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2—829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字文明。擢進士第,登宏詞科,累遷中書舍人。憲宗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門下侍郎。居相位四年,默默無所事,罷為太子賓客。后自河中節(jié)度使入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立,年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謚宣。絪以儒術(shù)進,恬淡寡欲,以篤實稱于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2—829 字文明,排行三,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代宗大歷中登進士第,中宏辭科,授秘書省校書郎、鄠縣尉。德宗貞元八年(792)充翰林學士。順宗永貞元年(805)二月遷中書舍人。憲宗立,授承旨學士,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四年(809)罷為太子賓客,次年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歷工部、吏部二尚書,文宗大和二年(828)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謚宣。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史稱鄭絪“好學,善屬文。”《全唐詩》存詩5首,斷句2。其中《懷林十二》為歐陽詹詩,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已指出?!度圃娎m(xù)拾》補斷句2。
全唐文·卷五百十一
絪字文明。由進士宏詞高第累擢翰林學士。轉(zhuǎn)司勛員外郎知制誥。憲宗監(jiān)國。遷中書舍人。即位。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太子賓客。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歷兵部尚書河中節(jié)度使。大和二年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年卒。年七十八。贈司空。謚曰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3—830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達夫。楊震后裔。代宗大歷六年進士,釋褐為句容主簿。時韓滉節(jié)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總財賦之任入朝,權(quán)傾中外,于陵以婦翁權(quán)方熾,不欲進取,以讀書山水為樂。滉歿,乃入朝,累官中書舍人。出為浙東觀察使,政聲流聞。入拜戶部侍郎。憲宗時為吏部侍郎,監(jiān)察奸吏,調(diào)補平允,當時稱之。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敬宗時以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3—830 字達夫,排行三,郡望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寄家河朔,父歿于安祿山之亂。孤身飄泊至江左。代宗大歷六年(771)登進士第,次年登博學宏辭科,調(diào)句容尉,累遷至浙東觀察使。憲宗元和二年(807)拜戶部侍郎,改京兆尹,復為戶部侍郎。三年,受詔程牛僧孺賢良方正對策文,升第一,為宦官所惡,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十一年坐供軍有缺,貶郴州刺史。后官至戶部尚書,封弘農(nóng)郡公,以尚書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李翱《楊公墓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斷句4。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于陵字達夫。宏農(nóng)人。舉進士。穆宗朝戶部尚書。拜太常卿東都留守。寶歷二年授太子少傅。封宏農(nóng)郡公。以左仆射致仕。大和四年卒。年七十八。贈司空。謚貞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虛受,一字嗣仁。代宗大歷九年進士,累佐使府,歷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觀察使。重交游,尚然諾,與穆質(zhì)、許孟容等為友。然性尚簡傲,接下脫略,人多怨之。及歷二鎮(zhèn),尤事奢侈。入拜京兆尹。御史中丞李夷簡與之素有隙,因劾憑江西奸贓及它不法事。憲宗以憑治京兆有績,但貶臨賀尉。俄徙杭州長史。以太子詹事卒。工文辭,與弟楊凝、楊凌皆有名,時號三楊。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虛受,一字嗣仁,排行十,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其家于安史之亂中移居蘇州(今屬江蘇)。代宗大歷九年(774)登進士第,為狀元。歷佐使府,德宗貞元中累遷太常少卿。十八年出任湖南觀察使,順宗永貞元年(805)徙鎮(zhèn)江西。憲宗元和二年(807)入為左散騎常侍,轉(zhuǎn)刑部侍郎。四年拜京兆尹,七月以贓罪貶臨賀尉。累徙太子詹事。卒于穆宗長慶元年(821)前。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憑為柳宗元之岳父,與弟凝、凌皆有文名,號“三楊”?!拔膶W者皆知誦其詞,而以為模準。”(《唐故兵部郎中楊君墓碣》)《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楊憑(?-817),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南)人。大歷九年(774)登進士第。屢佐使府、入為起廟舍人,歷禮部郎中、太常少卿。貞元十八年,出為湖南觀察使。永貞元年,遷江西觀察使。元和初,授京兆尹。四年,以江西任上贓罪被劾,貶臨賀尉。遷杭州長史,入為恭王傅、分司東都,遷太子詹事,卒。憑與弟凝、凌皆善文辭,時號“三楊”。與穆質(zhì)、許孟容、李鄘友善,時稱“楊穆許李”。《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憑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宏農(nóng)人。第進士。累官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觀察使。