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304  305  306  307  308  310  311  312  31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攝提
三觀
華嚴宗三觀
南山三觀
慈恩三觀
三變
三變土田
大三摩惹經(jīng)
大天三種無間
大日所現(xiàn)三菩薩
大方廣三戒經(jīng)
大比丘三千威儀
大耳三藏
大佛頂三昧
大空三昧
三攝提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攝提具云波羅攝提Prajn^apti,譯曰假施設。大品般若經(jīng)三假品所說,謂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名假施設也。(參見:假)
【佛學大辭典】
(術語)假者借之義,諸法各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虛妄不實之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幻生幻滅,虛妄而無實體。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謂諸法各無體,借他故有,是名為假。說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續(xù)假 相續(xù)而有,是相續(xù)假。
三、相待假 與他對待而有,是相待假。
三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諸家說三觀,以天臺之三觀為最普通: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三、中觀,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參見:三諦)
【佛學常見辭匯】
1。指天臺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沼^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xiàn)。4。指慈恩三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觀) ?。ㄆ迫螅  。ㄗC三智)  ?。ǔ扇拢?br />生 ┌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提
煩 └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涅
惱                               槃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觀者:
一、空觀 觀諸法之空諦也。一切法依因緣生,即自性空。以諸法若有自性,不待依因緣而生,而可自有也。
二、假觀 觀諸法之假諦也。依因緣而是假有之相,故謂之為假。
一、因成假 若實有者,應不待他而后成,待他因而成故,謂因成假。
二、相續(xù)假 若實有者,應不待相續(xù)而成,待相續(xù)成故,謂相續(xù)假。
三、相待假 若實有者,不待對待而成,待對待成故,謂相待假。
三、中觀 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中觀。即諸法以空之故,非為實有。以假之故,非為實空。又以空諦之故為實空,以假諦之故為假有也。如是非假有非實空,亦實空亦假有,即是中也。
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
華嚴宗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初祖杜順依華嚴經(jīng)而立。謂之法界三觀。法界者所觀之境,三觀者能觀之心也。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于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照叻穷B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詳見華嚴法界觀。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觀)
南山三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觀,阿含經(jīng)所說小乘之觀法也。觀諸法為因緣生,性空無我也。許因緣生之相許為實有而觀性之空無,故名性空觀。二、相空觀,般若經(jīng)所說大乘之初門也。觀諸法之相為空也。視為有實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見,如實無其相,而指空華為實有也。此更進而空無諸法之相,故名相空觀。三、唯識觀,華嚴法華等所說。大乘至極之觀法也。觀一切萬法各為自識之所變,故萬法惟為心識之影像,所歸唯一心識。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于一邊,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nèi)萬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鈔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建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謂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也。摩訶止觀輔行所說。
【佛學常見辭匯】
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參見:三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止觀輔行云南山三觀:即終南山宣律師之所立也。
一、性空觀 性,即性分也。謂聲聞緣覺小乘之人,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皆無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觀。
二、相空觀 相,即相狀也。謂藏通二教菩薩,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相本空。但眾生情執(zhí),妄見種種差別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觀。
三、惟識觀 識,即心識也。謂別圓二教大菩薩,皆了世間一切外塵諸法,自性清凈,本來無實。此理深妙,惟意緣知,故名惟識觀。
慈恩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有觀,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觀,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也。三、中觀,觀諸法以遍計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對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對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義也。其先遍計性為情有理無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無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情無理有,妄情所執(zhí)之依圓,其體性非有,離迷情之圣智之境,體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見義林章一本,觀心覺夢鈔。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觀)
三變
【佛學大辭典】
(故事)(參見:三變土田)
三變土田
【佛學大辭典】
(故事)法華經(jīng)見寶塔品,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各將一菩薩,為供養(yǎng)多寶塔,來靈鷲山時。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凈土也。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后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凈土。依此謂之三變土田。
大三摩惹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趙宋法天譯。三摩惹者梵語,會之義。是與長阿含大會經(jīng)同本。
大天三種無間
【佛學大辭典】
(傳說)婆沙論九十九曰:「昔末土羅國有一商,聘妻生一男兒,字大天。商主往他國,久不還,其母與其子有染。后聞父還,與母設計殺父,是第一無間業(yè)也。事恐靈,與母逃于摩竭陀國華氏城,彼后遇在本國供養(yǎng)之羅漢,復恐事彰,而殺羅漢,是第二無間業(yè)也。其后,母通于他人,大天怒,殺母,是第三無業(yè)間也?!拱复耸禄虺鲇诤笫乐畟卧?。
大日所現(xiàn)三菩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日經(jīng)一曰:「又現(xiàn)執(zhí)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說真言道清凈句法?!雇柙唬骸笀?zhí)金剛對金剛智慧門降伏方便,普賢對如法身門寂災力便,觀音對蓮華三昧門增益方便,舉此三點則無量不思議妙用皆已攝在其中,故殊言之。」
大方廣三戒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三卷,北涼曇無讖譯。與大寶積經(jīng)三律會第一同本異譯。
大比丘三千威儀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卷,后漢安世高譯。說比丘之威儀行法。
大耳三藏
【佛學大辭典】
(人名)唐代宗時,有西天之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使與忠國師試驗。三藏方見師,便禮拜而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三藏無以對。見傳燈錄五忠國師章。
大佛頂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依大佛頂經(jīng)之壇法誦佛頂咒之行法也。三代實錄一曰:「安置沙彌二十人于陵邊,晝夜結番修大佛頂三昧?!?/div>
大空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重三昧之異名??湛杖粒瑹o相無相三昧,無愿無愿三昧也。(參見:三三昧)。大日經(jīng)疏六曰:「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埂居帧糠Q百光偏照真言之暗字,演密鈔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時,以十緣生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剛項十六菩薩生,成等正覺也。」【又】云正覺三昧,以弩字為種子。大日如來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來住此大空三昧,無行無到,亦無去來,而能如其心量隨緣應現(xiàn),故云等隨也?!?/div>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磺腥甾D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