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64  265  266  267  268  270  271  272  27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頂
三佛語
三佛栗底
三佛菩提
三身
法報應三身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法應化三身
法報化三身
三種身
三身業(yè)
三身三德
三身如來
三佛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Sam%buddha,譯言正覺者。
三佛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性雖常住不變,然為他修證,分三義: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三惡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漸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發(fā)者。即諸佛之佛性也。見華嚴孔目章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一切眾生,本有此性,名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眾生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fā)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至于果位時,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現(xiàn),是名至德果佛性。見華嚴孔目章。
【佛學常見辭匯】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眾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眾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fā)無馀,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孔目)
謂真性平等,猶如虛空。于諸凡圣,無所限礙,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謂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即是一切眾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謂一切眾生,佛性雖具,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fā)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謂修因滿足,則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時,了了顯發(fā),是名至得果佛性。
三佛頂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謂發(fā)生,廣生,無量聲之三佛頂也。分掌如來三部之德。大疏謂發(fā)生白色(息炎),廣生黃色(增益),無量聲赤色(降伏)。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在釋尊之右方,表胎藏界三部之眾德,而立三佛頂。大日經(jīng)一曰:「于毫相之右,復畫三佛頂。初名廣大頂,次名極廣大,及無邊音聲,皆應善安立?!挂?、廣大佛頂,又作廣生佛頂、極廣生佛頂、黃色佛頂、高佛頂、大轉(zhuǎn)輪佛頂。秘藏記末曰:「大轉(zhuǎn)輪佛頂,黃色,右手持蓮華,上有一股跋折羅。」二極廣大佛頂,又作發(fā)生佛頂、廣大發(fā)生佛頂、阿毗發(fā)生佛頂、發(fā)生一切佛頂、光聚佛頂。秘藏記末曰:「光聚佛頂,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寶。」三無邊音聲佛頂,又作無量音聲佛頂,無邊聲佛頂。秘藏記末曰:「無量音聲佛頂,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螺貝。」此三佛頂之形相如前之五佛頂。大日經(jīng)疏五曰:「第一名廣大佛頂,第二名極廣大佛頂,第三名無邊音聲佛頂。其形相皆同五頂,是如來三部眾德之頂也。」
三佛語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說法,有隨自意等三語。(參見:佛語)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隨自意語,佛隨順自意而說自己所證一實等法之語也。二隨他意語,佛一向隨順他機而說方便之法,引導眾生之語也。三隨自他意語,佛為眾生說法,半隨自證之意,半隨他機之意之語也。涅槃經(jīng)三十五曰:「如我所說十二部經(jīng),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佛學常見辭匯】
簡稱三語。(參見:三語)
三佛栗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Sam%vr!ti,世俗諦之梵語,舊師譯為世俗諦。玄奘譯為隱顯諦。義凈譯為覆俗諦。隱顯者,隱真理而顯事相之義。義林章二末曰:「此諦理應名隱顯諦,隱覆空理有相顯現(xiàn),如結(jié)手巾為兔等物。隱本手巾,兔相顯現(xiàn),此亦如是。今隨古名名世俗諦,梵云三佛栗底,故以義釋名隱顯諦。」
三佛菩提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報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華論曰:「示現(xiàn)三種佛菩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xiàn)故。(中略)二者報佛菩提,下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涅槃常恒清涼不變故?!拱矘芳显唬骸钙刑嵊腥N: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應化佛菩提,于應當現(xiàn)之所,隨即示現(xiàn),謂出釋氏宮去迦耶城不遠,坐菩提樹下金剛道場得無上菩提也。二報佛菩提,十地圓滿,得真常之涅槃。如法華經(jīng)壽量品所謂「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來藏性本來清凈,眾生界即涅槃界也。經(jīng)所謂「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是也。見法華論,法華玄義十、法華文句九。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三身也。經(jīng)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又】三法身有二種。(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nèi)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zhuǎn)正法輪,決眾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孕陨碇^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运苡?,謂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常 變化身,謂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箘e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狗鸬卣撈咴唬骸噶o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刮ㄗR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義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若依性宗之義,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蜓砸苑ㄐ燥@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雇瑢毧呦履┰唬骸阜ㄉ碚撸词菍嵪嗾嫒绶ㄒ?。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嘉祥法華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恚孕詽M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雇x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硅驞harmaka%ya。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法報應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臺家所立之三身也。法報應之名,法華論取之,是開真合應之三身也。開真者,法與自受用及報之二。合應者,應中合他受用與報之勝應也。一、法身,中道之理體也,本有之三千也。二、報身,報因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二分之,自受內(nèi)證法樂之身,名為自受用報身。對于初地已上菩薩應現(xiàn)之報身。名為他受用報身。此與應中之勝應身,同體異名。三、應身,又曰應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體,為化度眾生應現(xiàn)種種之身也。