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838,分56頁顯示  上一頁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胃疸
胃脘
鎖肚
損證
損脈
溏便
痰癥
太陽膏
痰核
痰迷心竅
四診
四逆
聤耳
通關藤
童子癆
《漢語大詞典》:胃疸
病名。中醫(yī)稱胃部虛熱為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已食如饑者,胃疸?!?王冰 注:“是則胃熱也。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饑也?!?/div>
《國語辭典》:胃脘  拼音:wèi wǎn
1.容受食物的臟腑。
2.胃口。
《漢語大詞典》:鎖肚(鎖肚)
中醫(yī)指小兒初生后二、三日內大便不通。《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初生門上》:“不大便:大便不通名鎖肚,皆緣熱毒受胎中。” 吳謙 注:“小兒初生……若至二、三日不大便者,名曰鎖肚,乃胎中受辛熱之毒,氣滯不通也?!?/div>
《漢語大詞典》:損證(損證)
中醫(yī)謂逐漸瘦削的慢性病。多指肺結核。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葛大哥:“某家女病損證?!?/div>
《漢語大詞典》:損脈(損脈)
中醫(yī)謂顯示癥狀難治的衰脈。《醫(y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平脈法〉》:“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弊ⅲ骸叭粢幌⒍?,名曰損脈,是氣衰無胃,故為難治也?!?/div>
《國語辭典》:溏便  拼音:táng biàn
中醫(yī)稱大便稀薄為「溏便」。
《國語辭典》:痰癥  拼音:tán zhèng
因痰阻塞呼吸道,而導致胸悶、氣喘,甚至精神錯亂等癥狀。
《國語辭典》:太陽膏(太陽膏)  拼音:tài yáng gāo
貼在太陽穴上的膏藥,用于治療頭痛。
《漢語大詞典》:痰核
中醫(yī)病癥名。多由濕痰結聚而成。常發(fā)在頸項、耳旁、肘腋、腿彎等處,生于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大小不一,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一般無全身癥狀。參閱 明 李梴 《醫(yī)學入門》。
《國語辭典》:痰迷心竅(痰迷心竅)  拼音:tán mí xīn qiào
精神迷亂,神智不清?!都t樓夢》第四六回:「上次南京信來,金彩已經得了痰迷心竅,那邊連棺材銀子都賣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埂豆賵霈F形記》第二九回:「平時同人談天,不是罵軍機,就是罵督撫,大眾聽了,都說他是痰迷心竅?!?/div>
《國語辭典》:四診(四診)  拼音:sì zhěn
中醫(yī)上指望、聞、問、切四種診病的方法。
《國語辭典》:望聞問切(望聞問切)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望,觀察氣色。聞,診聽聲息。問,詢問癥狀。切,摸脈象。望聞問切是中醫(yī)診病的四種方法。元。施惠《幽閨記》第二五出:「(末)翁大醫(yī)你還要看癥真仔細下藥。(凈)這等待我再望聞問切。」《金瓶梅》第五四回:「貴道里望聞問切,如先生這樣明白脈理,不消問的,只管說出來了?!?/div>
《漢語大詞典》:四逆
中醫(yī)學名詞。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癥狀。有寒熱之分。可見于傷寒等病癥。
《漢語大詞典》:聤耳
中醫(yī)病癥名。以耳道流膿、聽力障礙為主癥。多發(fā)于兒童??煞痔搶崈深?。實證類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虛證類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風熱、污水灌耳、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經絡或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等所致。治療可根據虛實分別采取滋陰降火或祛風火、利肝膽、清濕熱的方法,也可用藥汁或藥粉滴撒外治。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風熱,聤耳是濕熱?!?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div>
《漢語大詞典》:通關藤(通關藤)
一種藤蔓植物。中醫(yī)學上以藤莖入藥,性微寒、味苦,功能平喘止咳祛痰,主治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
《國語辭典》:童子癆(童子癆)  拼音:tóng zǐ láo
中醫(yī)指兒童所患的肺結核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的虛弱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