入為左散騎常侍。遷刑部侍郎京兆尹。貶臨賀縣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8—814 【介紹】: 唐趙郡人,字弘憲。李棲筠子。少好學,能屬文,為太常博士,尤精國朝故實。宰臣李泌、竇參推重其才。憲宗立,召為翰林學士,轉(zhuǎn)中書舍人。累官至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封趙國公。吉甫連蹇外遷十余年,詳閭里疾苦,患方鎮(zhèn)貪恣,乃從容為帝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德宗姑息藩鎮(zhèn),有終身不易地者,吉甫為相歲余,易三十六鎮(zhèn)。暴病卒,贈司空。所論著述甚多,有《六代略》、《元和郡國圖》、《國計簿》、《百司舉要》等,皆行于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4 字弘憲,排行三,贊皇(今屬河北)人。御史大夫李棲筠之子,李德裕之父。以蔭補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累官至駕部員外郎。德宗貞元八年(792)出為明州長史,轉(zhuǎn)忠、郴、饒三州刺史。憲宗立,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誥,元和二年(807)擢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次年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元和六年復入相。卒謚忠懿。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一生著述甚富,今唯《元和郡縣圖志》尚殘存34卷。《全唐詩》存詩4首,其中3首與武元衡相唱和,語言典雅清麗。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吉甫(758—814) 唐代政治家、地理學家。字弘憲。趙郡贊皇縣(治今河北贊皇縣贊皇鎮(zhèn))人。歷官太常博士、中書舍人等職,官至宰相、淮南節(jié)度使。他修撰于唐元和年間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而又較為完整的一部全國性地方總志,其中對黃鶴樓的始建作了介紹,并明確寫出命名的緣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為后代考證黃鶴樓“因山得名”留下了確切的資料。
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吉甫字宏憲。趙郡人。御史大夫棲筠子。憲宗朝為翰林學士。轉(zhuǎn)中書舍人知制誥。元和二年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贊皇縣侯。徙趙國公。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六年復入秉政。九年卒。年五十七。贈司空。謚曰敬憲。改謚忠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9—818 【介紹】: 唐天水略陽人,字載之。權(quán)皋子。四歲即能屬詩,十五歲為文數(shù)百篇,成《童蒙集》,名聲日大。德宗雅聞其名,征為太常博士。遷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再遷中書舍人。貞元末,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改刑部尚書,以檢校吏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德輿綜貫經(jīng)術(shù),其文雅正贍縟。卒謚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載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權(quán)皋之子。幼慧,15歲為文已數(shù)百篇。德宗時任包佶轉(zhuǎn)運從事、太常博士、左補闕、知制誥、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三掌貢士,號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憲宗,直言敢諫,寬和待下。3年后,出為東都留守、刑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疾歸闕,歿于道。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與新、舊《唐書》本傳。今有蔣寅《權(quán)德輿年譜略稿》。詩文雅正贍縟,為一代宗匠?!肮す耪{(diào),樂府極多情致”(《唐才子傳》卷五),以奉和、應(yīng)制、酬贈、送別為主要內(nèi)容,五古、五絕成績較大,嚴羽以為有“絕似盛唐者”,“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滄浪詩話·詩評》),王世貞稱其詩為“鐵中錚錚者”(《藝苑卮言》卷四)。有《權(quán)載之文集》50卷傳世。其詩,《全唐詩》編為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0首。
唐詩匯評
權(quán)德與(761-818),字載之,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居潤州丹問(今江蘇丹陽)建中中,為包佶轉(zhuǎn)運從事。貞元初,以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為太常博士,改右補闕。遷起居舍人、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均知制誥。除中書舍人,十八年,兼知貢舉。遷禮部侍郎,轉(zhuǎn)戶、兵、吏三部侍郎、太子賓客,復為兵部,遷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八年,留守東都。復歷大常卿、刑部尚書。十一年,出鎮(zhèn)興元。卒。德輿工詩善文,掌誥九年,三知貢舉,位歷卿相,故時人尊為宗匠。達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權(quán)德輿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詩補逸
權(quán)德輿字載之,天水田各陽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乞還,卒于道,年六十。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人。貞元時累官禮部侍郎。轉(zhuǎn)戶部。元和五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本官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封扶風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鎮(zhèn)興元。卒年六十。贈左仆射。謚曰文。

