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苦
三拜
三垢
三衍
三要
三施
三信
三迦葉
三律儀
三即一
三恒河沙
三乘
三乘家
三乘教
三乘共學(xué)十地
三苦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無量壽經(jīng)上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狗ㄈA經(jīng)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二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三行苦,為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之苦。見俱舍論二十二,三藏法數(shù)十二?!居帧繑?shù)論三苦,依內(nèi),依外,依天也。依內(nèi)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來之苦。依天者,由風(fēng)雪等來之苦。見金七十論上。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xiàn)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一、苦苦〕,謂有漏五陰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與苦受相應(yīng),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即樂極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隱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異相、滅相也。)
三拜
【佛學(xué)大辭典】
(儀式)示三業(yè)之敬意而為三拜也。西天無此法。釋氏要覽中曰:「俗中兩拜者,蓋法陰陽也,今釋氏以三拜者蓋表三業(yè)歸敬也?!辜臍w傳三曰:「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儀也。欲致敬時及有請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中略)足跟雙豎,脊頂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頭。然其膝下回?zé)o衣物,復(fù)還合掌復(fù)還叩地,慇勤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尋常一禮便罷,中間更無起義,西國見為三拜人皆怪之。」
三垢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毒之異名。貪瞋癡也。無量壽經(jīng)下曰:「消除三垢冥,廣濟(jì)眾厄難。」凈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斷三毒名除三垢?!?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毒的別名,即貪、瞋、癡。
三衍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衍者梵語衍那Ya%na之略,譯為乘。三衍者,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要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臨濟(jì)演唱宗乘必于一句之中具三玄,一玄之中具三要。
三施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財施,持戒之人不犯他人之財物,且以己財施與他人也。二、法施,能為人說法,使開悟得道也。三、無畏施,一切眾生皆畏死,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使眾生無所畏也。出于智度論十一?!居帧恳?、物施,即財施也。二、供養(yǎng)恭敬施,信心清凈,恭敬禮拜等也。三、法施,即為人說法也。出于智度論十二?!居帧恳弧嬍呈?,以飲食施人,是下品之施也。二、珍寶施,以珍寶施人,是中品之施也。三、身命施,以身命施人,是上品之施也。出于華嚴(yán)大疏鈔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jì)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財施〕,謂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財物;又能以己之財,施與他人,是名財施。
〔二、法施〕,謂既能財施,又能為人說法,令其開悟,是名法施。
〔三、無畏施〕,謂一切眾生,皆畏于死。持戒之人,無殺害心,令其無畏,是名無畏施。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鈔)
〔一、飲食施〕,飲食施者,謂見饑餓之人,即以飲食濟(jì)其困餒,是名下品施。
〔二、珍寶施〕,珍寶施者,謂見貧窮之人,即以財物珍寶周其窘乏,是名中品施。
〔三、身命施〕,身命施者,謂但割身肉,濟(jì)于饑餓眾生,名身施;若全身施與,命亦隨盡,名命施。此施極難極重,是名上品施。
三信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真宗謂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三心也。此三心俱為疑蓋無雜之一信心,故稱為三信。文類信卷曰:「明知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即是真實成滿之心。(中略)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愿樂覺知之心。(中略)疑蓋無雜也。」【又】安樂集所說淳心一心相續(xù)心之三者謂之三信。(參見:三不三信)
三不三信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梁曇鸞就念佛者立三不三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三信心不相續(xù)。是曰三不。反之則曰三信。凈土論注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xù),馀念間故。此三句展轉(zhuǎn)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xù)。亦可念不相續(xù),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刮骱拥谰b承之,更闡明三信。安樂集上曰:「若能相續(xù),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文類聚鈔行卷曰:「三不三信誨慇勤,像末法滅同悲引?!?/div>
三迦葉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迦葉)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三迦葉者兄弟也,皆為佛弟子。長云優(yōu)樓頻螺迦葉,又云郁為,譯曰木瓜林,次云伽耶迦葉,譯曰城,次云那提迦葉,譯河,又譯江。十二游經(jīng)曰:「三年為郁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滿千比丘?!狗ㄈA文句一曰:「毗婆尸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br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文句)
梵語迦葉,華言光波。謂身光炎涌映馀光故也。毗婆尸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梵語毗婆尸,華言勝觀。)
〔一、優(yōu)樓頻螺迦葉〕,梵語優(yōu)樓頻螺,華言木瓜林;謂其居處,近于此林,故以名之。將護(hù)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四眾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yōu)婆塞、四優(yōu)婆夷也。四事者,一飲食、二衣服、三臥具、四醫(yī)藥也。)
〔二、伽耶迦葉〕,梵語伽耶,華言城。謂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以名之。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教化眾生,最為第一。(梵語由旬,華言限量。一由旬,四十里也。)
〔三、那提迦葉〕,梵語那提,華言河。謂其居止近于此河,故以名之。心意寂然,降伏結(jié)業(yè),精進(jìn)修行,最為第一。
三律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由律儀不律儀之作法,而于身內(nèi)生律儀不律儀之本體,此謂之無表色。無表色有三種之別:一、律儀,持善戒而發(fā)善之無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二、不律儀,持惡戒而發(fā)惡之無表色者,即上品之惡也。三、非律儀非不律儀,此中攝中善中惡之二無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發(fā)善之無表色,非如律儀之極善,故謂之非律儀。若行中品之惡而發(fā)惡之無表色,非如不律儀之極惡,故謂之非不律儀。蓋上二者,別開極善極惡,第三者,合聚中善中惡。下善下惡不發(fā)無表色,則不攝于此中。俱舍論十四曰:「無表三律儀不律儀非二。」【又】律儀之一,別開為三律戒:一、別解脫律儀,受五戒八戒等戒法發(fā)身內(nèi)之善無表色者,別解脫者界法之異名,戒法為別別除身口之惡者,故云別解脫。二、靜慮律儀,入于禪定,身中自發(fā)防非止惡之無表色者,靜慮為禪定之異名,又名定共戒。三、無漏律儀,圣者發(fā)無漏智身中自發(fā)防非止惡之無漏無表色者,又名道共戒。俱舍論十四曰:「律儀別解脫靜慮道生?!?br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以律儀差別,略為三種者:
