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僧祇百大劫
三監(jiān)
三慈
三疑
三漏
三漸
三境
三障
三銖
三語
三綱
三魂
三篋
三疏
三罰業(yè)
三僧祇百大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菩薩為度他而作三阿僧祇劫之修行,更為自己成佛之身感三十二相,而于百大劫間植無量之福德。
三監(jiān)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從之異名。勝鬘經(jīng)寶窟上本曰:「女人穢陋,兼以五礙三監(jiān)?!?/div>
三慈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慈悲)
慈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學常見辭匯】
慈與悲。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三藏法數(shù)】
慈即愛念,謂以愛樂歡喜,起大慈心,能與他樂也;悲即憫傷,謂以惻愴憐憫,起大悲心,能拔他苦也。今依前問答,論觀世音大悲拔苦,百千苦惱皆得解脫也。依后問答,論普門示現(xiàn)大慈與樂,即應以得度而為說法也。良由觀音之人,觀于普門之法,達于實相之理,憫諸眾生,理具情迷,枉受眾苦,失于本性之樂。是以即起慈悲,誓拔其苦,而與其樂。故以慈悲次人法而明之也。
三疑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疑故,于諸法中不得定心,無定心故,于佛法無所獲,疑有三種: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出禪波羅蜜門三。
【佛學常見辭匯】
疑自、疑師、疑法。
【三藏法數(shù)】
(出禪波羅蜜門)
禪波羅蜜云:以疑覆故,于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疑雖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種焉。
〔一、疑自〕,疑自者,謂疑自身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禪定不能發(fā)生也。
〔二、疑師〕,疑師者,謂疑受道之師,威儀相貌皆不具足。自既無道,何能教我?作此疑慢,禪定不能發(fā)生也。
〔三、疑法〕,疑法者,謂疑所受之法,非正真之道,故不敬信受行,既不信受,禪定亦不能發(fā)生也。
三漏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漏者煩惱之異名。統(tǒng)收三界一切之煩惱為三種:一、欲漏,欲界一切煩惱中除無明者。二、有漏,有者苦果之異名,總稱色界無色界,是于色界無色界一切煩惱中除無明之一者。三、無明漏,謂三界一切之無明。見涅槃經(jīng)二十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欲漏,欲界中除無明,其馀一切之煩惱名之。二有漏,色無色界中除無明,其馀一切之煩惱名之。三無明漏,三界中之無明名之。成實論十曰:「欲界中除無明,馀一切煩惱名為欲漏。色無色界有漏亦如是,三界無明名無明漏。」智度論三曰:「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馀,故言漏盡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七曰:「善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br />【佛學常見辭匯】
漏是煩惱的別名。歸納三界一切之煩惱有三種,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別名,指色界之一切煩惱;三、無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文句記)
漏,失也落也。謂諸眾生由起惑造業(yè),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離也,然有因果之分?;髽I(yè)為諸漏之因,生死為諸漏之果也。
〔一、欲漏〕,謂眾生因欲界見、思二惑,造作諸業(yè),而于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漏。(意根對于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惑。)
〔二、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見、思煩惱也。謂眾生因此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
〔三、無明漏〕,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三界癡惑也。謂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故名無明漏。
三漸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時中漸教之三教也。即鹿苑,方等,般若是。
三境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賴耶識所緣之三境也。(參見:三類境)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zhì)境。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zhì),如石之堅,水之濕,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zhì),惟獨起影像;帶質(zhì)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zhì)的相分境,名真帶質(zhì),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zhì),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zhì)。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彼六識,對于根塵,所現(xiàn)之境有三:謂順、違、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緣之處也。
一、順境 謂于情順適之境。
二、違境 謂于情違逆之境。
