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不成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晉道安凈土論所說。就凈土與穢土之土體本質而論一異,立三種不成之義:一、一質不成,如維摩經佛國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則草木瓦礫之穢土忽變?yōu)槠邔毲f嚴之凈土,此穢心所見為遍界穢土,凈心所見為遍界凈土也。依如此凈心穢心之相違,凈穢之二相盈虧時,知土體亦不為一。是一質不成之義也。二、異質不成,土體果為異乎,雖心有二而土現(xiàn)兩相,然若搜玄妙之性,則彼此之二相冥然而同在一處,不相障礙。同時現(xiàn)于同處,故不可謂為二土異體也。是異質不成之義也。三、無質不成,既不可謂為一體,又不可謂為異體,則謂為無體乎,依緣集趣之處,凈土穢土歷然也。不同于情有理無之兔角龜毛,豈可謂為絕無。是無體不成之義也。然則不可執(zhí)一異有無,一而亦異,有而亦無,是法性之妙體也。然論此三不成系性宗之義,而在相宗,由于一處四見等之經說而成一質之義也。安樂集上曰:「凈土論云:一質不成,故凈穢有盈虧;異質不成,故搜玄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梗ò矌熤畠敉琳摻癫粋鳎?。
四不成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因明三十三過中因有十四過,四不成六不定四相違是也。(參見:三十三過)
【三藏法數(shù)】
(出因明入正理論)
〔一、兩俱不成〕,謂聲是無常,非眼所見,若言聲是眼見,而聲與眼俱不能成,是名兩俱不成。
〔二、隨一不成〕,謂聲是所作性,故以聲顯論,聲是實法;若不將名句文等共相為用,則不成其論矣,是名隨一不成。
〔三、猶豫不成〕,謂如見云霧等,即起疑惑,以為是火非火,疑心不決,是名猶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謂虛空實有,為萬物所依,若言虛空定無,則萬物無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兩俱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四不成之一。如勝論師對于聲論師,將立「聲為無?!怪?,而用「眼所見故」之因。謂聲為眼之所見,立者之勝論師,與敵者之聲論師,俱不許之。此因望于立敵兩者,不成對于宗之因,故曰兩俱不成。因明入正理論曰:「如成立聲為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br />【三藏法數(shù)】
謂聲是無常,非眼所見,若言聲是眼見,而聲與眼俱不能成,是名兩俱不成。
所立法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喻法之過也。如立無常之宗舉虛空之同喻。是所立之宗法不成,故曰所立法不成。見因明大疏七。
所依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謂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對經部之無空論者,而勝論師謂虛空實有,德所依故。見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數(shù)】
謂虛空實有,為萬物所依,若言虛空定無,則萬物無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俱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屬于同喻之過。如聲論師對于勝論師謂「聲為常(宗),無質礙故(因),如瓶(同喻)?!蛊糠浅?,又非無質礙法,則使常之宗,無質礙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謂為俱不成。見因明大疏三下,瑞源記七,三十三過本作法下。
能立法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喻法十過之一。因喻不成就因義之過也。如謂聲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虛空(同喻),虛空之因喻,無所作之義,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義,因而名為能立法不成。
猶預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十三過之一。宗因喻中屬于因之過。謂立猶預不決之疑義于因也。入正理論曰:「于霧等性,起疑惑時,為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預不成。」彼山麓有火(宗),以現(xiàn)煙故(因),猶如煙筒(喻),是霧是煙未決定者,用于因故曰猶預不成。見因明大疏五。
誓不成正覺
【佛學大辭典】
(雜語)彌陀如來為菩薩時立四十八愿已,更立誓,斯愿不滿足我不成佛也。無量壽經上曰:「我建超世愿,必至無上道,斯愿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怪^之三誓偈。
隨一不成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四不成之第二。謂立敵二者出一方不許容之因由也。故有他隨一不成,自隨一不成之別。
【三藏法數(shù)】
謂聲是所作性,故以聲顯論,聲是實法;若不將名句文等共相為用,則不成其論矣,是名隨一不成。
猶豫不成
【三藏法數(shù)】
謂如見云霧等,即起疑惑,以為是火非火,疑心不決,是名猶豫不成。
無種性不成佛
【三藏法數(shù)】
謂無有正信善根,撥無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故名無種性不成佛。
聲聞性不成佛
【三藏法數(shù)】
聲聞者,聞佛聲教而悟道之人也。謂聲聞根性,惟習生滅四諦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樂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進求佛道,故名聲聞性不成佛。(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緣覺性不成佛
【三藏法數(shù)】
緣覺者,由觀因緣覺悟真理也。謂緣覺根性,唯觀十二因緣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執(zhí)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緣覺性不成佛。(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學術不成
【三藏法數(shù)】
謂學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污染梵行;于如來無上圣道,出世解脫,不得成就,故云學術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