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2詞典 2分類詞匯 20
《國語辭典》: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深黃色的木樨花。
2.木犀的別名。參見「木犀」條。
3.比喻登科及第的人?!端问?。卷二六三。竇儀傳》:「馮道與禹鈞有舊,嘗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div>
《漢語大詞典》:會府(會府)
(1).斗魁的別稱。指北斗七星中第一星至第四星。新唐書·天文志一:“斗魁謂之會府,陽精之所復(fù)也?!?br />(2).尚書省之別稱。《舊唐書·代宗紀(jì)》:“至于領(lǐng)録天下之綱,綜覈萬事之要,邦國善否,出納之由,莫不處正於會府也。” 唐 白居易 《除趙昌檢校吏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制》:“夫望優(yōu)四皓,然后能調(diào)護(hù)春闈;才冠六卿,然后能紀(jì)綱會府?!?宋 曾鞏 《相制三》:“朕飭正三省,綱理萬事,號令所出,本諸西臺,閲審駁論,屬之黃闥,推而達(dá)之,則在會府?!?br />(3).節(jié)度使之別稱。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yán)公武》:“四登會府地,三掌 華陽 兵。” 仇兆鰲 注:“ 唐 時巡屬諸州,以節(jié)度使為大府,亦謂之會府?!?br />(4).猶都會。 宋 文天祥 《建康》詩:“ 金陵 古會府,南渡舊陪京?!?/div>
《國語辭典》:機(jī)衡(機(jī)衡)  拼音:jī héng
1.北斗七星中第三顆星「天機(jī)」和第五顆星「玉衡」的合稱。也用以代指北斗?!逗鬂h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郅惲》:「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運機(jī)衡,垂日月。」《宋書。卷二三。天文志一》:「夫琁玉,貴美之名,機(jī)衡,詳細(xì)之目,所以先儒以為北斗七星?!?br />2.古代觀測天體的儀器?!端螘?。卷二三。天文志一》:「渾儀,羲和氏之舊器,歷代相傳,謂之機(jī)衡,其所由來,有原統(tǒng)矣?!埂赌鲜贰>砣?。列傳。范泰》:「尋銅之為器,在用也博矣,鐘律所通者遠(yuǎn),機(jī)衡所揆者大?!挂沧鳌腑^衡」。
3.比喻機(jī)要的官署或職位?!逗鬂h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郎顗》:「尚書職在機(jī)衡,宮禁嚴(yán)密。」《北史。卷九二。恩幸列傳。序》:「若乃心利錐刀,居臺鼎之任;智昏菽麥,當(dāng)機(jī)衡之重?!?/div>
《漢語大詞典》:三頭(三頭)
科舉考試三試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試為解頭,進(jìn)士試為狀頭,博學(xué)宏詞及制科試為勅頭。 唐 章孝標(biāo) 《錢塘贈武翊黃》詩:“花錦文章開四面,天人科第占三頭?!?宋 王讜 唐語林·補(bǔ)遺一:“ 武翊黃 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三頭’。冠於一時?!?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三:“ 乾隆 辛丑, 長洲 錢棨 適占三頭。”參見“ 三元 ”。
《國語辭典》:三元  拼音: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齡〈夏月花萼樓酺宴應(yīng)制〉詩:「士德三元正,堯心萬國同?!?br />2.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顾濉6殴?。注:「陰歷正月初一日,為年、月、日三者之始,謂之三元?!?br />3.習(xí)俗上,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為「三元」。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br />4.科舉考試中的鄉(xiāng)試、會試、廷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為「三元」。如:「連中三元」。
5.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六。元氣論》:「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也稱為「三官」。
6.術(shù)數(shù)用語。術(shù)數(shù)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宮,必一百八十年后度盡,故以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為「三元」。
《國語辭典》:黃庭經(jīng)(黃庭經(jīng))  拼音:huáng tíng jīng
1.書名。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有〈黃庭內(nèi)景經(jīng)〉、〈黃庭外景經(jīng)〉、〈黃庭遁甲緣身經(jīng)〉三種,此外其他道書所載尚有〈黃庭養(yǎng)神經(jīng)〉、〈黃庭中景經(jīng)〉等數(shù)種,為道家言養(yǎng)生之書。簡稱為「黃庭」
2.唐褚遂良列入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正書五卷中第二的小楷法帖。宋以來刻本繁多,以〈秘閣續(xù)帖〉與〈越州石氏帖〉為著,前者為全本,筆勢雄秀,書體略近于鐘繇;后者為殘本,書體略近歐陽詢。
《漢語大詞典》:殿榜
殿試后公布中第進(jìn)士名次的榜文。 清 趙翼 《惺園相公在家食俸》詩:“一魁殿榜便青旻,直到鈞衡老乞身?!?/div>
《國語辭典》:南元  拼音:nán yuán
明、清科舉時代,南省人應(yīng)試北部順天府的鄉(xiāng)試,除了第一名一律歸直隸本籍人外,凡南方人考中第二名,則稱為「南元」。
《漢語大詞典》:雙交
四個不同的近交系中第一代雜交之間的產(chǎn)物(如玉蜀黍種的雜交)
《國語辭典》:種名(種名)  拼音:zhǒng míng
物種學(xué)名中第二個拉丁化的名字。也稱為「小種名」。
《漢語大詞典》:藏識(藏識)
佛教語。法相宗“八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意譯。謂含藏一切善惡因果種子之識。 唐 慧琳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能含藏執(zhí)持諸善惡種子,故名藏識。” 章炳麟 《無神論》:“若無人格,則不異於佛家所謂藏識?!眳⒁姟?八識 ”。
《國語辭典》:八識(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rèn)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并起外,并能對心境起認(rèn)識作用。末那識是構(gòu)成執(zhí)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yè)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rèn)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xiàn)一切現(xiàn)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xí)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div>
《國語辭典》:史部  拼音:shǐ bù
中國古代將圖書分成經(jīng)、史、子、集(甲、乙、丙、?。┧膫€大類,其中第二大類為「史部」。凡記事的書,如正史、編年史、紀(jì)事本末、別史、雜史、傳記以及地理、時令、職官、政書等均屬之。
《國語辭典》:四部  拼音:sì bù
晉時荀勖作新簿,將群書分類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xué);乙部為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shù)數(shù);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見《隋書。卷三二。經(jīng)籍志一》。唐玄宗于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見《舊唐書。卷四六。經(jīng)籍志上》。后分類群書多沿唐例,以經(jīng)、史、子、集為四部。
《漢語大詞典》:后聯(lián)(後聯(lián))
也稱頸聯(lián)。律詩中第五、六兩句聯(lián)句。參見“ 頸聯(lián) ”。
《國語辭典》:頸聯(lián)(頸聯(lián))  拼音:jǐng lián
律詩中第五、六兩句,互相對偶,稱為「頸聯(lián)」。也稱為「腹聯(lián)」。
《漢語大詞典》:從魁(從魁)
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別稱。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天魁者,斗魁第一星也,斗魁第一星抵于戌,故曰天魁。從魁者,斗魁第二星也,斗魁第二星抵于酉,故曰從魁。”
《國語辭典》:報錢(報錢)  拼音:bào qián
報償?shù)腻X。舊時科舉考試放榜后,中第者送給報錄人的錢財,以為酬謝?!?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一七回:「飯罷,太公拿出二百文來做報錢。」
《漢語大詞典》:葉詣(葉詣)
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神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北斗魁第一星神名曰 執(zhí)陰 ,第二星曰 葉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