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有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字)。涅槃經(jīng)二十五曰:「被無明枷,系生死桎。達(dá)二十五有,不能得離?!?br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開三界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禪中之凈居天與無想天也。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名二十五有。輔行二曰:「二十五有,總為頌曰:四域(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即凈居天)?!鼓鶚劷?jīng)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中廣說?!?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由業(yè)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有者,總言六道生死,別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為有。略云三有:謂欲、色、無色也?;蛟凭庞校绶志诺毓?。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惡趣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為四有,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即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然梵王天、無想天、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而別出其名者,以外道計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計五那含天為真解脫,所以經(jīng)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以對破外道之計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為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為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yè),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為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為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為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為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為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為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