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斷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見所斷。于見道而斷者,小乘八十八使之見惑是也。二、修所斷,于修道而斷者,八十一品之修惑及色等有漏法是也。三、非所斷,一切之無漏法也。見俱舍論二。若就大乘而論,則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是見所斷,俱生起之二障是修道所斷,非所斷與小乘同。【又】一、自性斷,與惑體及惑相應(yīng)俱有之法,無漏智起時,斷其自性使自心身遠(yuǎn)離者。二、緣縛斷,五根五境及其他無記法,不斷其自性,生無漏智,悉斷內(nèi)心之煩惱,畢竟至于五根境等無染著者。即斷緣五根境之系縛也。但斷能緣之縛而非斷所緣之體,以無學(xué)之身,猶有五根五境等也。三、不生斷,缺一切生法之緣而畢竟不生者。如斷見惑,身之三惡道苦果,畢竟不生也,依自性斷緣縛斷所得之無為法,謂之擇滅無為,依不生斷所得之無為法,謂之非擇滅無為。見宗鏡錄七十六。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乃無漏果,更無不斷之惑,名非所斷。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阿毗達(dá)摩品類足論云三斷:
一、見所斷 謂聲聞初果之人,斷惑見理,名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故名見所斷。
二、修所斷 謂聲聞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惑,故名修所斷。
三、非所斷 謂聲聞第四果,三界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無惑可斷,故名非所斷。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自性斷〕,謂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yīng)斷,故名自性斷。
〔二、不生斷〕,謂得法空之時,能令三涂惡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斷。(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三、緣縛斷〕,謂但斷心中之惑,則于外塵境,不起貪瞋;于境雖緣,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一、見所斷〕,謂聲聞初果之人,斷惑見理,名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故名見所斷。(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諦十使具足;集、滅二諦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坏乐B下八使,除身見、邊見。四諦合為三十二。上色界、無色界,每四諦下各除瞋使,馀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二、修所斷〕,謂聲聞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惑,故名修所斷。(十隨眠者,即是思惑。謂長時隨逐潛伏,覆蔽真性,故名隨眠。欲界有四,謂貪、瞋、癡、慢。色界、無色界各三,謂貪、癡、慢。共為十也。)
〔三、非所斷〕,謂聲聞第四果,三界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無惑可斷,故名非所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