作品評論

石林詩話
德輿在唐不以詩名,然詞亦雅暢。
唐詩紀事
德輿,字載之,元和中為相。其文雅正贍縟,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向然可慕。
滄浪詩話
權(quán)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權(quán)德輿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唐才子傳
德輿能賦詩,工古調(diào),樂府極多情致。積思經(jīng)術(shù),無不賈綜,手不釋卷。雖動土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
《唐詩品》
權(quán)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專詞藝,為時所慕。貞元以后,近體既繁,古聲漸杳,公乃獨專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體,亦先氣格而后討藻,然氣候既至,藻亦自豐,其在開元名手,亦堂奧之間者也。
《詩源辨體》
權(quán)德輿,貞元時人,五言古雖不甚工,然雜用律體者少,中有四、五篇,氣格絕類盛賡。七言古語雖綺艷,而格亦不卑。律詩,五言聲氣實勝,而七言則未為工。
《詩辯坻》
元和詩響,不振已極,唯權(quán)文公乃頗見初唐遺構(gòu),亦一奇也。
靈芬館詩話
權(quán)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詩多豐縟修整,無可動人。惟《敷水驛》一絕:“空見水名敷,秦樓詩事無。臨風駐征騎,聊復將髭須?!鳖H有風趣?!肚迕鬟枴吩疲骸白試@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薪火,點作孤燈照洞房。”亦清婉有致。此種甚少也。權(quán)公《危語》詩:“被病獨行逢乳虎,托風駭浪失棹櫓。舉人看榜聞曉鼓,孱夫孽子遇妒母?!苯杂忻^淅米之意,然無如“舉人看榜”一語之妙,身歷扯境者與知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韓卿,而遠祖嵇叔夜,風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筆不休,取評冗散。乃如“浩歌坐虛室,庭樹生涼風”,亦自工意發(fā)端,通體神遠。律裁清穩(wěn),七言綺麗;離合建除,稱名六府;梁陳小體,亦擬簡文,而艷煉不如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14 【介紹】: 唐扶風平陵人,字丹列。竇牟弟。擢進士第,以處士客隱毗陵。德宗擢為左拾遺。與王叔文不合。憲宗即位,出為唐州刺史。李吉甫與群善,召為吏部郎中。及用人論不合,乃怨吉甫。坐事將誅,賴吉甫救得免。出為黔中觀察使。遷容管經(jīng)略使。召還道卒。與兄竇常、竇牟、弟竇庠、竇鞏合著《竇氏聯(lián)珠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5—814 字丹列,排行三,京兆金城(今陜西興平)人,郡望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父叔向,有詩名。群隱居常州,從啖助門人盧庇習《春秋》。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征為左拾遺,遷侍御史、膳部員外郎。憲宗元和元年(806)出為唐州刺史,改山南東道節(jié)度副使。二年召為吏部郎中,遷御史中丞。三年出為黔中觀察使,六年貶開州刺史,八年移容管經(jīng)略使。九年召還朝,卒于路。生平事跡見褚藏言《竇群傳》,新、舊《唐書》本傳。今存《竇氏聯(lián)珠集》5卷,收群及兄常、牟,弟庠、鞏詩各1卷。《全唐詩》收入。
唐詩匯評
竇群(760-814),字丹列,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郡望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初,隱居毗陵。貞元十年,詔征天下隱居丘園不求聞達之士,郡守韋夏卿表薦之,不報。十八年,夏卿為京兆尹,復薦之,授左拾遺,遷侍御史知雜。永貞中,自駕部員外郎出為唐州刺史。元和初,入為吏部郎中,遷御史中丞。三年,與呂溫、羊士諤摭拾宰相李吉甫陰事告之,辭多不實,貶黔中觀察使。坐十洞蠻反,貶開州刺史,移容管經(jīng)略使。詔還朝,道卒。大中中,褚藏言編群兄弟五人詩為《竇氏聯(lián)珠集》,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十三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偫字丹列。京兆金城人。貞元中以薦為左拾遺。憲宗朝累遷御史中丞。出為湖南觀察使。元和九年卒于容管經(jīng)略使。年五十五。贈左散騎常侍。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群與兄常、牟、弟庠、鞏,皆為郎,工詞章,為《聯(lián)珠集》行于時,義取昆弟若五星然。
韻語陽秋
唐竇常、牟、群、庠、鞏兄弟五人,四人擢進士,獨群客隱毗陵,因韋夏卿屢薦始入仕,皆詩人也?!值苤歇毴涸娚缘?,又不得舉進士,而位反居上。鞏詩有《放魚詩》云“好去長江千萬里,不須辛苦上龍門”,豈非為群而言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4—830 【介紹】: 唐趙郡贊皇人,字深之。擢進士,登宏辭科,拜監(jiān)察御史,元和初授翰林學士。孜孜以匡諫為己任,言辭誠切,憲宗嘉之,每有詢訪,多協(xié)事機。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復為兵部尚書。文宗時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累封趙郡公。以直道進退,望傾一時,然剛腸嫉惡,為非正之徒所惡,終遭亂兵害。卒贈司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4—830 字深之,排行三,望出趙郡(今河北趙縣),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歷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翰林學士。憲宗元和四年(809)加承旨,轉(zhuǎn)司勛員外郎知制誥。六年拜戶部侍郎,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數(shù)規(guī)憲宗任賢納諫,革弊興利,毅然有直聲。九年罷為禮部尚書。文宗大和三年(829)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封趙郡公。