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297  298  299  300  301  303  304  305  306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賢十地
三賢十圣
三緣
三緣慈
三緣悲
三節(jié)
三慧
三慧經(jīng)
三樂
三練磨
三請
三熱
三輩
三??
三德
三賢十地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與三賢十圣同。
三賢十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圣。賢者發(fā)似解而伏惑之位。圣者發(fā)真智而斷惑之位。于此該收菩薩乘之因位。仁王經(jīng)上曰:「三賢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乘所立。仁王經(jīng)上曰:「三賢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又曰:「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故?,十行,十回向之三位為三賢。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薩為十圣。至初地而初會于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論寶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經(jīng),地前為賢,地上名圣。經(jīng)云三圣十圣故?!?/div>
三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凈土門所立,說念佛有三緣之功力:一、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名,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謂眾生之三業(yè)與佛之三業(yè)不相舍離也。二、近緣,眾生愿見佛,佛即應念而現(xiàn)至目前也。三、增上緣,眾生稱念佛,則念念除多劫之罪,命終之時,佛圣眾皆來迎,不為諸邪業(yè)所系。見觀經(jīng)定善義。
【佛學常見辭匯】
凈土宗說念佛能產生三種的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親緣是眾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三業(yè)已經(jīng)跟佛的三業(yè)相應不離了;近緣是眾生如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眾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yè),當命終的時候,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藏法數(shù)】
謂伊沙陀羅山,樹提陀羅山,二山中間,有水,廣二萬由旬,其水生諸雜華,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
三緣慈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慈悲)
慈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br />【佛學常見辭匯】
慈與悲。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三藏法數(shù)】
慈即愛念,謂以愛樂歡喜,起大慈心,能與他樂也;悲即憫傷,謂以惻愴憐憫,起大悲心,能拔他苦也。今依前問答,論觀世音大悲拔苦,百千苦惱皆得解脫也。依后問答,論普門示現(xiàn)大慈與樂,即應以得度而為說法也。良由觀音之人,觀于普門之法,達于實相之理,憫諸眾生,理具情迷,枉受眾苦,失于本性之樂。是以即起慈悲,誓拔其苦,而與其樂。故以慈悲次人法而明之也。
三緣悲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慈悲)
慈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br />【佛學常見辭匯】
慈與悲。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三藏法數(shù)】
慈即愛念,謂以愛樂歡喜,起大慈心,能與他樂也;悲即憫傷,謂以惻愴憐憫,起大悲心,能拔他苦也。今依前問答,論觀世音大悲拔苦,百千苦惱皆得解脫也。依后問答,論普門示現(xiàn)大慈與樂,即應以得度而為說法也。良由觀音之人,觀于普門之法,達于實相之理,憫諸眾生,理具情迷,枉受眾苦,失于本性之樂。是以即起慈悲,誓拔其苦,而與其樂。故以慈悲次人法而明之也。
三節(ji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二因緣涉于過現(xiàn)未三世謂之三節(jié)。無明,行之二者為過去。識乃至有之八者,為現(xiàn)在。生,老死之二者為未來。舊俱舍論七曰:「如是緣生法,十二分三節(jié),前后際二二,于中八。」寄歸傳二曰:「不悟緣起三節(jié),從死趣死?!?/div>
三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聞慧,依見聞經(jīng)教而生之智慧。二、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修慧,依修禪定而生之智慧。前之二慧為散智,而為但發(fā)修慧之緣,修慧為定智而正有斷惑證理之用,見成實論二十。
【佛學常見辭匯】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成實論云三慧:
一、聞慧 聞慧者,由于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jīng)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圣慧也。
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謂若能思惟經(jīng)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于無漏圣智也。
三、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習而生智慧也。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圣慧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聞慧〕,聞慧者,由于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jīng)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圣慧也。
〔二、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謂若能思惟經(jīng)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于無漏圣慧也。
〔三、修慧〕,修慧者,由于修習而生智慧也。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圣慧也。
三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集經(jīng)論中之種種因緣法義。
三樂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天樂,修十善業(yè)者生天上而受種種殊妙之樂。二、禪樂,修行之人入諸禪定而受寂靜之樂。三、涅槃樂,斷諸惑而證涅槃。則生滅苦樂皆無,是究竟樂也。見寶積經(jīng)一百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天樂,修十善者,生于天上,受種種之妙樂也。二禪樂,修行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凈,萬慮俱止,得寂靜之悅樂也。三涅槃樂,離生死之苦而證涅槃,究竟得無為安穩(wěn)也。見寶積經(jīng)一百一。
【三藏法數(shù)】
(出大寶積經(jīng))
〔一、天樂〕,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種種殊勝妙樂,故名天樂。(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二、禪樂〕,謂修行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凈,萬慮俱寂,自然得其禪悅之趣,故名禪樂。
〔三、涅槃樂〕,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修行之人,既離生死之苦,得證涅槃之樂,經(jīng)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故名涅槃樂。
三練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退屈)
