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杜郵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郵,秦王賜劍自殺的典故。典出《史記。卷七三。白起王剪傳》。后用以稱忠臣見忌無辜被殺。《后漢書。卷五八。傅燮傳》:「夫孝子疑于屢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詳察真?zhèn)?,忠臣將?fù)有杜郵之戮矣!」
《國語辭典》:不伏燒埋(不伏燒埋)  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燒埋,元代對于負命案責(zé)任的人,除判決刑罰外,另外必須付給苦主賠償金,作為死者燒埋的費用。后以不伏燒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傷害?到底個不伏燒埋?!乖?。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你待教我從實取責(zé),我又不敢當(dāng)廳抵賴,恰待分說,又道咱家不伏燒埋。」也作「不服燒埋」。
《國語辭典》:不聞不問(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關(guān)心?!秲号⑿蹅?。緣起首回》:「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挂沧鳌覆粏柌宦劇?。
《漢語大詞典》:不問不聞(不問不聞)
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qū)χ車挛锖艿?span id="vhfhp6r" class="book">《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 李紈 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yǎng)子?!?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于是只好襲用仙傳的古法,裝聾作啞,置之不問不聞之列。”參見“ 不聞不問 ”。
《國語辭典》:不聞不問(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關(guān)心?!秲号⑿蹅?。緣起首回》:「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挂沧鳌覆粏柌宦劇?。
《國語辭典》:不以人廢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怪覆灰驗榍撇黄疬@個人,就認為他的話一無可取。也作「不因人廢言」。
《漢語大詞典》:蔽明塞聰(蔽明塞聰)
蒙住眼睛不視,堵塞耳朵不聽。謂對外界事物不見不聞。 宋 曾鞏 《洪范傳》:“立於無蔽之地者,其於視聽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div>
《國語辭典》:充耳不聞(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裝著沒聽見。形容故意不理會或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清。李漁《奈何天》第三○出:「邊陲告急,司轉(zhuǎn)運者,充耳不聞。」
《國語辭典》:收視反聽(收視反聽)  拼音:shōu shì fǎn tīng
不看不聽。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能專一心志,不受外界的干擾。《文選。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div>
《漢語大詞典》:山頭廷尉(山頭廷尉)
東晉 將軍 蘇峻 不聽朝廷征召,疑 庾亮 欲害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諷諭之。 峻 曰:“臺下云我欲反,豈得活耶?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乃作亂。后以“山頭廷尉”指不聽征召之人。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賜金罌則執(zhí)政為貴人之牢,望山頭則廷尉皆君子之吝。” 清 錢謙益 《濟上逢嘉禾項仲展》詩:“相逢無后問乘車,執(zhí)手潸然涕淚初, 劒 外官人君若此,山頭廷尉我何如?”
《漢語大詞典》:驕將悍卒(驕將悍卒)
驕橫不聽指揮的兵將。 明 史可法 《請尊主權(quán)化諸臣水火疏》:“公疏爭之可也,何事痛哭喧呼,聲徹殿陛?聞之驕將悍卒,不益輕朝廷而長禍亂耶!”
《國語辭典》:敬酒不吃吃罰酒(敬酒不吃吃罰酒)  拼音:jìng jiǔ bù chī chī fá jiǔ
比喻不聽好話相勸,必須用強迫的手段才行。如:「你不要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