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58  259  260  261  262  264  265  266  26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心相見道
三止
三止三請
三支
三支比量
三日齋
三日耳聾
三水
三火
三匝
三夫人
三方便
三文陀達多
三世
三種三世
三心相見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真見道之后,更發(fā)后得智,以三心觀二空之理之位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相見道之中有二種: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心相見道。三心相見道者:一、觀生空而起斷粗大煩惱障之智也。二、觀法空而起斷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觀二空而起合觀微細二障之智也。見唯識論九等。
三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家對于三觀而立三止:一、體真止,諸法由因緣而生,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緣妄想者。證空理謂之體真,空即真也。是對于中觀之止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系緣守境止。菩薩知空非空,停止于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眾生者。知空非空謂之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歷境謂之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是對于假觀之止也。三、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會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則空邊寂靜。知俗非俗則有邊寂然。即息真俗之二邊,而止于中諦者。是對于中觀之止也。已上三止前后次第。為別教之三止。三即一,一即三,三相即為圓教之三止。止觀三曰:「此三止名,雖未見經(jīng)論。映望三觀,隨義立名。」【又】止之三義曰三止:一、止息之義,二、停止之義,三、不止之止之義。(參見:止)?!居帧糠ㄈA經(jīng)方便品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請。(參見:三止三請)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修止有三:
一、系緣守境止 系心于鼻端臍間等處,使心不散也,如猿之著鎖。
二、制心止 隨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馳散也。
三、體真止 若隨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諸法,心既不取諸法,則妄念自止,是體真而止息妄念,故曰體真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止觀)
〔一、體真止〕,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是名體真止。
〔二、方便隨緣止〕,方便,猶善巧也。謂隨緣歷境,安心不動,是名方便隨緣止。
〔三、離二邊分別止〕,謂不分別生死、涅槃、有無等二邊之相,是名離二邊分別止。(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佛學大辭典】
(術語)定名七種之一。即禪定之異名也。梵語曰奢摩他Samatha,又名三摩地Sama%dhi,靜息動心也。又心定止于一處也。常對觀而言。依止拂妄,依觀證真理也。佛地論一曰:「止謂三摩地?!蛊鹦耪撛唬骸钢拐咧^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同義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故也?!雇撟⑸显唬骸缸g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定的意思,禪定的別名。
三止三請
【佛學大辭典】
(故事)法華經(jīng)方便品之初,先贊嘆如來之二智,以諸法實相為甚深微妙欲說而止,次舍利弗代眾請說之。如此佛與舍利弗交互各三止三請,佛遂容第三請,廣說妙法。謂之三止三請。
三支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因明之宗與因及喻,曰三支。宗者,所立之義也。因者,成宗之理由也。喻者,助成宗之譬喻也。喻有同異之二,存宗因二義之喻法為同喻,無宗因二義之喻法為異喻:「聲為無常,以所作性故,如瓶等(同喻),如虛空等(異喻)?!谷绱艘源巳Я⒈攘恐鞣ㄖ^之立量。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支比量)
三支比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磨雜集論)
比量者,謂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比類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猶主也,要也。謂如五蘊等法,皆假因緣而生,實無自性,于中求我,決不可得。故對執(zhí)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立因〕,立因者,謂破執(zhí)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蘊等法施設實有我者,此之五蘊,既從眾緣而生,皆是生滅之法,蘊既生滅,我不成就。若離五蘊,而于馀處施設有我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則皆無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謂以別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現(xiàn)在世施設實有過去相者,此現(xiàn)在相已生未滅,不應于已生未滅法中,施設過去已滅之相。若離現(xiàn)在而于馀處施設過去相者,然過去世相既滅壞,不應施設有相,此過去相不可得,以喻諸法皆不可得也。
三支比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磨雜集論)
比量者,謂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比類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猶主也,要也。謂如五蘊等法,皆假因緣而生,實無自性,于中求我,決不可得。故對執(zhí)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立因〕,立因者,謂破執(zhí)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蘊等法施設實有我者,此之五蘊,既從眾緣而生,皆是生滅之法,蘊既生滅,我不成就。若離五蘊,而于馀處施設有我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則皆無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謂以別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現(xiàn)在世施設實有過去相者,此現(xiàn)在相已生未滅,不應于已生未滅法中,施設過去已滅之相。若離現(xiàn)在而于馀處施設過去相者,然過去世相既滅壞,不應施設有相,此過去相不可得,以喻諸法皆不可得也。