三退屈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五位中,第一資糧位之間,有三種之退屈:一、菩提廣大屈,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聞而生退屈之心也。二、萬行難修屈,布施之萬行甚難修,聞而生退屈之心也。三、轉依難證屈,二轉依之妙果難證,聞而生退屈之心也。對治此三退屈,謂之三練磨。見唯識論九。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練磨自心,第二省己意樂而練磨自心也。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已之妙因而練磨自心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菩提廣大屈〕,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聞無上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廣大屈。
〔二、萬行難修屈〕,謂聞布施等波羅蜜多,修之甚難,心便退屈,是名萬行難修屈。(梵語波羅蜜多,華言到彼岸。)
〔三、轉依難證屈〕,謂聞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極難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轉依難證屈。(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請
【佛學大辭典】
(故事)跡門之法華,由舍利弗之三請而說之。本門之法華,由彌勒之三請而說之。方便品曰:「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勤三請,豈得不說?!箟哿科吩唬骸甘菚r菩薩彌勒為首,分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三熱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龍種有三種之熱惱,又云三患。長阿含經(jīng)十八曰:「佛言:何故名為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三患:一者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無有此患。二者舉閻浮所有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xiàn),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是患。三者舉閻浮提所有龍王各在宮中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是患。若金翅鳥生念欲往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勾髽翘拷?jīng)一曰:「天下馀諸龍以三熱見燒,阿耨達龍王不以三熱見燒?!梗ㄈ裏峒辞敖?jīng)之三患)。
三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無量壽經(jīng)說:往生彌陀凈土之人其業(yè)行之淺深有上中下之三類:一、上輩,舍家棄欲而為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者。二、中輩,身不能為沙門修大功德。而能發(fā)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多少修善者。三、下輩,但發(fā)菩提心,一向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者。此三輩與觀經(jīng)所說之九品有同異之諸釋。為曇鸞,凈影,嘉祥法位,龍興,憬興,源清之七師,以此為同。天臺,義寂,孤山,靈芝之四家以此為別。凈土一家從鸞師之說,但視為開合之異耳。無量壽經(jīng)下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者,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中略)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燈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國。(中略)其下輩者,假令不能作諸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彼國?!箷饮[之略論曰:「無量壽經(jīng)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jīng)中一品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
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貪、瞋、邪見之三者??珊橐袅x二曰:「丘乾反,意有三業(yè)也,謂貪瞋邪見也?!箯V韻曰:「愆俗字?!?/div>
三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涅槃經(jīng)所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系縛,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樂我凈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之三點,首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經(jīng)二曰:「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吾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埂居帧恐T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二、斷德,斷一切之煩惱而具無上涅槃者。此二者屬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論之歸敬頌舉此三德以贊佛?!居帧恐T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圓德,三大劫之修行圓滿者。二、果圓德,智斷等之諸總圓滿者。三、恩圓德,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俱舍論二十七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又】數(shù)論所說自性諦之三德:一、薩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塵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鈍之德。通常呼為喜憂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種種善惡好丑之法。唯識述記一本曰:「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凈無為,解脫自在。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具惑業(yè)苦三縛,大圣則具三德,如涅槃經(jīng)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體,身有常住不滅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譯作智慧,法相實覺了者。
三、解脫德 遠離一切之系縛,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愿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
〔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yè),凈盡無馀,是為斷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凈是為德。(常即不遷不變,樂即安隱寂滅,我即自在無礙,凈即離垢無染。佛以此四者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軌法,謂諸佛由軌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恒一,具足常樂我凈,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滅,清凈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般若德。
〔三、解脫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yè)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凈,是名解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