次年因兵變遇害。謚貞。生平見劉禹錫《故相國李公集紀》及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絳字深之。趙州贊皇人。擢進士宏詞。元和六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年出為華州刺史。入歷兵部吏部尚書。文宗朝檢校司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累封趙郡公。監(jiān)軍使楊叔元怨絳。激募兵為亂。害之。年六十七。贈司徒。謚曰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5 玫,一作政,一作玟,均誤。排行三十一??ね蛾?今河北涿州)。德宗貞元四年(788)或五年登進士第。佐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幕,憲宗元和元年(806)劉辟據(jù)西川叛,盧士玫能“潔其身”(白居易《除盧士玫劉從周等官制》)。二年充西川節(jié)度使觀察推官。后入朝為起居郎、起居舍人、吏部郎中、京兆尹等職。穆宗長慶元年(821)出為瀛莫觀察使。軍亂被執(zhí),囚送幽州,獲釋后拜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聯(lián)句詩1聯(liá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794 【介紹】: 唐趙州人,字元賓。李華從子。德宗貞元中登進士第。舉宏辭。授太子校書郎。以文名。屬文不沿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794 字元賓,排行三十,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家于吳(今江蘇蘇州)。德宗貞元八年(792)與韓愈同榜登進士第,同年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郎。旋返吳覲省,有《東還賦》記其事。九年赴京師,次年卒。生平見韓愈《李元賓墓銘》、《新唐書》本傳。李觀為人敢于仗義執(zhí)言,曾兩次上書蘇州刺史韋應(yīng)物,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訴,又樂于進賢,曾上書右補闕梁肅薦舉孟郊、崔宏禮。于文學能上承陳子昂、元結(jié)所倡之“復古”精神,鄙棄浮靡文風,故韓愈謂其“文高乎當世?!苯翊妗独钣^集》3卷,外編2卷。《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補聯(lián)句2。
唐詩匯評
李觀(766-794),字元賓,隴西(今屬甘肅)人。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歐陽詹、王涯等同登進士第。又與裴度同舉博學宏辭科,授太子校書郎。卒,孟郊以詩哭吊,韓愈為作墓志銘。觀工文能詩。唐末陸希聲輯其遺文,為《李觀文集》三卷,北宋趙昂復輯遺文為《外編》,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觀字元賓。檢校吏部員外郎華從子。貞元中舉博學宏詞。授太子校書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高古奧逸主:孟云卿?!昧耍豪钣^、賈馳、李宣古、曹鄴、劉駕、孟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6 【介紹】: 唐潤州無錫人,原籍亳州譙縣,字公垂。李敬玄曾孫。為人短小精悍,工詩,時號“短李”。憲宗元和進士。穆宗時為右拾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時,號“三俊”。武宗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遷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卒謚文肅。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排行二十,時稱李二十。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輩間昵稱“短李”。紳6歲喪父,母盧氏教以經(jīng)義。憲宗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釋褐授國子助教,棄而南歸,潤州觀察使李锜辟為從事。次年锜謀反,紳不從命,被囚,锜誅乃免。歷校書郎、右拾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職。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構(gòu)陷,貶端州司馬。寶歷初,因赦徙江州長史。文宗大和二年(828)遷滁州刺史,四年轉(zhuǎn)壽州刺史。七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同年擢浙東觀察使。九年再除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開成元年(836)拜河南尹,同年轉(zhuǎn)宣武軍節(jié)度使,五年出鎮(zhèn)淮南。武宗會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進尚書右仆射,封趙郡公。四年再次節(jié)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贈太尉,謚文肅。卒后因吳湘案,詔削三官,子孫不得仕。生平詳見沈亞之《李紳傳》及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卞孝萱有《李紳年譜》。紳善為歌詩,鄉(xiāng)賦之年,其詩作已傳誦人口。曾撰有《新題樂府二十首》,元稹贊其“雅有所謂,不虛為文”,“病時”“尤急”。元、白先后仿效,分別成《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與《新樂府》50首,促成中唐詩壇之新樂府運動,紳實為倡導者。早年以詩文與元稹、白居易相交善。晚年因政見與李德裕相合,故共進退。明胡震亨評其詩云:“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憮然?!?《唐音癸簽》卷七)《古風二首》傳誦至今,幾家喻戶曉。有《追昔游》3卷、雜詩1卷傳世。今人王旋伯有《李紳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7首,斷句6。
唐詩匯評