三日齋
【佛學大辭典】
(儀式)謂人死后三日,請僧設齋食也。釋氏要覽下曰:「北人亡至三日必齋僧,謂之見王齋?!梗ㄓ纱她S見焰魔王可免罪之義)。
三日耳聾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五燈會元曰:「懷海禪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div>
三水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時水,從明相現(xiàn)至午時間得隨意飲用之水也。二、非時水,過午后得飲用之凈水也。三、獨用水,不論時得用之洗凈用水也。說見受用三水要行法。
三火
【佛學大辭典】
(譬喻)三毒之火。即貪瞋癡也。寶積經(jīng)九十六曰:「我見諸眾生,三火所熱惱?!箽w敬儀中曰:「有將崩朽宅,三火恒然?!?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毒之火,即貪瞋癡。
三匝
【佛學大辭典】
(儀式)為恭敬所尊而右繞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誠也。(參見:右繞)
三夫人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五夢經(jīng)謂悉達太子有三妃:第一夫人瞿夷,第二夫人耶輸,第三夫人鹿野。探玄記二十謂第三為摩奴舍。十二持經(jīng)與五夢經(jīng)說同。
三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所說身口意之三密也。大日經(jīng)疏一曰:「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凈三業(yè)。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jīng)歷劫數(shù)。備修諸對治行。」又「然此毗盧遮那內(nèi)證之德。從一一智印各現(xiàn)執(zhí)金剛神。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若諸行人慇勤修習。能令三業(yè)同于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門。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br />【三藏法數(shù)】
(出凈名經(jīng)疏)
疏云:方是智所詣之偏法,便是善權(quán)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權(quán)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謂佛及四十一位,心內(nèi)所證不思議二諦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及等覺菩薩也。等覺者,望后妙覺猶有一等故也。二諦者,一真諦,泯一切法也;二俗諦,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謂藏通別三教及圓教有門所明,諸菩薩等不斷煩惱,照界內(nèi)界外種種法門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別圓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謂通前藏教,通后、別、圓,故名通教;別謂別前藏、通二教,別后圓教,故名別教。圓謂圓妙圓滿,故名圓教。界內(nèi)界外者,謂三界之內(nèi)外也。)
〔三、自他方便〕,謂前自行、化他二種方便相對合論,是名自他方便。
三文陀達多
【佛學大辭典】
(人名)六群比丘之一。無譯語。
【三藏法數(shù)】
又云難陀。
三世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xiàn)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于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jīng)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后,其次第為過現(xiàn)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后。是為未現(xiàn)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xiàn))、后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后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jīng)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xiàn)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xiàn)在世。」
【佛學常見辭匯】
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xiàn)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之世,向久遠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是謂三世。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際,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世即遷流之義,亦隔別之義也。
〔一、過去世〕,謂善惡諸行,已起、已生、已轉(zhuǎn)、已聚集、已出現(xiàn),落謝變滅,過去所攝,是名過去世。
〔二、未來世〕,謂善惡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現(xiàn),未來所攝,是名未來世。
〔三、現(xiàn)在世〕,謂善惡諸行,現(xiàn)起、現(xiàn)生、現(xiàn)聚集、現(xiàn)出現(xiàn),未轉(zhuǎn)、未謝、未滅,現(xiàn)在所攝,是名現(xiàn)在世。
三種三世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唯識宗所云:過現(xiàn)未之三世,有三種之別:一、道理三世。又云種子曾當之因果。于現(xiàn)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F(xiàn)在之法,為過去因之酬,故假現(xiàn)在法之因為過去,現(xiàn)在之法,有未來必引果之義,故假果而名為未來。即于現(xiàn)在一剎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過未非實體,而由宿命智觀過去,由生死智觀未來,由他心智觀現(xiàn)在之境。非實之三世,乃心識所變現(xiàn)在剎那之相分也。三、唯識三世。過未之法,非有實體,由妄情而顯現(xiàn)過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實皆為現(xiàn)在法之相分,而唯識所變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識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相謂過現(xiàn)未之三世,有三種之別。即道理,神通,唯識之三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