亦二分之。對于初地菩薩應現(xiàn)者。名為勝應身。即上之他受用報身也。應現(xiàn)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為劣應身。釋迦如來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來名為毗盧舍那。譯言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為盧舍那。譯言凈滿。又譯曰光明遍照。應身如來名為釋迦文。譯言度沃燋。此三名為但就佛身分別者,故應化身單為釋迦文度沃燋。然汎別應化身。則固于此中攝盡諸趣隨類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則法身處于寂光土。報身處于實報土,勝應身處于方便土。劣應身處于同居土。法華論曰:「一者示現(xiàn)應佛菩提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xiàn)。二者示現(xiàn)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現(xiàn)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常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等義?!固炫_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怪褂^六曰:「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起用為應身?!刮木渚旁唬骸阜ㄉ砣鐏砻R舍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廬舍那,此翻凈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輔行一之一曰:「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于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諸法,何獨法身乎?」【又】密教立法報應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儀曰:「歸依無上二身諸佛?!雇Y秉記曰:「約于密教之兩部曼荼羅則各有橫豎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與第一重之內(nèi)眷屬第二重之大眷屬合,是報身;第三重是應身;此是豎也。上之諸身,各具三身,是橫也。其金剛依禮懺文等,于五佛之中,中東合,是法身;南西合,是報身;北方是應身;此豎也,橫之義如前?!?/div>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論,取唯識論之名。是又開真合應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與佛之境界。他菩薩不能見聞,佛自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之所變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薩感見之,使彼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現(xiàn)也。此即上之勝應身。三、變化身,對于初地已前菩薩,二乘凡夫及諸趣之眾生變化種種之身使之感見者。即上之劣應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現(xiàn)也。佛地論三曰:「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刮ㄗR論十曰:「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凈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zhuǎn)正法輪,決眾疑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古c上之三身相對,則如圖。
法應化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是最勝王經(jīng)所說。合真開應之三身也。開應者。于應身之中別應與化。即最勝王經(jīng)分別三身品曰:「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
法報化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品之功德為法身。以王宮所生相好之形為報身。以化獼猴鹿等為化身。若就大乘則即天臺之法報應。又法相宗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也。
三種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宗諸佛立三身:一、色身,為三十二相乃至微塵數(shù)之相好身,是解脫之德也。二、法門身,為三德四無量五分六度七覺八圣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功德積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實相身,是所謂實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觀二之三曰:「別相者身有三種:一者色身,二者法門身,三者實相身。若息化論歸,色身歸解脫,法門身歸般若,實相身歸法身?!埂居帧坑诿芙蹋瑸樗姆N曼陀羅中之法曼荼羅,即法門身也。又曼荼羅之諸尊,悉自大日如來之功德法流出者。則為法門身,色身,實相身如上。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所說諸尊之三身。(參見:三秘密身)。【又】身者聚集之義,于名句文二數(shù)以上聚集,名為身。一名身,為二名以上集者。二句身,有二句以上集者。三文身,為二字以上集者。見大乘五蘊論。
【三藏法數(shù)】
(出大乘五蘊論)
身即聚集之義。瑜伽師地論云:佛、菩薩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句文身是所說相,聲名句文和合,即為此方能詮之教體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經(jīng)云:名身者,謂依事立名;蓋一名非身,眾名連合,方名為身。又唯識論云:名詮自性,是為名身。(名詮自性者,謂諸法自性,由名而詮顯也。)
〔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論云:天竺語法,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不成語;若二和合,名為菩提。又唯識論云:句詮差別,是為句身。(句詮差別者,謂諸法差別之相,由句而詮顯也。)
〔三、文身〕,文即文字,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識論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又楞伽經(jīng):名為字身,謂聲相有長短,音韻有高下,是為文身。
三秘密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種子,二印塔,五鈷寶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鑄畫泥之佛像。為法報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經(jīng)本尊三昧品曰:「諸尊有三種身,所謂字印形像。」
三身業(y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業(yè)道中身業(yè)之三種:一淫業(yè),二盜業(yè),三殺業(yè)。
三身三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三身者法報應。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對,則法身即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之德。應身為解脫之德。
【佛學常見辭匯】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對,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身如來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也。(參見:三身)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成妙功德,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名應身如來。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三身也。經(jīng)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居帧咳ㄉ碛卸N。(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nèi)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zhuǎn)正法輪,決眾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孕陨碇^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运苡茫^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兓恚^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