李紳(772-846),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人,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少時父仕江南,遂寓居無錫。幼孤,曾讀書于慧山寺。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浙西節(jié)度使李锜辟掌書記。锜反,迫令草檄,不從,幾遇害。锜敗,復佐浙西李元素幕。入為校書郎,遷國子助教,又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崔從判官。元和末,自右拾遺充翰林學士,家遷中書舍人。長慶二年,改御史中丞。四年,為李逢吉陷,自戶部侍郎貶端州司馬。寶歷中,量移江州長史,滁、壽二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大和七年,出為浙東觀察使。開成中,歷河南尹、宣武軍節(jié)度使。武宗即位,為淮南節(jié)度使。會昌中,拜相,復出縝淮南,卒。紳工詩,早年多反映現(xiàn)實之作。元和中所作《新題樂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繼作,對新樂府創(chuàng)作有開啟作用,已佚。開成中,曾自編《追昔游詩》三卷,記其平生所游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詩補逸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黃榜進士第,武宗會昌六年卒。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元和初進士。穆宗朝拜戶部侍郎。開成時為宣武節(jié)度使。武宗立。徙淮南。入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轉(zhuǎn)中書侍郎。守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會昌六年卒。贈太尉。謚文肅。

作品評論

《新唐節(jié)?李紳傳》
李紳,字公垂……為人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時號“短李”。
唐詩紀事
樂天贈紳詩云:“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剛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弊⒃疲骸疃畤L自負歌行,近見余樂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唐詩紀事
元微之《和樂天東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竇數(shù)集蜘蛛?!弊⒃疲豪疃派聘柙?,同多詠物之作。
唐詩紀事
開成間,紳集其詩為《追昔游》,蓋嘆逝感時,發(fā)于凄恨而作也?;蜷L句、或五言、或雜言、或歌、或吟、或樂府齊梁,不一其辭,乃由牽思所屬爾。起梁漢,歸諫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風物;遭讒邪播越,歷荊楚,涉湘沅,逾嶺嶠,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過鐘陵,溯荊江,守滁陽,轉(zhuǎn)壽春;改賓客,留洛陽,歷會稽,過梅里;遭讒者再為賓客分務(wù),歸東周;擢川守,鎮(zhèn)人一梁。詞有所懷,興生于怨。故或隱或顯,不常其言,冀知音于異時時已。
《汲古閣書跋<追昔游集>》
(紳)與李文饒、元微之齊名,人號“元和三俊”……憶游述懷,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賦柔摩風氣云。
唐音癸簽
李公垂《追昔游詩》,大是宦夢難醒;然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憮然。
《載酒園詩話又編》
短李以歌行自負,樂天亦稱之。又少以《憫農(nóng)》詩見賞于呂溫,今二絕盛傳,呂之鑒賞真是不謬。歌行遂不可復見,惟有《追昔游集》耳,頗有體格。
按指追昔游集
紳與李德裕、元稹號“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句。今觀此集
《四庫全書總目》
,音節(jié)暉緩,似不能與同時諸人角爭強弱。然舂容恬雅,無雕琢細碎之習,其格究在晚唐諸人刻劃纖巧之上也。
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謝惠連,惟煉蓄未深,時多泛濫;七言托體初唐,加以縱橫,格律已疏,頗嫌墨障。長歌則《蘇臺》一篇,短歌則《鶯鶯》一曲,容姿朗秀,顧盼生情。里謠七字,古風五言,不減張、王,淵然足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6—826 【介紹】: 唐華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憐。白居易弟。德宗貞元進士,一說憲宗元和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辭賦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盧坦鎮(zhèn)劍南東川,辟為掌書記。府罷,歸潯陽。歷遷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撰有傳奇《李娃傳》。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憐,排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白居易之弟。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歷左拾遺、主客員外郎、膳部郎中等職。穆宗寶歷元年(825)轉(zhuǎn)主客郎中,賜緋,次年冬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長于傳奇小說,所撰《李娃傳》、《三夢記》等均為傳奇名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首?!对诎湍贤つ仙匠蕵诽臁份^有情致。《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行簡字知退。太子太傅居易弟。貞元末進士。元和中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寶歷二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嘉興人。憲宗元和進士。辟河中節(jié)度使趙宗儒幕府,后為福州從事,歷永樂縣令,參湖南觀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為同州從事。工詩文。與沈亞之、馬戴為詩友,贈答甚多,以鏗鏘蘊藉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憲宗元和九年(814)因楊漢公薦,登進士第,官協(xié)律郎。敬宗寶歷中為浙西節(jié)度判官。歷永樂令、福州從事。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為湖南觀察使李翱從事。時韋夏卿之女流落潭州為舞妓,殷堯藩賦詩相贈,李翱得知,即日擇士嫁之,一時傳為美談。九年為同州刺史劉禹錫參佐。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詩紀事》卷五一。與白居易、雍陶、許渾相唱和。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廣大教化主及門之一。胡震亨稱其詩“有葩艷,微嫌肉豐。《鸛鵲樓》一律,獨茂碩而婉,不愧初唐遺則”(《唐音癸簽》卷七)。《全唐詩》存詩1卷,混入元、明人之作甚多。
