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40  41  42  43  44  46  47  48  4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種輪身
三種緣慈
三種薰習
三種羅漢
三種闡提
三種灌頂
三種觀法
三種懺法
三種四念處
三種波羅蜜
三種悉地軌
三種菩提心
三種羯磨法
三種即身成佛
三種離菩提障
三種輪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所說。(參見:教令輪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一一之佛有三種之輪身。
本地之佛體,為自性輪身。
現(xiàn)菩薩之身,為正法輪身。
現(xiàn)明王忿怒之相,為教令輪身。
例如大日如來為自性輪身,般若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又金剛薩埵為正法輪身,降三世明王為教令輪身。秘藏記鈔曰:「在佛位名自性輪,在菩薩位名正法輪,在明王位名教令輪,一一佛皆有此身,然五如來、五菩薩、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來者身密,菩薩者語密,明王者意密也?!?/div>
三種緣慈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緣慈)
【三藏法數(shù)】
(出佛地論)
緣即緣系,慈即愛念。蓋言菩薩常以大慈之心,緣念一切眾生,令其皆得安隱快樂,故名緣慈也。
〔一、有情緣慈〕,有情緣慈,亦名眾生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運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有情緣慈。
〔二、法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了無自性。雖無自性,而能運大慈心以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法緣慈。
〔三、無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于一切眾生自然獲益,故輔行云:運此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是名無緣慈。
三種薰習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薰習)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名言薰習。名者名字,言者言說也。分別名字言說之識,即是第六之意識由第七識第八種子之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識薰習。色者對于眼根之諸色也。因此諸色,而引生眼識,名為色識。于此分別,即是第六之意識,亦由第七識第八種子之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三,煩惱薰習。貪瞋邪見等之煩惱也。此煩惱乃是第六意識所起,亦由第七識第八種子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
三種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就修三種之四念處,而分三種之羅漢:一,慧解脫羅漢,修性念處,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脫羅漢,修共念處,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三,無疑解脫羅漢,修緣念處而破韋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于一切之外道而無所疑,故曰無疑,羅漢中之最勝也。見四教儀二。
三種闡提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闡底迦,又云斷善根闡提。謂樂欲生死而焚燒善根也。二、阿闡提迦,又云大悲闡提。謂菩薩之大悲,度盡眾生方證覺果也。三、阿顛底迦,又云無性闡提。謂無畢竟涅槃之性也。
【佛學常見辭匯】
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fā)愿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種灌頂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灌頂)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摩頂灌頂,諸佛摩行者之頂,而授成佛之記也。二、授記灌頂,諸佛以言說與成佛之記也。三、放光灌頂,諸佛放光而使其人被利益也。見秘藏記末?!居帧恳?、成就真言灌頂。受明灌頂也。二、滅罪求福灌頂,息災灌頂也。三、來生求果灌頂,增益灌頂也。見瞿醯經(jīng)上?!居帧恳?、結緣灌頂。二、傳法灌頂。三、自證灌頂。
三種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所立觀心之法規(guī),有三種:一、托事觀,又名歷事觀,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實理成觀也。如觀王舍城為心王,觀萬二千聲聞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萬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觀,故云觀與經(jīng)合?!馆o行二曰:「槃特掃帚。支佛華飛。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顾尼屩兄^心釋是也。二、附法觀,佛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法門入于心而觀實理也。是亦如前不別限定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釋簽一曰:「觀心者,隨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谷?、約行觀,又名從行觀,直達觀。一念之心,定為所觀之境,于其心性觀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為異于前二而專于觀行者,故又名從行或約行。配此三種于三大部,則文句者托事觀也,玄義者附法觀也,止觀者約行觀也。止觀義例下曰:「夫三觀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于萬境觀于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zhí)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止觀義例)
三種觀法者,謂修行用觀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種,乃是天臺智者大師講法華經(jīng)時,為座下聽眾,有修觀行者,隨歷一事,皆以觀法表對,令其修習,名托事觀;或遇一切法相處,亦附彼法相立其觀法,令其修習,名附法觀。后之一種,專約行門。復說摩訶止觀,兼明諸經(jīng)所有行法,名約行觀。故有三種之不同也。
〔一、托事觀法〕,謂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為觀也。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zhí)情,故名托事觀。(王舍等事,表對觀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陰舍,即是令觀五陰也。梵語耆阇崛,華言靈鷲。若表對者,靈表心王,鷲表受想行,山表色陰,亦是令觀五陰也。)
〔二、附法觀法〕,謂附四諦等法,入一念心,以為觀法,故名附法觀。(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約行觀法〕,謂專約行門而修觀也。故止觀義例云:唯于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故名約行觀。
三種懺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懺悔之三種方法:無生懺悔,取相懺悔,作法懺悔之稱。
三種四念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四念處)
三種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度有三種:一、世間波羅蜜,凡夫為神通生天而修者。二、出世間波羅蜜,二乘為自入涅槃自利而修者。三、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菩薩為利他而修者。見楞伽經(jīng)。
三種悉地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yè)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之略名。
三種菩提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提心論所說。(參見:菩提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別之主德,以東方阿閦如來之大圓鏡智立發(fā)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發(fā)之菩提心,為畢竟厭求之心,此雖屬第六意識,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則為大圓鏡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識為發(fā)心之體,受三昧耶戒者,亦向東方以阿閦如來為本尊。蓋三昧耶戒,以此三種之菩提心為自體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發(fā)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眾生,悉含如來藏性,堪安住于無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勝義菩提心,止息劣法,觀顯勝義,故云勝義,此有教觀之二門,凡觀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論天臺華嚴之九種住心,次第舍劣取勝,終安住于究竟之秘密莊嚴心,是教門之勝義也。