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320  321  322  323  324  326  327  328  32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金剛頂瑜伽中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jīng)說文殊師利菩薩秘密心真言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經(jīng)
念佛三昧寶王論
三種忿怒
三種供養(yǎng)
陀羅尼三重配釋
陀羅尼三昧
三法身
如法性實際三名
法相三論
法律三昧經(jīng)
三法界
金剛頂瑜伽中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龍樹菩薩作。唐不空譯。常略曰菩提心論。乃真言宗十卷書之一。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jīng)說文殊師利菩薩秘密心真言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五字文殊之法。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由梵本之金剛頂經(jīng)抄譯第二大品降三世觀音之曼荼羅者。
念佛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xiàn)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fā)得」。觀無量壽經(jīng)曰:「于現(xiàn)身中得念佛三昧?!褂衷唬骸敢姶耸抡撸匆娛揭磺兄T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鼓罘鹑两?jīng)七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怪嵌日撈咴唬骸改罘鹑聊艹N種煩惱及先世罪?!埂居帧咳绶ㄈA三昧,二十五三昧,彌陀三三昧為法會勤行式之名。
【佛學常見辭匯】
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三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菩薩念佛三昧經(jīng)之略名。
念佛三昧寶王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三卷,唐終南山飛錫撰,開二十門而勸贊念佛。
三種忿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就胎藏界三部分別忿怒王為三種也。諸部要目曰:「不動尊,為佛部忿怒。忿怒鉤,蓮華部忿怒。軍荼利,金剛部忿怒?!勾笕战?jīng)義釋七曰:「蓮華部眷屬以馬頭為忿怒明王,金剛眷屬以月黡為忿怒明王(已上為金剛部與蓮華部),釋迦眷屬以無能勝為忿怒明王。今毗盧遮那自教跡中以圣不動降三世為忿怒明王?!梗ㄒ焉蠟榉鸩浚?。演密鈔十曰:「如大悲漫荼羅,從中胎流出外第三院。如來部以不動尊為忿怒,金剛部月黡尊為忿怒,蓮華部毗俱胝為忿怒。以此等忿怒之火,降伏無始無明等魔,引入中胎皆見遮那?!?/div>
三種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利供養(yǎng),捧香華飲食等也。二敬供養(yǎng),贊嘆恭敬也。三行供養(yǎng),受持修行妙法也。又如其次第,名之曰財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觀行供養(yǎng)。見十地論三。
【佛學常見辭匯】
利供養(yǎng)、敬供養(yǎng)、行供養(yǎng)。利供養(yǎng)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yǎng);敬供養(yǎng)是以贊嘆恭敬作供養(yǎng);行供養(yǎng)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yǎng)。
陀羅尼三重配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守護經(jīng)一有回向陀羅尼,據(jù)密教之深義,以此陀羅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養(yǎng)也。一陀為過去之佛,羅為現(xiàn)在之佛,尼為未來之佛。。其義陀羅尼者,梵字也。者法界之義,界者性也,過去者,法謝而性在,故配于過去之諸佛。又者塵垢之義,現(xiàn)在者諸法現(xiàn)起,是塵垢之義也。故配于現(xiàn)在之佛。又者諍論之義,未來者萬法未現(xiàn)起,其相不分明,是諍論之義也,故配于未來之佛。二陀配于過去之父母,羅配于現(xiàn)在之父母,尼配于未來之父母。其義如上。三陀配于地,羅配于空,尼配于天。陀配于地者,是回向國王之意。地為阿字不生之理,為法界之體,故以字配于法界也??照撸腔叵蛴谌酥?,以人居天地之中間故也。者塵垢之義,虛空之中,眾生世間,器世間等之諸法亂起,是即塵垢之義,故以配之。天者,回向諸天鬼神之意,天為諸法混一而不分明,故配于諍論之字。是據(jù)隨求陀羅尼儀軌所謂:「陀者過去佛等」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陀羅尼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Dha%ran!isama%dhi,發(fā)無量陀羅尼之禪定名。智度論四十七曰:「得是三昧力故,聞持等諸陀羅尼皆自然得?!?br />【佛學常見辭匯】
發(fā)無量陀羅尼的禪定名。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住是三昧,則能持諸三昧,而聞持等諸陀羅尼,皆自然而得,是名陀羅尼三昧,(聞持者,陀羅尼名也;謂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也。)
三法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二種(一)羅什三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現(xiàn)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三實相法身,空性之諸法實相也。注維摩經(jīng)三曰:「什曰:法身有三種:一法化生身,金剛身是也。二五分法身。三諸法實相和合為佛,故實相亦名法身也。」(二)天臺所立。一但空法身,小乘之法身也。二即假法身,大乘別教之法身也。三即中法身,大乘圓教之法身也。天臺仁王經(jīng)疏上曰:「法身有三:一但空法身,三乘皆有,如善吉七葉巖中禮佛法身。此小乘滅三十二相,即空為法身也。二即假法身,謂滅無常色獲常等也。我樂凈三亦復如是。三即中法身,謂如來法身非常非無常,常樂我凈等亦復如是?!?br />【佛學常見辭匯】
1。鳩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xiàn)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即空性的諸法實相。2。天臺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別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圓教的法身。
如法性實際三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般若經(jīng)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異名也。謂但以觀有淺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論三十二曰:「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為一為異,若一如何說三?若三今應當合別?答曰: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棺⒕S摩經(jīng)二曰:「肇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空同一實耳。但用觀有淺深,故別立三名。始見法實,如遠見樹,知定是樹,名為如。見法轉(zhuǎn)深,如近見樹,知定是何木,名為法性。窮盡法實,如盡知樹根莖枝葉之數(shù),名為實際。此三未始非樹,因見為異耳?!?/div>
法相三論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與三論宗也。華嚴天臺兩家貶此二宗曰權大乘。
法律三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吳支謙譯。佛于摩竭陀國說十二自燒,乃至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三法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嚴家除四法界中之第一事法界,就其他三法界,立三重之法界觀,故有三法界之目。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法界者,一事、二理、三無礙。華嚴疏云:「統(tǒng)唯一真法界,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體絕有無,相非生滅,莫尋其始,寧見中邊。迷之則生死無窮,解之則廓爾大悟。諸佛證此妙覺圓明,現(xiàn)成菩提,為物開示,不知何以名目,強分理事二門?而理事渾融,無有障礙,略為三門,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無障礙法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