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10,分448頁顯示  上一頁  353  354  355  356  357  359  360  361  36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五戒(三)
戒(三)
生滅(三)
三世有緣
三生有幸
三頭六臂
三災(zāi)八難
無事不登三寶殿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月喻三身
一月三舟喻
二種師子奮迅三昧
三身遍相
三身華梵
五戒(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五戒:
一、不殺戒 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蛏酥校鄩勖檀?,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 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蛏酥?,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 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蛏酥?,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 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蛏酥?,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 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戒(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四科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世出世二戒 世、出世。
性遮二戒 性、遮。
道定二戒 道共戒、定共戒。
三律儀 別解脫、靜慮生、道生。
四戒 解脫、定共、道共、斷。
四級 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在家出家二戒 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具足戒)。
八種別解脫戒 比丘、比丘尼、正學(xué)、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近住。
七眾 出家五家、在家二眾。
出家五眾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在家二眾 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五篇 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
七聚 五篇、加偷遮蘭、惡說。
八段 波羅夷、乃至滅諍。
具足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二百五十戒 四波羅夷、乃至七滅諍。
五百戒 八波逸提、乃至七滅諍。
十戒 不殺、乃至不得蓄錢金銀寶物。
六法 不得染心相觸,乃至飲酒。
八敬戒 略。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 不殺、乃至不非時食。
三皈 皈依佛、法、僧。
二種三皈 翻邪、重受。
開遮 略。
持犯 略。
二種持 止持、作持。
二種犯 止犯、作犯。
三師 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
七證 七證明師。
隨離二戒 隨相、離相。
三聚凈戒 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
梵網(wǎng)戒 十重、四十八輕。
十重戒 殺生、乃至謗三寶。
四十八輕戒 不輕師友、乃至破法。
秘密三昧耶戒 略。
十重戒 菩提心不可退等。
生滅(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生滅四相 生、住、異、滅。
四相二種 一期四相、剎那生滅。
一期四相 有情、無情。
有情一期四相 生、老、病、死。
無情一期四相 成、住、壞、空。
三道 惑、業(yè)、苦。
三時報 現(xiàn)、生、后。
總別二相 總、別。
三世有緣
【俗語佛源】
時間的遷流稱為「世」。時間沒有獨立的自性,僅僅表現(xiàn)在事物的生滅變化中。在這個意義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說。如《大寶積經(jīng)》所說:「三世,所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故挛镆褱?,稱為「過去世」;事物已生未滅,稱為「現(xiàn)在世」;事物未生,稱為「未來世」。佛教的因果輪回之說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礎(chǔ)上的,謂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頌說:「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刽斞浮度A蓋集·題記》說「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狗鸾陶J(rèn)為,人際間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緣份的,甚至還是宿世的緣份。后因稱極有緣份者為「三世有緣」。宋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載:法師對前來幫助取經(jīng)的行者說:「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div>
三生有幸
【俗語佛源】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有一省郎,夢至碧嚴(yán)下一老僧前,煙穗極微,云:此是檀越結(jié)愿存香煙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時劍南安撫退官。第二生,憲皇時西蜀書記。第三生,即今生也?!褂行?,形容極大的幸運。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二折:「小生久聞老和尚清譽,欲來座下聽講,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褂秩缥何 稏|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夠我三生有幸了?!剐稳輼O難得的好運氣。(無名氏)
三頭六臂
【俗語佛源】
佛經(jīng)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丑好斗,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梗ㄒ姟?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面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后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lǐng)非凡。元·佚名《馬陵道》第四折:「總便有三頭六臂天生別,到其間那里好藏遮!」又如夏衍的《秋瑾傳》第二幕:「聽人家說,我還以為您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女英雄。」
(李明權(quán))
三災(zāi)八難
【俗語佛源】
俗稱多災(zāi)多難,災(zāi)禍接連不斷為「三災(zāi)八難」?!溉秊?zāi)」和「八難」在佛經(jīng)上都有確指的內(nèi)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rèn)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jīng)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fù)始。在「住劫」的后期,眾生行為邪僻,壽命減少,便陸續(xù)發(fā)生饑饉、疾疫和刀兵等災(zāi)禍,稱為「小三災(zāi)」。到了「壞劫」之末,則發(fā)生更為可怕的火災(zāi)、水災(zāi)和風(fēng)災(zāi),稱為「大三災(zāi)」。最后的風(fēng)災(zāi),把世界吹得蕩然無存,從而進(jìn)入「空劫」。宋·郭若虛《圖畫聞見志》卷二記載,唐末僧人智蘊曾在洛陽福先寺畫有「三災(zāi)變相」數(shù)壁?!赴穗y」指的是難以見佛聞法,不能修道的八種處境:「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盲聾喑啞,五世智辨聰,六佛前佛后,七郁單越國,八者壽天。」(隋·慧遠(yuǎn)《大乘義章》卷八)前三難為「三惡道」,加上「盲聾喑啞」,稱為「苦障」難。「郁單越國」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為「勝處」,有福無慧;「長壽天」人有壽無慧。以上二難稱為「樂障」之難。此外,「世智辨聰」者自以為是,稱為「惡增」之難;「佛前佛后」者無從見佛聞法,稱為「善微」之難。例如《紅樓夢》第四五回:「從小兒三災(zāi)八難,化的銀子,照樣也打出你這個銀人兒來了?!梗ɡ蠲鳈?quán))
無事不登三寶殿
【俗語佛源】