又觀諸法覺悟其無自性,則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萬德斯具,是觀門之勝義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勝義,一就所顯之理而云勝義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譯為等至,新譯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剛頂義訣譯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應之五部秘觀,等持諸佛自行化他之萬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名等念,無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顯,后一者,則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勝義)、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蓮(行愿)、金(勝義)之三部,又觀音(行愿)、文殊(勝義)、普賢(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勝義)、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fā)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fā)如是菩提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位發(fā)是心已,勝義行愿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妄。」菩提心義八曰:「藏通別之人,不知此法,唯圓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br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種菩提心者,勝義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經(jīng)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進后后之勝,取道理與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為上轉進趣自利之心,勝義之義,有道理與境界之二義,即取勝義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福智無邊誓愿集,法門無邊誓愿覺,如來無邊誓愿事,菩提無上誓愿證之五大愿,實行之,而期救度無盡無馀一切眾生界之心也。故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觀行,即父母所生之身,開顯心內曼荼羅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來普門或一門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機言,雖曰求菩提之心,按實而論,則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體也,勝義行愿為自證化他之二用,又勝義之心金剛部,行愿之心蓮華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菩提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觀無量壽經(jīng)曰:「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論四十一曰:「菩薩初發(fā)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褂^經(jīng)玄義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勾笕战?jīng)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凈信心義也。」又曰:「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br />【佛學常見辭匯】
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佛學大辭典曰:「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咕S摩經(jīng)曰:「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褂^無量壽經(jīng)曰:「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怪嵌日撛唬骸钙兴_初發(fā)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褂^經(jīng)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勾笤唤?jīng)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凈信心義也。」又曰:「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三種羯磨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羯磨)
羯磨
【佛學大辭典】
(術語)Karma,譯曰作業(yè)。作授戒懺悔等業(yè)事之一種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鈔上一曰:「明了論疏翻為業(yè)也,所作是業(yè),亦翻為所作。百論云事也。若約義求,翻為辦事?!剐袅x十四曰:「羯磨此譯云作法辦事,優(yōu)婆離問經(jīng)作劍暮,此梵言之訛也。」慧苑音義上曰:「羯磨此云辦事,謂諸法事由玆成辦也?!勾唆赡ケ鼐咚姆ǎ阂?,法。正舉行之作法也。名之為秉法。二,事?;蚍缸镏拢驊曰谥碌?,羯磨所行之事實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數(shù)也。四,界。行羯磨處之結界也。見行事鈔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種:一,心念法。二,對首法。三,眾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時,或界中無人,雖無眾僧及對首,亦獨發(fā)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則其事成辦,謂之獨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說,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對之,如懺輕微之突吉羅罪。二,對首心念法。原是對首之法,由界內無人而佛開心念,說凈受藥等之事也。三,眾心法念。原是眾僧法。但界內無人,故開獨秉之心念。二,對首法。對首者對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說之也。此有二:一,但對首法,為當分之對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對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眾法對首,可為眾僧法者,由界中無人而開對,與前心念同。三,眾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為僧所秉,故曰眾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為眾,南山以四人以上為眾)。此有三:一單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為唱言,以為白一不可也,此實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與決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嚴制,一說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參涉而宜通和。故先為表白,舉事告知,后舉一羯磨,量處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謂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懺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舉三回羯磨,量處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為白四。見行事鈔上一。據(jù)上行事鈔之說觀之,則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簡單自由者。事事必規(guī)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眾僧法之一,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須一定之人眾。此人眾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數(shù)。必取清凈同見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須比丘之同數(shù)者列坐。故為上數(shù)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無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無不和合(同一結界內僧之意見缺一致者)。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作業(yè),即作授戒懺悔等事業(yè)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yè)。
三種即身成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學常見辭匯】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說三密加持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三種離菩提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離菩提障之三種法門。即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養(yǎng)心是也。遠離我心者,不由智慧門而求自樂,遠離自己貪著之我心也。遠離無安眾生心者,由慈悲門拔一切眾生之苦,遠離不安眾生之心也。遠離自供養(yǎng)心者,由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供養(yǎng)恭敬自身之心也。凈土論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