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兩地(兩地)
(1).兩處;兩個地方。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別詩》:“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唐 元稹 《齊煚饒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兩地之憂,佇聽二天之諺。”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鳳 遇見這位 安伯父 ,兩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見‘不求人’的這句話斷説不起?!?魯迅 許廣平 有《兩地書》。如:他們分居兩地多年了。
(2).猶兩府。借指中書省、樞密院。 宋 無名氏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子京兩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詩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長為兩地愁?!怨磐?,竟不登兩地,愁憤而薨,人以為此詩之讖也?!?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div>
《國語辭典》:兩頭(兩頭)  拼音:liǎng tóu
左右兩邊、前后兩端?!度龂尽>矶?。魏書。田豫傳》:「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飛,出虜不意,虜眾散亂?!埂度龂萘x》第三一回:「玄德兩頭無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
《國語辭典》:兩邊(兩邊)  拼音:liǎng biān
1.物體的兩個邊。如:「這塊布的兩邊裁得長短不齊?!埂段饔斡洝返诙嘶兀骸盖嗟迥?,白獠牙,一張大口呀呀。兩邊亂蓬蓬的鬢毛,卻都是些胭脂染色?!?br />2.某個中心物的左右兩個地方或角落。如:「院子的兩邊各種一棵松樹?!埂度龂萘x》第二一回:「遂下了營寨,令關、張各執(zhí)軍器,立于兩邊?!?br />3.雙方。如:「他們兩邊已經溝通過了,決定下星期提出合作計畫。」《儒林外史》第八回:「兩邊船上都要趕路,不可久遲,只得告別。」
《國語辭典》:兩下里(兩下裡)  拼音:liǎng xià lǐ
雙方、兩邊。《金瓶梅》第九回:「若有兩家告狀的,他便賣串兒;或是官吏打點,他便兩下里打背?!挂沧鳌竷上隆?。
《漢語大詞典》:羊腸坂(羊腸坂)
古坂道名??M曲如羊腸,故稱。有兩處:一在今 山西省 壺關縣 東南;一在今 山西省 晉城市 南。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北上 太行山 ,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 詰屈,車輪為之摧。”亦作“ 羊腸阪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伊闕 在其南, 羊腸 在其北” 裴駰 集解引 晉 皇甫謐 曰:“ 壺關 有 羊腸阪 ,在 太原 晉陽 西北九十里?!?span id="1eqxvs0" class="book">《史記·魏世家》“斷 羊腸 ,拔 閼與 ” 唐 張守節(jié) 正義:“ 羊腸阪 道在 太行山 上,南口 懷州 ,北口 潞州 ?!?/div>
《漢語大詞典》:閭墓(閭墓)
指里巷和墓道的門前。古代旌表人物,常在這兩處建坊題字。 唐 陳子昂 《復仇議狀》:“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div>
《漢語大詞典》:阿甄
東阿 、 甄城 的并稱。兩處均在今 山東 境內。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齊景公 時, 晉 伐 阿 甄 ,而 燕 侵 河上 , 齊 師敗績?!?司馬貞 索隱:“ 阿 甄 皆 齊 邑。《晉太康地記》曰:‘ 阿 即 東阿 也’,《地理志》云 甄城縣 ,屬 濟陰 也?!?三國 魏 阮籍 《東平賦》:“西則首仰 阿 甄 ,傍通 戚 浦 ?!?/div>
《漢語大詞典》:對禁(對禁)
宮禁中遙遙相對的兩處宮殿。謂皇宮和皇太子宮。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兩闈阻通軌,對禁限春風?!?李善 注:“兩闈,謂東宮及中臺也……各有禁守,謂禁中也,故曰對也?!?呂向 注:“兩闈,謂皇宮、皇太子宮也,俱在禁省,故云對禁也。”
《漢語大詞典》:南北宅
宋 代皇室子弟的學塾,有南北兩處,故稱。宋史·職官志五:“ 咸平 初,遂命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宮者, 太祖 太宗 諸王之子孫處之,所謂睦親宅也?!?/div>
《國語辭典》:分界牌  拼音:fēn jiè pái
1.兩地分界的牌子。如:「那兩縣便在此立個分界牌,各治其事。」
2.陰、陽兩處的交界。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你那報怨心懷,和那橫死爺相逢在分界牌?!乖?。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莫不狀元店連著分界牌,多管是鬼門關春榜動選場開?!?/div>
《國語辭典》:踏腳石(踏腳石)  拼音:tà jiǎo shí
墊腳的石頭。借指基礎。如:「散布在溪澗里的石頭,常成為游客橫越溪谷的踏腳石?!?/div>
《國語辭典》:心懸兩地(心懸兩地)  拼音:xīn xuán liǎng dì
心中同時掛念兩處的事物。如:「他人在北部工作,家眷卻住在南部,使他經常心懸兩地,牽腸掛肚?!?/div>
《國語辭典》:分包  拼音:fēn bāo
舊時戲班同時在兩處演唱,稱為「分包」。
《國語辭典》:卑梁之釁(卑梁之釁)  拼音:bēi liáng zhī xìn
卑梁,春秋時楚吳接境的城邑。卑梁之釁指吳楚邊邑兩處女爭桑,卑梁人傷吳國處女,因而引起爭端,導致兩國交戰(zhàn)的故事。典出《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后指因細故而引起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