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家二即
三病
三病人
三能
三能變
三秘密
三秘密身
三真實
三涅槃
三涅槃門
三馬
三鬼
三索
三衰
三修
三家二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臺宗所立習(xí)氣之差別也。(參見:受記)
三病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貪病,修不凈觀可治。二、瞋病,修慈悲觀可治。三、癡病,修因緣觀可治。見涅槃經(jīng)三十九?!居帧恳?、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是為無佛性。此為難治之三病。見涅槃經(jīng)十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貪病、瞋病、癡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凈觀可冶;瞋病是瞋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癡病是愚癡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于難治的三病。
三病人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謗大乘等三難治病之人也。(參見:三病)
三病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貪病,修不凈觀可治。二、瞋病,修慈悲觀可治。三、癡病,修因緣觀可治。見涅槃經(jīng)三十九。【又】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是為無佛性。此為難治之三病。見涅槃經(jīng)十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貪病、瞋病、癡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凈觀可冶;瞋病是瞋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癡病是愚癡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于難治的三病。
三能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有三能三不能。(參見:三不能)
三不能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唐嵩岳之元圭,于佛立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萬法之智也。二、知群生之性,窮億劫之事也。三、度無量之眾生也。三不能者:一、不能滅定業(yè)也。二、不能度無緣也。三、不能盡眾生界也。傳燈錄四(元圭傳)曰:「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yè);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dǎo)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篃o盡居士之護(hù)法論曰:「嵩岳圭禪師云:佛有三能三不能。」
三能變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唯識論對于說萬法為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為能變。分三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挂?,初能變,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為依于善惡業(yè)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為異熟生不得謂為異熟之識也。唯識論二曰:「異熟習(xí)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yè)力,恒相續(xù)故云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yè)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苟?、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為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恒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為我故。又恒審思量馀識無故,馀之二識不名思量。」三、第三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粗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三了別境識,即馀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yīng)言此六了別粗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粗,簡于七八故?!?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一切法都要經(jīng)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xiàn)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dāng)某一業(yè)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xiàn)起來,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yè)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于末那識不斷的執(zhí)我,發(fā)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
三秘密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印契與真言及觀想之三者,即身口意三密也。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印契與真言及觀想之三者,即身口意之三密也。
三秘密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種子,二印塔,五鈷寶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鑄畫泥之佛像。為法報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經(jīng)本尊三昧品曰:「諸尊有三種身,所謂字印形像?!?/div>
三真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音之圓通有三真實之說。(參見:圓通大士)
三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涅槃)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金光明經(jīng)玄義云三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又云不生不滅。
一、性凈涅槃 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槃。
二、圓凈涅槃 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凈。據(jù)性而言,雖無染凈,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凈涅槃。
三、方便凈涅槃 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jī)。照必垂應(yīng),機(jī)感即生。此生非生,機(jī)緣既盡,應(yīng)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槃。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又云不生不滅。
〔一、性凈涅槃〕,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槃。(諸法實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虛妄相,相相皆實,故名實相。不可染、不可凈者,謂實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凈。不染即不生者,既無惑染,豈有法生;不凈即不滅者,既非智凈,豈有法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
〔二、圓凈涅槃〕,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凈。據(jù)性而言,雖無染凈;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凈涅槃。(惑智宛然者,惑即所斷之煩惱,智即能斷煩惱之智慧也。)
〔三、方便凈涅槃〕,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jī),照必垂應(yīng),機(jī)感即生,此生非生;機(jī)緣既盡,應(yīng)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槃。(此生非生者,謂機(jī)感即生,心常寂滅也;此滅非滅者,謂緣盡即滅,應(yīng)用常興也。)
