
三、手指纖長相 謂手指纖細(xì)圓長,端直好,指節(jié)參差,光潤可愛,勝馀人也。
四、手足柔軟相 謂手足極妙柔軟,勝馀身分也。
五、手足縵網(wǎng)相 謂手指中間,縵網(wǎng)交合,文同綺畫,猶如鵝王之足也。
六、足跟滿足相 跟,足踵也,謂足之踵,圓滿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謂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謂足腨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腨,纖好第一也。
九、手過膝相 謂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也。
十、馬陰藏相 謂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也。
十一、身縱廣相 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謂身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yán),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謂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膚細(xì)滑相 謂皮膚細(xì)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 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xiàng)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十八、兩腋滿相 謂左右兩腋平滿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師子相 謂身體平正,威儀嚴(yán)肅,如師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謂身形端正平直不傴曲也。
二十一、肩圓滿相 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
二十二、四十齒相 謂常人但有三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
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謂四十齒皆白凈齊密,根復(fù)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凈相 謂四齒最白而大,瑩潔鮮凈也。
二十五、頰車如師子相 謂兩車隆滿,如師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廣長舌相 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于發(fā)際也。
二十八、梵音深遠(yuǎn)相 謂音聲和雅,近遠(yuǎn)皆到,無處不聞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謂眼目清凈明瑩,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凈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zhuǎn),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頂肉髻相 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三十七尊心要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名。
三十七尊出生義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之略名。
三十七尊禮懺文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金剛頂經(jīng)金剛界大道場(chǎng)毗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內(nèi)證智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禮懺文之異名。
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三十七道品之異名。四念處等三十七法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類,故謂之菩提分法。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義,到涅槃道路之資糧,有三十七種。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棺允娜两?jīng)曰:「善權(quán)隨時(shí),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義,品者品類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shù)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義,品猶類也。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處〕,念即想念,處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凈也。二、受念處,謂觀領(lǐng)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處,謂觀此識(shí)心生滅無常也。四、法念處,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謂不邪,勤謂不怠。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dāng)精勤一心決剔,令其永斷除也。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一切惡法,若未生時(shí),當(dāng)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復(fù)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謂諸善法,若未生時(shí),當(dāng)精勤一心勇猛,令其發(fā)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dāng)精勤一心修習(xí),令其增長也。
〔三、四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二、精進(jìn)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愿滿足也。三、念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愿滿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滿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義,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謂信于正道也。二、精進(jìn)根,謂修正法無間無雜也。三、念根,謂于正法記憶不忘也。四、定根,謂攝心不散也。五、慧根,謂于諸法觀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一、信力,謂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也。二、精進(jìn)力,謂精進(jìn)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fā)諸禪定也。五、慧力,謂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發(fā)真無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分別曰見惑,貪愛曰思惑也。真無漏者,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不漏落三界生死,異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謂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齊也。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zhèn)我?。二、精進(jìn)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也。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也。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也。五、舍覺分,謂舍離所見念著之境也。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fā)之禪定也。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四、正業(yè),謂白凈善業(yè)也。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進(jìn),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八、正定,謂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
三力偈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說三力之偈頌也。(參見:三力)
三力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佛之威力,二、三昧之力,三、行者之本功德力。此三力和合,能于定中見佛謂之般舟三昧。般舟譯作佛立。見止觀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大日經(jīng)悉地出現(xiàn)品曰:「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挂源速手姓f三力故稱為三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緣也。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之加持,是他緣也。三、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內(nèi)因也。此內(nèi)外自他之因緣和合而成辦業(yè)事。大日經(jīng)疏十一曰:「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yè)也?!埂居帧恳?、慧眼力,明法藥也。二、法眼力,知病障也。三、化導(dǎo)力,應(yīng)病授藥使得服行也。見止觀五。【又】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愿功德力。見教行錄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dǎo)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三三品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凈土論所說女人,根缺,二乘之三體與名也。
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shí)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同下曰:「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yīng),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fù)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fù)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duì)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shí)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shí),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shí),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shí),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shí),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shí)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郏蛐藁鄄恍薅?,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shí)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
重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稱重空三昧。是舉前空空三昧之一以攝他也。若各別稱之,則為重空,重?zé)o相,重?zé)o愿也。一、空空三昧,羅漢先以無漏智觀諸法之空無我,是名空三昧,更以有漏智觀前之空智為空相,厭舍之名為空空三昧。二、無相無相三昧,先以無漏智觀涅槃之滅靜妙離,名為無相三昧,更以有漏智觀盡滅此智之非擇滅無為靜相,而厭舍前之無相,名為無相無相三昧。三、無愿無愿三昧,觀如上苦集道三諦之苦無常等相,更厭舍之也。故總是有漏。俱舍論十八曰:「重二緣無學(xué),取空非常相,后緣無相定,非擇滅為靜?!勾蟪肆x章二曰:「何故修此重空三昧?成實(shí)論言如人以杖燒尸,死尸既盡杖亦須燒。智亦如是,前用斷結(jié),結(jié)患既亡,智亦須舍,故須修之?!?/div>
密教三三昧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真言行者于行法之初中后為此觀。此三三昧為吽字之三摩地,吽字備三解脫之德也。大日經(jīng)疏九曰:「此真言以最后吽字為體,具足三密解脫門,謂上有曩字空點(diǎn),是大空義,即是空解脫門。本體是訶字,離因緣故,即是解脫門。下有鄔字三昧點(diǎn),以本不生故,即是無作解脫門。如是三門,一切諸障所不能入。」秘藏記本曰:「于心月輪之觀,觀凈菩提心,除煩惱之心垢,明了見心之實(shí)相。此時(shí)生我物之想,起我見之執(zhí),故為除此執(zhí),即作空觀。我今所觀見之月輪為空,又恐為此反墮于空?qǐng)?zhí),更宜作無相觀。更又觀我斯心所得之凈菩提心,已離造作之法,本來宛然而有之,本為我物,非今更求得者。如是亡愿求之念,謂之無愿。」此中前二釋為遮情之釋,后一釋表德釋也。然前二釋亦非無表德之義,空者一切諸法無礙涉入之義,無相者萬德輪圓無盡,無一別相之義也。今此觀法為遮行者之執(zhí),情以故前二者遮執(zhí)情。迷情遮了,方顯性德其次第如此。同鈔四曰:「先于行法之初作之,次于行法之最中將入字輪觀時(shí)再作此觀,次于行法已,復(fù)作此觀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