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551,分104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兩盞
兩中
兩巖
兩傷
兩騎
兩匹
兩髻
兩池
兩開
兩軸
兩用
兩臉
參兩
兩老
兩明
《駢字類編》:兩盞(兩盞)
唐 白居易 勸酒 勸君一盞君莫辭,勸君兩盞君莫疑,勸君三盞君始知。
唐 李郢 偶作 一杯正發(fā)吟哦興,兩盞還生去住愁。
《漢語大詞典》:兩中(兩中)
兩端當(dāng)中。《宋書·鄭鮮之傳》:“通 滕 者則以無譏為證,塞 滕 者則以隱處為美,折其兩中,則異同之情可見矣。”
《駢字類編》:兩巖(兩巖)
唐 韓愈 贈(zèng)別元十八協(xié)律六首 其六 兩巖雖云牢,水石互飛發(fā)。
元 貢奎 題商侯畫山水圖 云中世家重釋流,東刈凌虛構(gòu)華侈。撾鐘擊鼓兩巖間,西刈輝煌賀蘭氏。
《漢語大詞典》:兩傷(兩傷)
雙方都受到損傷。 晉 陸機(jī) 《文賦》:“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div>
《駢字類編》:兩騎(兩騎)
唐 白居易 新樂府 賣炭翁 苦官市也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駢字類編》:兩匹(兩匹)
唐 白居易 狂言示諸侄 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
分類:兩匹
《駢字類編》:兩髻(兩髻)
宋 蘇軾 胡穆秀才遺古銅器,似鼎而小,上有兩柱,可以覆而不蹶,以為鼎則不足,疑其飲器也,胡有詩,答之 君看翻覆俯仰間,覆成三角翻兩髻。
元 馬祖常 絕句七首 其四 江南女兒年十五,兩髻丫丫面粉光。
元 柳貫 行界牌源道次小憩民舍 白云不為青山地,截?cái)嗲胺鍍慎傺尽?/div>
《駢字類編》:兩池(兩池)
唐書食貨志蒲州安邑解縣有池五總曰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
又韓約傳韓約朗州武陵人本名重華志勇決略涉書有吏干歷兩池榷鹽使虔州刺史
又田令孜傳令孜白以兩鹽池歸鹽鐵使即自兼兩池榷鹽使四又元史天文志圭表以石為之長一百二十八尺廣 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兩端為池圓徑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與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廣四寸兩旁各一寸畫為尺寸分以達(dá)百端兩旁相去一寸為水渠深廣各一寸與南北兩池相灌通以取平
《駢字類編》:兩開(兩開)
唐 杜甫 秋興八首 其一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駢字類編》:兩軸(兩軸)
唐 平曾 留別薛仆射 誠知兩軸非珠玉,深愧三縑恤旅途。
《國語辭典》:兩用(兩用)  拼音:liǎng yòng
做兩種不同的用途。如:「一心兩用」、「一機(jī)兩用」。三國魏。曹囧《六代論》:「兼親疏而兩用,參同異而并進(jìn)。」
《漢語大詞典》:兩臉(兩臉)
臉上兩顴附近的部位。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小姪名 阿宜 ,未得三尺長,頭圓筋骨緊,兩臉明且光?!?唐 李洞 《贈(zèng)龐煉師》詩:“兩臉酒醺紅杏妬,半胸酥嫩白云饒?!?宋 程垓 《浣溪沙》詞:“笑挽清風(fēng)歸玉枕,懶隨缺月傍窗紗,羞紅兩臉上嬌霞。”
分類:臉上附近
《漢語大詞典》:參兩(參兩)
指天與地。語本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宋 張載 《正蒙·參兩》:“地所以兩,分剛?cè)崮信е?,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明 楊慎 《藝林伐山·四七參兩》:“《春秋緯》,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參兩?!彼钠?,指二十八宿。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幽贊參兩,功則宏矣?!眳⒁姟?參天兩地 ”。
《漢語大詞典》:參天兩地(參天兩地)
(1).為《易》卦立數(shù)之義。《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孔穎達(dá) 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數(shù)於天,取耦數(shù)於地?!?清 俞樾 諸子平議·淮南子內(nèi)篇一“二陽一陰成氣三”:“陽之?dāng)?shù)以三而奇,陰之?dāng)?shù)以二而偶,所謂參天兩地也?!?br />(2).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司馬貞 索隱:“天子比德於地,是貳地也。與己并天為三,是參天也?!?/div>
《國語辭典》:兩老(兩老)  拼音:liǎng lǎo
1.泛指兩位前輩。如:「這次的聚會(huì),請(qǐng)到了在文藝界舉足輕重的兩老參加?!?br />2.指父母親。如:「因兒女均已出國留學(xué),故家中只剩下兩老?!?/div>
《漢語大詞典》:兩明(兩明)
(1).稱日、月。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故以熊熊灼灼,炫兩明而仰七曜;紛紛沐沐,承五煙而帶三靈?!?br />(2).指 漢明帝 、 晉明帝 。 南朝 齊 王屮《頭陀寺碑文》:“ 周魯 二 莊 ,親昭夜景之鑒; 漢 晉 兩 明 ,并勒丹青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