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七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七種那含,七種般。(參見:不還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前六種加無色般也。無色般者,沒于欲界不生于色界,而生于無色界,于此斷馀惑而般涅槃也。
九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從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還果圣者,分九種。即于中有般涅槃?wù)?,有速般,非速般,?jīng)久般之三稱。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wù)?,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之三種。生于色界更上轉(zhuǎn)生于天而般涅槃?wù)?,有全超,半超,遍沒之三種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于前五種不還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種般,各分三種,為九種不還。是于色界入滅圣者之區(qū)別也。中般三種:一、速般,謂于中有斷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謂于中有經(jīng)暫時而般涅槃也。三、經(jīng)久般,謂于中有經(jīng)久時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種:一、生般,謂生于色界速斷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謂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經(jīng)幾許之時,而般涅槃也。三、無行般,謂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經(jīng)久時而漸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種:一、全超般,謂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眾天,由梵眾天超中間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謂先生于梵眾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沒般,謂遍經(jīng)歷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見俱舍論二十四等。
五不還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與五凈居天同。
五不還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五種那含。全超等之五種也。(參見:不還)
五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五種那含,五種般。(參見: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五種那含,五種般。般者般涅槃之略,為入涅槃之義:一、中般,不還之圣者,死于欲界而往色界,于其中有之位,斷馀煩惱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謂生于色界已,不久斷馀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于其天處長時加行勤修,以斷馀惑,方般涅槃也。四、無行般,生已,而于其天處無加行,懈怠而經(jīng)長時,馀惡自解脫,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別開者)。五、上流般,流者進行之義,于色界必從下天進行于上天,其間斷馀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樂慧,樂定之二種。樂慧者為生于色究竟斷馀惑而般涅槃,樂定者為生于無色界之有頂天斷馀惡而般涅槃,是雖生于無色,而以經(jīng)色界之生,所以攝于色界之生也。
不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即不還向。又云不還果。
不還向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聲聞乘四向之一。修向不還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斷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還者,不還來欲界之義,斷第九品已,則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無色界之上界,故謂之不還果。今七八品斷而向其不還果之行位,故謂之不還向。俱舍論二十四曰:「即斷修惑七八品者,應(yīng)知亦名不還果向。」
【佛學常見辭匯】
聲聞乘四向之一。(參見: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
【佛學常見辭匯】
一、須陀洹向及須陀洹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能證得。當未斷盡時皆為向,已斷盡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謂其當于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六品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華譯為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當斷盡七八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四、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阿羅漢華譯為殺賊,應(yīng)供,不生等義,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不還果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聲聞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a%ga%min,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還生于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還果之圣者,有五種七種九種之差別。
【佛學常見辭匯】
聲聞乘四果之一。(參見:四果)
四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聲聞乘圣果之差別也,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羅漢果Arahat-,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一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譯云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當于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云不還,斷盡欲惑后三品之殘馀,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后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四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yīng)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yīng)受人天之供養(yǎng),故曰應(yīng)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居帧恳稽S藍花沙門,須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門,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軟沙門,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軟中柔軟沙門,阿羅漢果也。見增一阿含二十。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后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
六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前五種加現(xiàn)般則為六種不還?,F(xiàn)般者,不還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現(xiàn)身斷馀惑,即般涅槃也。
八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前七種加不定般為八種不還。不定般者,雖于三界中任何一界,斷馀惡而般涅槃,然無決定之種性也。但此為臺宗一家所立,性相家不釋之。
十一種不還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是成實論之所明。一、現(xiàn)般,是俱舍七種不還中之現(xiàn)般也。二、轉(zhuǎn)世,謂既得預流果,經(jīng)多生欲界之生,得那含,即得羅漢者。俱舍無之。三、中般,五種不還中之中般也。四、生般,五種不還中之生般也。五、有行般,五種不還中之有行般也。六、無行般,五種不還中之無行般也。七、樂定,八、樂慧,此二者為五種不還中上流般之樂定,樂慧二者。九、信解,十、見到,新云見至,是修道中鈍利之二根,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十一、身證,為于前人中得滅盡定者。俱舍不攝之于有學。見大乘義章十一本。
遍沒般不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九種不還之一。(參見: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