三、俱非境 謂于情不順不違之境。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性境〕,性即實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及第八識等所緣色等實境,相分不起名,言無籌度心,是名性境。
〔二、獨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異名。謂如第六識緣空華、兔角,及過去未來等所變相分,無種為伴,但獨自有,是名獨影境。
〔三、帶質(zhì)境〕,帶即兼帶,質(zhì)即體質(zhì)。謂以心緣心也。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zhì)同種生,一半與能緣見分同種生,是名帶質(zhì)境。
三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二、業(yè)障,五逆十惡之業(yè)。三、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見涅槃經(jīng)十一?!居帧恳弧⑵勒?,三界中之思惑也。貪瞋等之惑,對于外之六應而起。如皮之在身外。二、肉煩惱障,三界中之見惑也。斷見常見等皆屬于內(nèi)心之分別者。如肉之在皮內(nèi)。三、心煩惱障,根本無明也。由此無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煩惱障。見孔目章。【又】三重障也。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見瑜伽大教王經(jīng)五。
【佛學常見辭匯】
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是;業(yè)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yè)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孔目章云:
一、皮煩惱障 三界中之思惑也。貪欲等之惑,對于外之六塵而起,如皮之在身外。
二、肉煩惱障 三界中之見惑也。斷見常見等,皆屬于內(nèi)心之分別者,如肉之在皮內(nèi)。
三、心煩惱障 根本無明也。由此無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煩惱障。
【三藏法數(shù)】
(出涅槃經(jīng))
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惑業(yè)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二、業(yè)障〕,業(yè)即業(yè)行,謂由貪瞋癡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yè),障蔽正道,是名業(yè)障。(五無間業(yè)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yè),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孔目)
〔一、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謂貪瞋癡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思惑者,于一切法起貪愛心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nèi)心分別。如肉在皮內(nèi),故名肉煩惱障。
〔三、心煩惱障〕,即根本無明惑也。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
三銖
【佛學大辭典】
(雜語)天人之衣輕妙而其重僅三銖。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下曰:「梵天衣重三銖?!?參見:天衣)
天衣
【佛學大辭典】
(衣服)天人之衣。其量至輕者。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下曰:「凈居天,衣重三銖?!归L阿含經(jīng)二十曰:「忉利天衣,重六銖?!怪嵌日撊脑唬骸杆奶焱酰轮囟?。忉利天,衣重一兩。(中略)色界天,衣無重相。」
三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來之三語:一、隨自意語,佛隨自意而說自所證之實法。二、隨他意語,隨順眾生之機而說方便之法。三、隨自他意語,佛為眾生說法,半隨自證之意,半隨他機之意。見華嚴大疏鈔六。
【佛學常見辭匯】
如來所說的三種語,即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為眾生說法時,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順著眾生的根機。
三綱
【佛學大辭典】
(職位)各寺設三人役務,吾國有上座,寺主,維那,或上座,維那,典座,日本謂之上座,寺主,都維那。如僧綱,以有德之人為綱繩而提挈之,故云綱。西天之諸寺僅有上座之一綱。求法高僧傳上曰:「寺內(nèi)但以最老上座而為尊主,不論其德。諸有門鑰每宵封印,將付上座,更無別置寺主維那,但造寺之人為寺主。梵云毗訶羅莎弭Viha%rasva%min,若作香直典掌寺門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訶羅波羅Viha%rapa%la,譯為護寺。若鳴犍椎及監(jiān)食者,名為羯磨陀那Karmada%na,譯為授事。言維那者訛也?!刮釃鴸|漢后唯置寺主,使知一寺之事。秦魏已后,始有上座之敕補,而置于寺主維那之上,由此而三綱之稱起。僧史略中曰:「寺之設也,三綱立焉,若網(wǎng)罟之巨綱,提之則正故曰也。梵語摩摩帝,悉替那Sthavira,羯磨陀那,華言寺主上座悅眾?!褂帧傅佬窞槲髅魉律献兴轮骶S那上?!姑x集曰:「隋智琳,潤州刺史李海游,命琳為斷事綱維。爾護寺立三綱,上座維那典座也?!?/div>
三魂
【佛學大辭典】
(雜名)人有三個之靈魂也。大藏法數(shù)十三曰:「三魂亦云三精。道書云:身中三精:一臺光、二爽靈、三幽精。」
三篋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三藏同。梵語比多迦Pitaka,譯作藏或篋,經(jīng)律論之三,或聲緣菩之三。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八藏三篋之文?!箍珊橐袅x一曰:「三篋,篋藏也。謂菩薩藏獨覺藏聲聞藏為三篋?!?/div>
三疏
【佛學大辭典】
(術語)慈恩之唯識論樞要,惠沼之唯識了義燈,智周之唯識論演秘也。
三罰業(yè)
【佛學大辭典】
(術語)身口意之三惡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