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十三僧殘
十三層塔
十三觀門
十千日光三昧定經(jīng)
三乘共十地
十如三轉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十度三行
十界十如三千世間
三品十惡
十種三世
十種三法
十說三世
入住出三心
人中三惡
十三僧殘
【佛學大辭典】
(術語)僧殘者僧伽波尸沙Sam%gha%vas/es!a也。有十三條之規(guī)制,故云十三。(參見:僧殘)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Trayodas/a sam%gha%vas/es!a%h!一失精戒S/ukravisr!s!t!i,二觸女人戒Ka%yasam%sarga,二者皆為失精戒之一類,故意以淫心摩觸等也。三粗語戒Maithuna%bha%s!ana,持淫心作卑污之談話也。四嘆身索供養(yǎng)戒Paricarya%sam%varn!ana,比丘贊嘆我身分以動女心也。五媒嫁戒Sam%caritra,六有主房戒Kut!ika%(小房),乞施主造制限外之廣大房舍也。七無主房戒Mahallaka(大房),無施主而造營房舍也。八無根謗戒Ama%laka,九假根謗戒Lais/ikam,十破僧違諫戒Sam%ghabheda,十一助破僧違諫戒Tadanuvartaka,十二污家擯謗違諫戒Kuladu%s!aka,污家者,比丘受施而與他人也。十三惡性拒僧違戒Daurvacasya。
十三層塔
【佛學大辭典】
(塔堂)十三層之塔也。(參見:塔)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圖等。皆梵語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訛略也。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又名俱攞。譯言聚、高顯、墳、靈廟等。別有所謂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蛲ǚQ為塔。亦曰支提。法華義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問有無,皆名支提。明了論云:支提,此云凈處?!剐惺骡n下二曰:「雜心云: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墳。支提云廟,廟者貌也?!剐袅x六曰:「諸經(jīng)論中,或作藪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譯云廟?;蛟品綁?,此義翻也?;蛟拼筅?,或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數(shù)斗波,皆訛也。」法華文句記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顯,方墳,義立也。謂安置身骨處也?!辜臍w傳三曰:「大師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處以為制底?!顾酗@密二教之別。顯教以為揭高德之標幟,即所謂墓標,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為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五輪塔是佛體。非墓標。因而許為結緣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處,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輪塔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種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級到十幾級不等,藏佛遺骨的叫做塔,不藏遺骨的則叫做支提。
十三觀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仁王經(jīng)謂三賢十圣之行法為十三觀門。配之于五忍則于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為十二,又加寂滅忍之下忍為十三。修此十三觀門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養(yǎng)之也。仁王經(jīng)受持經(jīng)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yǎng)而供養(yǎng)之,應持百萬億天香妙華而以奉上?!?/div>
十千日光三昧定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jīng)之異名。
三乘共十地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智度論七十八所說,聲緣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臺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與藏教五停心別總念處總相念處三賢之位相當。乾者乾燥之義也。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乾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潤之,故云乾慧。二、性地,此為內(nèi)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此位伏見思之惑,朦朧望見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三、八人地。人者忍也,見道之苦法智忍等八忍謂之八忍地。即見道十五心之位也。見道十五雖為八忍七智,然今就決定因道之邊,但取八忍而名之也,四、見地,為第十六心之道類智,藏教預流果之位也。于此位斷三界之見惑。得見上下八諦之理,故云見地。五、薄地,為欲界修惑九品中斷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來果也。欲界九品惑中僅馀后三品,故云薄地。六、離欲地,為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還果也。七、已辨地,為斷盡三界見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羅漢果也。是于斷惑一道為所作已辨之位,故云已辨地。八、支佛地,此為緣覺之位,斷三界見思二惑上,更侵害其二惑之習氣,入于空觀也。侵非斷,斷者如燒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盡之也。此為第十佛地之事。今于緣覺之習氣,猶如燒炭,為灰而止,故曰侵。緣覺由初地至此而入證,緣覺之梵語為辟支佛,故云支佛地,九、菩薩地,是菩薩三無數(shù)劫六度萬行之修行地也。十、佛地,是為菩薩之最后身,斷馀殘習氣,于七寶樹下以天衣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也。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則于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為座而成道也。
十如三轉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轉者,一讀為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顯假諦之義。相性體力等不同者,以為假諦故也。二讀為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本末究竟等,如,顯空諦之義。相性體力等,諸法皆如,一味平等者,以為空諦故也。三讀為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如是,顯中諦之義。此時如作想像解,是對于非而言。以中道實相,諸法皆是而無非故也,即性相等法一一如于其是法也。因知佛之知見,為一心三諦。南岳得其意,初發(fā)之,而天臺承之也。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見圖。
十度三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度一一各有三行:一、施度之三行,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也,二、戒度之三行,攝律儀戒(持佛戒律具眾威儀),攝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攝持),饒益有情戒也。三、忍度之三行,耐怨害忍(無返,報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審法性虛幻,超絕生滅)也。四、進度之三行,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也。五、禪度之三行,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引發(fā)靜慮(知慧現(xiàn)前,生諸功德),辨事靜慮(功行圓成利益眾生)也。六、慧度之三行,生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俗諦之法),法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真諦之法),俱空無分別慧(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也。七、方便度之三行,進趣果向方便(修諸功德回向佛果),巧會有無方便(融會二諦),不舍不受方便(了達能所皆空)也。八、愿度之三行,求菩提愿,利樂他愿,外化愿也。九、力度之三行,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神通力)也。十、智度之三行,無相智(達觀性自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禪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fā)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愿、利樂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界十如三千世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一念)