唐詩匯評
殷堯藩,生卒年不詳,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累舉進士不第。元和九年(814),登進士第。為福州從事,入為侍御史。寶歷中授永樂令。大和七八年間,為湖南觀察使李翱幕僚。后不知所終。堯蕃工詩,與姚合、賈島、沈亞之、鮑溶、馬戴、許渾、雍陶、無可等為詩友。白居易稱賞其詩,曹和其《憶江南》三十首。有《殷堯藩詩》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詩,馀亦有可斷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伴T十人:費冠卿、皇甫松、殷堯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陳標、童翰卿。
唐詩紀事
堯藩登第,許渾贈詩云:“幾載聞名翰墨林,為從知己信浮沉。青山有雪諳松性,碧落無云稱鶴心。帶月獨歸蕭寺遠,玩花頻醉庾樓深。尋思一見如瓊樹,空把新詩盡日吟?!?/blockquote>
唐才子傳
(堯藩)工詩文,耽丘壑之趣。嘗曰:“吾一日不見山水,與俗人談,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呼濁醪澆之,聊解穢耳?!薄裼屑痪韨魇?,皆鏗鏘蘊藉之作也。
唐音癸簽
殷堯藩詩有葩艷,微嫌肉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宣導于都邑。復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lǐng)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nèi)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善。甘露之禍?;鹿俾式?。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故遵守惟謹。今日之死因所甘心?;鹿亵~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wù)邽槌鎏椤O鄧嵝輫L著論以辟。或者學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于拯律師。尋?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于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jīng)。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蛑?。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而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zhí)政者孔熾。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蛟?。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撰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qū)P亩U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終?;蚴芎Χ鴥攤?。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蹟酁閯γ?。破內(nèi)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河東相國之論撰。所謂極其筆矣。然非夫人之為極筆。于他人豈極其筆乎。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能知密公。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其二公之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圓。應(yīng)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曰。達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蛴姓V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茍與王臣不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蛑篂樽诮逃H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1—872 【介紹】: 唐僧。福州福唐人。俗姓楊。為禪僧大顛之法嗣。武宗毀佛時,隱避漳州三平山,世稱三平和尚。所作詩偈,闡揚宗旨,流傳頗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1—872 俗姓楊,福州福唐縣(今福建福清)人。禪宗僧侶,大顛和尚法嗣。武宗毀佛,義忠隱避三平山,世稱三平和尚。咸通十三年卒?!?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二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緱氏人。武元衡子。應(yīng)進士試,京兆府以解頭薦送。憲宗元和元年,以狀頭登進士第。后試宏詞,又為敕頭。時稱為“武三頭”。文宗大和間,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終至流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坤輿,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憲宗時宰相武元衡之子。應(yīng)進士試,京兆府以解頭薦送。憲宗元和元年(806)以狀頭登進士第。后試宏詞,又為敕頭。時稱為“武三頭”。文宗大和間,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終至流竄。事跡散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語林》卷六、《金石錄》卷九、《寶刻叢編》卷五。《全唐詩》存詩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