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27,分129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三摩地
三千
三千佛
三千界
三千世界
三千威儀
三千凈行
三千實相
三千諸法
三千床座
三千年一現(xiàn)
三千佛名經(jīng)
三千有門頌
三千塵點劫
三千大千世界
三三摩地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察所對之境之粗想,謂為尋,舊謂之覺。其細想謂為伺,舊謂之觀。屬于色界無色界之諸定,依此尋伺之有無而分三種:一、有尋有伺三摩地,定心尋伺皆有者。初禪天之根本定及其未至定(謂初禪之加行定)是也。二、無尋有伺三摩地,定心唯有伺者。在初禪與二禪天間之中間定(大梵天之果報)是也。三、無尋無伺三摩地,定心至妙而尋伺皆無者。二禪天以上至非想處之七根本定及七近分定是也。見俱舍論二十八。【又】謂空,無相,無愿之三解脫門。(參見:三昧)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苦諦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磺腥甾D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俱舍論二十八曰:「空謂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郏蛐藁鄄恍薅?,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雇唬骸敢磺卸U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勾笳撛疲骸干菩囊惶幾〔粍?,是名三昧?!勾蟪肆x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同九曰:「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雇唬骸付ㄕ邠?jù)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xiàn)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yè)而釋之也。又現(xiàn)定中法樂,故曰現(xiàn)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固叫浫唬骸溉链嗽频瘸?,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剐袅x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蛟普ǎ^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蛊刑嵝牧x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俗語佛源】
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埂?a target='_blank'>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稌怨适隆べ潎@類》:「得妙處,曰得三昧?!埂豆适鲁烧Z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埂?a target='_blank'>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固瞥藨阉匮藕貌輹?,自言得草圣三昧??梢姟溉痢挂辉~運用已十分廣泛。 (常正)
三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三千諸法。一念三千。三千世界。三千威儀等是。
三千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世三千佛)
三世三千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過去世莊嚴劫之一千佛,現(xiàn)在世賢劫之一千佛,未來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賢劫即現(xiàn)在劫之千佛出世時代,經(jīng)論之所論,出沒隱顯不一定。佛祖統(tǒng)記三十記諸經(jīng)論之勘考。藥王經(jīng)于三劫千佛各舉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經(jīng)具列其名。賢愚經(jīng)出賢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經(jīng),與藥王經(jīng)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經(jīng),僅賢劫千佛之首尾與前二經(jīng)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記末謂本來無量無數(shù)差別智身之功德莊嚴藏為過去千佛,最初起普賢行者為賢劫千佛,又說身有無量無數(shù)之如來如法修行煩惱云散,本有如來出現(xiàn)之未來千佛。賢劫千佛。(參見:賢劫)
三千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
【佛學常見辭匯】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三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
【三藏法數(shù)】
(出長阿含經(jīng))
〔一、小千世界〕,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語夜摩,華言善時。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二、中千世界〕,謂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則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百萬四天王天,百萬三十三天,百萬夜摩天,百萬兜率天,百萬樂變化天,百萬他化自在天,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大千世界〕,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千威儀
【佛學大辭典】
(術語)細別比丘之威儀作法者也。大部輔注十一曰:「三千威儀,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行住坐臥),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威儀?!拱甘遣贿^鑿說,三千者極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儀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嚴經(jīng)曰:「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yè)遮業(yè)?!沽鎵?jīng)曰:「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埂居帧拷?jīng)名。大比丘三千威儀之略各。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該稱其他細行曰威儀三千。三千者顯數(shù)之多,如三千威儀經(jīng)。法數(shù)者強鑿成三千之數(shù)量。(參見:三字部三千威儀)
【佛學常見辭匯】
三千是形容數(shù)目很多,此三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對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該稱其他細行,曰威儀三千。三千者顯數(shù)之多,如三千威儀經(jīng)是。
三千威儀
四   重┐
十三僧殘 │       ┌行┐
二 不 定│       │住│       ┌過去┐
三十尼薩耆├二百五十戒各具┤ ├四威儀為一千歷┤現(xiàn)在├三世為三千
九十波逸提│       │坐│       └未來┘
一百眾學 │       └臥┘
七 滅 諍┘
三千凈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修一念三千妙觀之凈行也。為天臺宗所言。
【佛學常見辭匯】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凈行。
三千實相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為臺宗該收一切諸法之語,三千實相猶言諸法實相也。(參見:諸法實相)
【佛學常見辭匯】
諸法實相的意思。三千是天臺宗稱一切諸法之語,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諸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臺宗之觀法,觀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也。一心三觀,北齊慧文禪師于中論發(fā)之。一念三千,天臺大師于法華經(jīng)發(fā)之。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羅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境界為界,據(jù)由圓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則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之義,則相乘而為千如,此千如各有眾生,國土,五陰三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為三千世間。于是一切之法盡矣。止觀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怪褂^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佛學常見辭匯】
謂在我們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的意思,這是天臺宗的觀法。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是十法界,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陰世間),便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三千床座
【佛學大辭典】
(雜語)以身為床座,遍三千世界也。大論曰:「假使頂戴經(jīng)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div>
三千年一現(xiàn)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優(yōu)曇華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yōu)曇缽華,時一現(xiàn)耳?!刮木渌脑唬骸竷?yōu)曇華,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xiàn),現(xiàn)則金輪王出。」
三千佛名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三劫三千佛名經(jīng)。經(jīng)錄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一卷,現(xiàn)在賢劫千佛名經(jīng)一卷,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jīng)一卷,各別。元藏合之為一部,題云三劫三千佛名經(jīng)。日本之檗藏亦仿之。
三千有門頌
【佛學大辭典】
(書名)宋陳瓘撰。明真覺有略解一卷。
三千塵點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明大通智勝佛出世久遠之劫量也。「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知勝如來。(中略)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令有人磨以為墨。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shù)不。(中略)是人所經(jīng)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shù)。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br />【佛學大辭典】
(術語)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jīng)一三千大千世界,下一點,竟盡其墨,而其所經(jīng)過之世界,悉碎為微塵,謂其一塵為一劫。是顯大通智勝佛出世久遠之比喻也。見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jīng)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独銍澜?jīng)》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jīng)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敢匀e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弧箵?jù)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李明權)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