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界唯一心
三界萬靈牌
三界二十五有
三面大黑
三品成就
三品沙彌
三品相好
三品悉地
三品塵沙
三品聽法
三品懺悔
三品弟子經(jīng)
三重三昧
三重法界
三重等持
三界唯一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古來華嚴(yán)經(jīng)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闺m習(xí)之。而此經(jīng)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yán)經(jīng)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沽A嚴(yán)經(jīng)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谷〈硕炍囊唤?jīng)之主意者。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萬靈牌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牌上書云:「三界萬靈十方至圣六親眷屬七世父母?!褂厶m盆會等立之。先萬靈而后至靈有深義而然,非倒語。見象器箋十六。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區(qū)別三界為二十五處。(參見: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字)。涅槃經(jīng)二十五曰:「被無明枷,系生死桎。達(dá)二十五有,不能得離?!?br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開三界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禪中之凈居天與無想天也。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名二十五有。輔行二曰:「二十五有,總為頌曰:四域(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即凈居天)?!鼓鶚劷?jīng)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中廣說?!?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由業(yè)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有者,總言六道生死,別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為有。略云三有:謂欲、色、無色也?;蛟凭庞校绶志诺毓?。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惡趣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為四有,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即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然梵王天、無想天、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而別出其名者,以外道計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計五那含天為真解脫,所以經(jīng)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以對破外道之計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為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為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yè),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為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為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為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為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為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為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三面大黑
【佛學(xué)大辭典】
(神名)東密指為忿怒身摩訶迦羅天。臺密指為大黑天毗沙門天與辨才天三尊合一體。
三品成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與三品悉地同。
三品沙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下品沙彌,自七歲至十三者,名為驅(qū)烏沙彌。二、中品沙彌,自十四歲至十九者,名為應(yīng)法沙彌。三、上品沙彌,二十已上者,名為名字沙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七歲至十三,名驅(qū)烏沙彌。律,小兒出家,阿難不敢度,佛言若能驅(qū)食上烏者聽度。二、十四至十九,名應(yīng)法沙彌。正合沙彌之位,以其五歲依師調(diào)練純熟,堪于進(jìn)具故也。三、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彌。本是僧之位,以緣未及,故稱沙彌之名字。見行事鈔下四。
三品相好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相好)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上品相好。如華嚴(yán)教主微塵數(shù)之相好是也。二中品相好。如觀經(jīng)所說彌陀八萬四千之相好是也。三下品相好。如法華金光明經(jīng)等教主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相好是也。見觀經(jīng)妙宗鈔下。
相好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Laks!ana Vyan^jana,就佛之身體而言,微妙之相狀,可了別者,是謂之相,細(xì)相之可愛樂者,謂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為莊嚴(yán)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則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報身而言,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之相與好。觀無量壽經(jīng)曰:「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為莊嚴(yán)顯發(fā)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馆o行六曰:「相大莊嚴(yán)身,好小莊嚴(yán)身,若說大者則說小?!怪嵌日摱旁唬骸溉繇毎耸S形好何不皆名為相而別為好?答曰:相大嚴(yán)身。若說大則已攝小。復(fù)次相粗而好細(xì),眾生見佛則具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馀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別說?!勾蟪肆x章二十末曰:「福狀外彰,名之為相。又表內(nèi)德亦名為相,姿媚可愛愜悅?cè)饲?,說之為好?!?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極好的相貌。一切菩薩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就要再修各種的相好,修了一百種福,才能成就一種相好,這是在佛前修的,要種得相好滿足了,才可以成佛。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十二相 足平安,乃至肉頂髻。
八十種好 無見頂,乃至手足有德。
八音 極好、乃至不竭。
三念處 不憂、不喜、行舍。
三品悉地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悉地譯言成就。言三密之行業(yè)相應(yīng)而成就妙果也。有三品而各異生處:一上品悉地,生于密嚴(yán)國土。二中品悉地,生于十方之凈土。西方之極樂亦在此中。三下品悉地,生于諸天修羅宮等。見真言廣名目六。
三品塵沙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言塵沙之惑,有上中下之三品。
三品聽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聽法有上中下三品。上品以神。中品以心。下品以耳。見法苑珠林。
三品懺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懺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往生禮贊曰:「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zé)?,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往生禮贊說:「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zé)?,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br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往生禮贊曰懺悔有三品:
一、上品懺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懺悔 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
三、下品懺悔 遍身徹?zé)?,眼中淚出。
三品弟子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吳支謙譯。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業(yè)不同。
三重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與三重等持同。
三重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yán)宗所立三種之觀門也。一、理法界,觀一切諸法,盡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義也。二、理事無礙法界,觀諸法即真如,真如即諸法。故界具分與性之二義。事者分之義,理者性之義。三、事事無礙法界,觀諸法既具性,則諸法一一復(fù)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義,如第二。華嚴(yán)法界玄鏡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歷別難陳?!棺⒎ń缬^門曰:「法界統(tǒng)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zé)o礙故。(中略)觀門有三種,除事法界也,事不獨(dú)立也?!?/div>
三重等持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三重解脫,三重三昧。(參見: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yīng),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fù)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fù)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shí)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shí)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