一、別解脫律儀 謂欲塵戒。
二、靜慮生律儀 謂色塵戒。
三、道生律儀 謂無漏戒。
三即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乘教即一乘教之意。
三恒河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恒河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涅槃經(jīng)六說眾生信解大乘教典,于熙連河沙與八恒河沙之諸佛所聞法之功德。道綽之安樂集上明此中初之熙連河沙及三恒河沙發(fā)心曰:「如涅槃經(jīng)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于熙連半恒河沙等諸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惡世中聞是大乘經(jīng)典不生誹謗。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惡世中聞經(jīng)不起誹謗,深生愛樂。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jīng)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div>
恒河沙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Ganga%-nad-va%luka%,略稱恒沙。恒河沙之?dāng)?shù),譬物之多也。智度論七曰:「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爾。復(fù)次是恒河是佛生處,游行處,弟子現(xiàn)見,故以為喻。復(fù)次諸人經(jīng)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fù)次馀河名字屢轉(zhuǎn),此恒河世世不轉(zhuǎn),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馀河?!?/div>
恒河沙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xì)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xì)沙喻最多之?dāng)?shù)。
三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三乘有四種:(一)大乘之三乘也。一聲聞乘,又云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現(xiàn)世聞如來之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二緣覺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來之聲教,感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薩乘,三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無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車譬之,或以象馬兔三獸比之。是為大乘之三乘,故不攝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種,(參見:二乘))。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內(nèi)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jìn),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jìn),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jìn),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聲緣菩三乘也。又稱小中大,皆灰身滅智,故此中之聲緣,即是愚法。四教儀注上曰:「三乘,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于涅槃?!刮褰陶律隙唬骸复蟪酥谐诵〕藶槿?。(中略)如小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梗ㄈ┐笮『险撝暰壠腥艘玻衷菩≈写?。此中之菩薩乘攝一乘,聲緣二乘,攝愚法不愚法之二類。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華嚴(yán)法華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別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執(zhí)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見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論之三乘中菩薩乘聞一乘,由其二乘別開愚法之一類也。密教以第一類之三乘為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語密,緣覺只心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廣修六度萬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薩之行,通于三業(yè),而于身業(yè)最重,故且為身密。三業(yè)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廣兼三業(yè),故寄于總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華經(jīng)以三乘為方便,一佛乘為真實。會三乘而歸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見,以為三乘即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動,直以為秘密佛乘之體也。故大日經(jīng)疏三,釋經(jīng)之通達(dá)三乘文曰:「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dá)三乘。」詳見秘藏記鈔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眾〕,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二乘有三種。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zhí)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jìn)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一、臨門三車〕,臨門三車,喻小乘權(quán)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門外,索羊鹿牛三車,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臨門三車。(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車〕,露地牛車,喻大乘實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賜大白牛車,同歸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車。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乘即運載之義。謂二乘之人,乘四諦、十二因緣之法,運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為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緣覺乘。
三乘家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法相宗為首,主張三乘別在之宗家也。
三乘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深密經(jīng)唯識論等明三乘別立之教法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乘的教法。
三乘共學(xué)十地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乾慧地等十地。是般若經(jīng)之說,以其示聲緣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