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昵縛喃Parinirva%n!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wěn)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yè)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wěn)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肇師之涅槃無明論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于虛無寂寞妙滅絕于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鼓鶚勑x上曰:「既可得翻,且舉十家:一竺道生,時人呼為涅槃圣,翻為滅。二莊嚴(yán)大斌,翻為寂滅。三白馬愛,翻為秘藏。四長干影,翻為安樂。五定林柔,翻為無累解脫。六大宗昌,翻為解脫。七梁武,翻為不生。八肇論,云無為亦云滅度。九會稽基,偏用無為一義。十開善光宅,同用滅度。」大乘義章十八曰:「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涅槃經(jīng)四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圓覺經(jīng)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賢首心經(jīng)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俱舍論二十四曰:「通達(dá)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刮ㄗR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縛喃。波利者,圓也。昵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云涅槃。」華嚴(yán)大疏五十二曰:「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傄粤x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br />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凈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shù)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圣者自內(nèi)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馀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馀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語佛源】
涅槃,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改鶚劇故欠鸺倚拮C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jīng)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于「不生不滅」。如《涅槃經(jīng)》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槃?!褂秩纭?a target='_blank'>魏書·釋老志》所說:「涅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购蠓Q僧人逝世為涅槃、圓寂。在文學(xué)中運(yùn)用如郭沫若賦有長詩《鳳凰涅槃》,借用佛語「涅槃」,謂鳳凰經(jīng)過烈火的鍛煉而獲得新生。又如徐遲《火中的鳳凰》謂:「這是一只火中的鳳凰,一只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里新生?!梗ɡ蠲鳈?quán))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諸眾生,厭生死苦,修習(xí)梵行,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故違煩惱之惑也。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即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三涅槃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三解脫門之異名。智度論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
三馬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譬菩薩,聲聞,一闡提之三者。涅槃經(jīng)三十三曰:「大王有三種馬:一者調(diào)壯大力,二者不調(diào)齒壯大力,三者不調(diào)羸老無力。王若乘者,當(dāng)先乘誰?。(中略)調(diào)壯大力喻菩薩僧,其第二者喻聲聞僧,其第三者喻一闡提?!?/div>
三鬼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鬼)
【佛學(xué)大辭典】
(異類)梵語薜荔多Preta,舊譯餓鬼。新譯鬼。名義集二曰:「婆沙云:鬼者畏也,謂虛祛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為鬼,謂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刮木渌南略唬骸腹碚撸躁^梨多(阇閉之寫誤),秦言祖父。眾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亦被諸天驅(qū)使,亦希望飲食,故名餓鬼。」鬼之種類極多,或如夜叉羅剎,有通力害人者,或如餓鬼??囵嚳收?。此中六趣中之鬼,是說餓鬼也。(參見:餓鬼)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六道眾生之一,有種種的分別,福報差的叫無財鬼,時常沒有得吃,所以也叫餓鬼;有些雖有飲食,但是不夠,叫少財鬼;有些福報大,常得飲食,叫多財鬼。
三索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法華火宅之譬。諸子出門外索羊鹿牛之三車也。(參見:火宅)
火宅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華經(jīng)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俗語佛源】
典出《法華經(jīng)·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廣大,而唯有一門,忽然火起,諸子在宅中游戲,全然不覺。富翁心急,對諸子說: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可以游戲,你們快出來吧!于是,諸子爭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車而去。經(jīng)上用這個譬喻說明如來「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jì)眾生?!狗鸾桃曰鹫扔鞅娍喑錆M的「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眾生生死輪回之處)。如《心地觀經(jīng)·序品》謂:「了達(dá)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滿難可出。」八苦,指眾生八種基本的苦難: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盛苦。唐·白居易《贈曇禪師》詩:「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辜从么朔鸾痰涔省;鹫嗵刂笩罓坷p的俗世家室。如明·妙葉《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民間亦貶稱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為火宅僧。詩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亂世。如清·魏源《北岳五臺看雪行》詩:「各號清涼奠震旦,欲易火宅為寧坤?!梗ɡ蠲鳈?quán))
三衰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三毒之異名。
三修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勝劣之三種:一、無常修,聲聞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德,但觀一切有為法之無常者。二、非樂修,聲聞之人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之樂,但觀諸法之苦者。三、無我修,聲聞之人,不知有自在無礙之真我,但觀五蘊(yùn)之空者。此名聲聞人之劣三修。又,一、常修,菩薩知法身之體,常住不滅,而破聲聞無常之執(zhí)者。二、樂修,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之樂,而破聲聞人之苦執(zhí)者。三、我修,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之自在,而破聲聞人之無我執(zhí)者。此名菩薩之勝三修。見涅槃經(jīng)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yùn)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樂修、我修。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于無常的執(zhí)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于苦的執(zhí)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于無我的執(zhí)著。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