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313  314  315  316  317  319  320  321  32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同展三拜
同體三寶
因三相
三世因果
光三摩耶論
光明三昧
光音三天
有空中三時
有漏三界
有覺有觀三昧
自心三寶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三自性
自性三寶
自誓三昧經(jīng)
同展三拜
【佛學大辭典】
(儀式)大眾一同展坐具而三拜也。
同體三寶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一體三寶。四種三寶之一。(參見:三寶)
因三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所必備之三個法則也。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異品遍無性。蓋因以確立未決宗義之理由而名,故與宗及同喻之關系應必有,同時與異喻之關系須絕無。此因所以有三相之別也。
三世因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亙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而尋因果也。因果經(jīng)曰:「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xiàn)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xiàn)在因?!梗ü乓源宋臑橐蚬?jīng)之語而處處引之,但現(xiàn)在流通之經(jīng)無此文)。涅槃經(jīng)憍陳品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div>
光三摩耶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眾賢著。顯宗論之異名。光者光顯之義,三摩耶者梵語,義類之義,即光顯自宗義類之意也。婆藪槃豆法師傳曰:「光三摩耶論,有一萬偈。止述毗婆沙義,三摩耶,譯為義類?!硅骃amayapradipika(宗顯之義)。
光明三昧
【佛學大辭典】
(修法)法會名。光明真言法有顯密之二作法,密行之法,謂之光明三昧,顯行之法,謂之光明真言講。
光音三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第二禪有三天,一少光,二無量光,三光音,或通三天而云光音。經(jīng)律異相一曰:「二禪通名光音。」
【佛學常見辭匯】
二禪天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有空中三時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為有空中之三教,謂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之我執(zhí),說阿含經(jīng)等,示法有我無之理,次為破彼法執(zhí),說般若經(jīng)等,示諸法皆空之理,終為破有空之二執(zhí),說解深密經(jīng)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為大乘之至誠。依之而言初時之說為有教,第二時為空教,第三時為中道教。見唯識述記一本,了義燈一本。
有漏三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界者煩惱之結果,故盡為有漏。
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三昧之一。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昧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常見辭匯】
三三昧之一。(參見:三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苦諦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智度論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自心三寶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即自性三寶也。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日如來加持法界眾生有自在不思議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來住于此三昧而現(xiàn)種種之身,說種種之法。此謂加持身說法。大日經(jīng)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現(xiàn)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立聞法,隨種種心地開觀照門?!?/div>
三自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遍計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圓成自性。(參見:三性)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zhí)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參見:三性)
【三藏法數(shù)】
(出顯揚圣教論)
〔一、遍計自性〕,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zhí)為實有,故名遍計自性。
〔二、依他自性〕,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圓成自性〕,謂真如自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故名圓成自性。
三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善惡無記之三。遍依圓之三。
【佛學常見辭匯】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后顛倒迷執(zhí),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zhí)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xiàn)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于現(xiàn)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的惡業(yè)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切心法,分別有三種性,謂善性、惡性、無記性。
一、善性 與一切善法相應曰善性。
二、惡性 與一切惡法相應曰惡性。
三、無記性 不記善,不記惡,故謂之無記性。又分為二:
一、有覆無記 為惑障之極微弱者,惑障隱覆圣道,故謂之有覆。不感苦果時所受之惡性,故謂之無記。又名染無記,如俱生之我見是也。
二、無覆無記 離惑障之無記法也,又名凈無記。依宿世之業(yè)力,感五蘊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報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一、善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間、出世間不同。世間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間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眾善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善性。(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謂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惡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也。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無記性〕,謂第六識所具一切不善不惡之性也。亦不屬善,亦不屬惡,初無記憶,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無記性。
自性三寶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寶,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覺。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凈。故云自性三寶。六祖壇經(jīng)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zhí)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br />【佛學常見辭匯】
自性本具的三寶,如眾生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為佛寶,其性常寂圓凈為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為僧寶。
自誓三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后漢安世高譯。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jīng)之書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