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56  257  258  259  260  262  263  264  265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藏
三大
體宗用三大
三大部
三大五部
三大五小部
三土
三子
三五
三六九
三六不共
三六異端
三六獨法
三不失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nèi)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jīng)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fēng)輪,風(fēng)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独銍澜?jīng)》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fù)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jīng)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敢匀e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弧箵?jù)說,我們?nèi)祟惖人诘摹复笄澜纭姑小告镀攀澜纭?,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千大千世界藏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勝鬘經(jīng)之語。勝鬘經(jīng)寶窟中本曰:「隔別故稱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為藏也?!?/div>
三大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起信論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體,名之為大乘之義理,分為三種之大義與二種之乘義:一、體大,眾生心之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畢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眾生心之體性,具足一切功德,內(nèi)潛源底而薰妄心,外現(xiàn)報化二身教化眾生,依此內(nèi)外之二用,使人初修世間之善而得世間之善果,后修出世之善因而生出世之妙果也。即第一為真如之體性,第二為真如之德相,第三為真如之作用也。大者周遍法界之義。起信論曰:「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出世間世間善因果故?!姑芙桃缘氐攘鬄轶w,大等四種曼荼羅為相,身等三密為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起信論所說: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別(參見:三大)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nèi)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xiàn)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體大 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謂真如體上,具足無量恒沙勝妙功德,一一功德稱體顯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 謂真如之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故名用大。
【三藏法數(shù)】
(出起信論疏)
〔一、體大〕,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體性平等者,謂凡圣染凈之法,皆依真如之體,其性無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謂真如體上,具足無量恒沙勝妙功德,一一功德,稱體顯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謂真如之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間,人、天也。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也。)
體宗用三大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釋經(jīng)題立名體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證之大日經(jīng)心目立體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亦立體宗用之三重。此體宗用即體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羅為體,以三三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羅為體者,即六大。據(jù)三種悉地儀軌五論皆號為曼荼羅也。三三昧者為心佛生,自語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為始曼上轉(zhuǎn)本曼下轉(zhuǎn)之妙業(yè)。出于秘藏記鈔九。
三大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玄義十卷,文句十卷,止觀十卷。為天臺之三大部。三大部補注序曰:「玄、文、止觀,共三十卷,時人謂之三大部?!贯岄T正統(tǒng)三曰:「所謂玄義釋題,止談化意。文句解經(jīng),但事消文。至于止觀,方談行法。故教在玄文,行在止觀,意令行解相濟,成我自心。是故三部相須缺一不可?!埂居帧柯捎腥蟛俊?參見:三大五部)。
三大五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南山律師之著書,行事鈔三卷,戒疏四卷,業(yè)疏四卷曰三大部。復(fù)加拾毗尼義鈔三卷,比丘尼鈔三卷稱為五大部。
三大五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南山律師之著書,行事鈔三卷,戒疏四卷,業(yè)疏四卷曰三大部。復(fù)加拾毗尼義鈔三卷,比丘尼鈔三卷稱為五大部。
三大五小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智者之說,玄義,文句,止觀謂之三大部。荊溪悉為之作疏記。觀經(jīng)疏,光明玄,光明疏,觀音玄,觀音疏謂之五小部。四明皆為之作疏記。
三土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佛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佛土。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土者:
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
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
三、變化土 變化身之所依。
三佛土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對于唯識論所說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國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與體雖無差別,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覺相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為土。二、受用土,即報身受用之國土。為與大圓鏡智相應(yīng)之凈識所變現(xiàn),盡未來際而相續(xù),以無漏之色為體。此中有自受用土與他受用土二種: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對于初地已上之菩薩,變凈土者。亦以無漏之五塵為體。三、變化土,即變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應(yīng)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颥F(xiàn)凈土,或現(xiàn)穢土者,見義林章七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凈識所變現(xiàn);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華嚴經(jīng)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來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謂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現(xiàn)外諸器界,則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報身如來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應(yīng)凈識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粒軋A無際,眾寶莊嚴,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凈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等是也。
三、變化土 變化土者,即應(yīng)身如來變化之土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yè),變現(xiàn)凈穢之土,方便設(shè)化是也。
此三土或?qū)⑹苡猛灵_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則為四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來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謂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現(xiàn)外諸器界,則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報身如來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應(yīng)凈識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粒軋A無際,眾寶莊嚴,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凈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變化土〕,變化土者,即應(yīng)身如來變化之土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yè),變現(xiàn)凈穢之土,方便設(shè)化是也。
三子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第一子孝順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間之事,第二子不孝順父母,而亦為利根,能知世間之事,第三子不孝順父母,且為鈍根,不知世間之事。父母教三子,先第一子。次及第二子第三子。第一子譬菩薩,第二子譬聲聞,第三子譬闡提。佛教此三類,次第亦如彼三子。出于涅槃經(jīng)三十三。
三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性與五法。唯識之法相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性與五法,是唯識的法相。
三六九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密法不許三六九人同入灌頂壇。大日經(jīng)疏四曰:「一曼荼羅中不得同時為三人六人九人灌頂,蓋如來密意,阿阇梨不釋所由?!?/div>
三六不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參見:不共法)
不共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如來之功德與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論之則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論中說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門說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異。梵Aven!ika-buddhadharma。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如來的功德與眾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參見:十八不共法)
三六異端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小乘十八部之異計也。
三六獨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獨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于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謂之獨法。寄歸傳曰:「獲十八獨法號天人師?!?/div>
三不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三不護,又名三不失。觀音義疏下曰:「此是圣人三業(yè)無謀而遍應(yīng)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輪不思議化也,亦名三不護。」(參見:三不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