佛教有三大內(nèi)容,即教主釋迦牟尼為「佛寶」,經(jīng)籍教義為「法寶」,弘揚佛法的僧團為「僧寶」,合稱「三寶」?!阜稹?,梵語佛陀之略,意為覺者,特指釋迦牟尼。「法」,梵語達(dá)磨的音譯,泛指經(jīng)、律、論三藏和戒、定、慧三學(xué)?!干?,梵語僧伽之略,意為僧團、和合眾,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溉龑殹狗悍Q佛教。如南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紹隆三寶,弘濟四生?!埂溉龑毜睢辜捶鸬?。寺門中的規(guī)矩,上佛殿時必須恭敬肅穆,進(jìn)行禮拜、誦經(jīng)、供養(yǎng)等,不得隨意在佛殿里閑逛、閑聊。俗語中有「無事不登三寶殿」,如《何典》第四回:「我無事不登三寶殿,要問你可有一件東西?」意思是無事不來,既來便有事相求。(李明權(quán))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俗語佛源】
中國民間多把死和地獄、閻王聯(lián)系在一起。原來,中國古代便有死入黃泉、陰間的說法。泰山、酆都都是民間熟悉的陰曹地府,東岳大帝為百鬼之主,酆都大帝為幽冥之王。佛經(jīng)傳入后,關(guān)于地獄的詳盡描繪大大豐富了「鬼世界」的內(nèi)容。通過俗講(變文)、壁畫(變相)和通俗小說等的傳播,地獄、閻王等深入人間,并和中國原有的傳說糅合在一起。其實,按佛教「六道輪回」的說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獄,只有犯「五逆十惡」的人才會入地獄。俗語「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國民間舊時「死生有命」的觀點,謂人的壽數(shù)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間還傳說,閻羅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許宣)折身便回來長橋堍下,自言自語道:『時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著一湖清水,卻待要跳。正是: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勾怂渍Z的變式很多,再舉兩例:如《濟公全傳》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沒死了,是還有兩天罪沒受完呢。這真是閻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褂秩鐒⑿小短酗L(fēng)云》二:「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閻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雞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誰知道?這都是命里定的?!梗ɡ蠲鳈?quán))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語佛源】
佛教把眾生世界分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間和地獄;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眾生生死輪回的處所,充滿痛苦煩惱,被喻為「火宅」?!肝逍小乖侵袊糯恼軐W(xué)概念,指構(gòu)造物質(zhì)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zhì)特征,而且相互之間有生成、克制等聯(lián)系,從而構(gòu)成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輪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質(zhì)的障礙。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義》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豈得以世俗男女分別而論。」又如《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演義》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來管你凡間什么閑爭閑鬧斗?」(李明權(quán))
一月喻三身
【三藏法數(shù)】
(出寶王論)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體喻法身,月光喻報身,月影喻應(yīng)身也。蓋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體惟一,不遷不變,而能出生諸法,統(tǒng)攝萬事,猶如月體,一輪在天,影含眾水。報身即是寂照之智,智無自體,依理而發(fā),明了一切無有差謬,猶如月光,照臨萬像,無有隱形。應(yīng)身即是變化之用,用無自性,從體而起,有感則通,無感不應(yīng),猶如月影,有水則現(xiàn),無水不顯。然此三身,本是一體。從用立名,故有多種。論云:法身如月之體,報身如月之光,應(yīng)身如月之影。是也。
一月三舟喻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見月隨南;向北者,見月隨北;停舟者,見月不移。蓋譬如來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皆由眾生緣有生熟,故見如來有去住相。法身之體,本無去住也。一月喻佛,三舟喻世間眾生見佛不同,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二種師子奮迅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法。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除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于諸獸。此三昧亦如是,一則奮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諸禪,捷疾無間,異于馀之三昧,而具出入二義焉。
〔一、入禪奮迅〕,入禪奮迅者,謂離欲界不善法,有覺有觀,而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于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受想定,是為奮迅入也。(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皆色界天也??仗帯⒆R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即無色界天也。滅受想定者,滅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禪奮迅〕,出禪奮迅者,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定起,還入無所有處定。如是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乃至出散心中,是為奮迅出也。
三身遍相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法身如虛空遍〕,謂法性之身,本體周遍如太虛空,無有障礙,諸佛眾生,平等具足,故名法身如虛空遍。
〔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自報之身也,謂究竟始覺之智,能遍破無明之暗,顯發(fā)本有真身,譬如日光,無幽不燭,故名智身如日光遍。
〔三、色身如日影遍〕,色身即應(yīng)身也,謂究竟始覺之智,契于本覺法身之理,則能從體起用,遍應(yīng)眾機,譬如日光之影,不擇高下,隨處映現(xiàn),故名色身如日影遍。
三身華梵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如來,出法華文句)
〔一、法身,毗盧遮那如來〕,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以法為身,故名法身。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無礙故也。如來者,金剛經(jīng)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也。
〔二、報身,盧舍那如來〕,修因感報,名之為報。然有自報、他報之別:自報即理智如如,他報即相好無盡,是名報身。梵語盧舍那,華言凈滿。謂諸惑凈盡,眾德悉圓。又云光明遍照,謂內(nèi)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報身也),外以身光照應(yīng)大機(即他報身也),如來者,轉(zhuǎn)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是也。(第一義諦者,謂中道之理,無二無別也。)
〔三、應(yīng)身,釋迦牟尼如來〕,智與體冥,能起大用,隨機普現(xiàn),說法利生,故名應(yīng)身。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如來者,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也。(智與體冥者,謂自報之智與法身之體冥合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