一念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其說有二:(一)極短促之時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jié)極促也?!菇绦行抛C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fā)時剋之極促?!褂^無量壽經(jīng)曰:「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谷黄鋾r限,諸說不同。仁王般若經(jīng)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雇撟⑸显唬骸赴僖簧鷾缑麨橐粍x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摩訶僧祇律十七,則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勾思匆粫円篂槿汈?,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大智度論三十,引經(jīng)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谷A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勾硕f可為同意。彼翻譯名義集五,謂「剎那毗曇翻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與一剎那解為同義也。(二)思念對境一次也。其義亦多。如天臺,以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凈土門諸派,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隨而一念之解,其說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稱彌陀果體所成就之佛智,謂為一念,所謂「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親鸞氏,以聞名信喜之心,名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謂「一念云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為一心。」是也。又依選擇集上,則謂「念與聲是一?!蛊渥C則引觀經(jīng)下品下生「使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拐撌罴礊槭暋9收b經(jīng)謂之念經(jīng)。誦法華謂之念法華。稱佛名謂之念佛。凡念字之義,雖通于觀念稱念,而彌陀之本愿為稱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稱佛之聲也。按義寂之無量壽經(jīng)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jīng)此六字頃,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為一念,非唯生滅剎那等。」無量壽經(jīng)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辜匆荒钍钪x也。
【佛學常見辭匯】
1。一個念頭。2。(喻)極短的時間。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念者,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本覺靈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俗語佛源】
極短促的時間,稱為「一念」?!敢荒睢苟痰绞裁闯潭??《仁王經(jīng)》說,「一念」中包括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滅。《往生論經(jīng)》說,「一念」中包括六十剎那。佛家提倡從「一念相應」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閃念,與清凈自性、禪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慮,不生一念妄心。佛家還認為,空間、時間都產(chǎn)生于「一念」心中,所謂「一念三千(世間)」,「一念萬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閃念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顾渍Z中又有「一念之差」,謂動念間出的差錯。如夏衍《掌聲與哀聲》:「(執(zhí)政的階層)一念之差,一事之誤,往往可以使千千萬萬人民淪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境。」 (李明權)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對塵所起之念,念念生滅,此妄念也。若離根塵,真凈明妙,虛徹靈通之念,即是如來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滅,不常不斷,促一剎那而非短,延無量劫而非長。經(jīng)云:一念普觀無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梵語剎那,華言一念。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三品十惡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上品之十惡,墮于地獄道,中品之十惡,墮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惡,墮于餓鬼道。見止觀一之三。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十惡即一殺生乃至十邪見是。三品者,謂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惡 言上品者,或所對境增上,或煩惱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對境增上者 如弒父母師僧,盜三寶常住物,淫凈戒人及至親,欺誑君父師長等。
二、煩惱心增上者 如極重瞋纏,猛利貪纏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數(shù)數(shù)殺生,數(shù)數(shù)偷盜,數(shù)數(shù)邪見,日積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純從分別見惑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上品十惡,故是地獄因也。
中品十惡 言中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奪人天命,盜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煩惱不輕,亦不極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雜從見愛煩惱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中品十惡,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惡 言下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殺鬼畜盜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從任運煩惱所起惡業(yè),名為下品十惡,故是餓鬼因也。
十種三世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世之)。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過去世說過去世。二、過去世說未來世。三、過去世說現(xiàn)在世。四、未來世說過去世。五、未來世說現(xiàn)在世。六、未來世說無盡(于未來說未來亦曰未來無盡)。七、現(xiàn)在世說過去世。八、現(xiàn)在世說未來世。九、現(xiàn)在世說平等。十、現(xiàn)在說三世即一念,說見華嚴經(jīng)五十三。
十種三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軌)
十說三世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世)
三世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xiàn)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于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jīng)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后,其次第為過現(xiàn)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后。是為未現(xiàn)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xiàn))、后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后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jīng)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xiàn)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xiàn)在世。」
【佛學常見辭匯】
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xiàn)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之世,向久遠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是謂三世。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際,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世即遷流之義,亦隔別之義也。
〔一、過去世〕,謂善惡諸行,已起、已生、已轉、已聚集、已出現(xiàn),落謝變滅,過去所攝,是名過去世。
〔二、未來世〕,謂善惡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現(xiàn),未來所攝,是名未來世。
〔三、現(xiàn)在世〕,謂善惡諸行,現(xiàn)起、現(xiàn)生、現(xiàn)聚集、現(xiàn)出現(xiàn),未轉、未謝、未滅,現(xiàn)在所攝,是名現(xiàn)在世。
入住出三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為菩薩階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進于次之地位也。
【佛學常見辭匯】
在菩薩階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之后,又再進入于后一地之中。
人中三惡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指一闡提與誹謗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