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指事類情(指事類情)
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濉⒛?,雖當(dāng)世宿學(xué)不能自解免也?!?清 趙翼 甌北詩話·吳梅村詩:“ 梅村 詩有不可及者二:一則神韻悉本 唐 人,不落 宋 以后腔調(diào),而指事類情,又究轉(zhuǎn)如意?!?/div>
《漢語大詞典》:淫察
謂惑亂人主明察事理的能力。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敵之所務(wù)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則敵廢置矣?!?王先慎 集解:“淫,亂也;靡,非也。人主之察既亂,則舉事皆非?!?/div>
《漢語大詞典》:有道之士
明白事理的人。例如: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yuǎn),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呂氏春秋·察今
《漢語大詞典》:營拂(營拂)
瑩拂。拭去塵垢,琢磨之使光潔。比喻闡明事理,去惑顯真。營,通“ 瑩 ”。說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蘭亭博議》:“ 孫綽 《后序》云:……近詠臺閣,顧深增懷,聊於曖昧之中,期乎營拂之道?!眳⒁姟?瑩拂 ”。
《漢語大詞典》:瑩拂(瑩拂)
磨拭,使光潔。比喻闡明事理,去惑顯真。 晉 孫綽 《蘭亭集后序》:“聊於曖昧之中,期乎瑩拂之道?!?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與諸道人辨宗論》:“昌言折中,允然新論,可謂激流導(dǎo)源,瑩拂發(fā)暉矣?!?/div>
《漢語大詞典》:豬頭三(豬頭三)
方言。詈詞?!?豬頭三牲 ”的歇后語。謂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的人。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八:“別的學(xué)校、別的班次是怎樣我不十分知道,至少在我們丙班……他們之所以舉我為代表的心事,我是十分明白的。就是說:讓你這豬頭三去為我們撐門面,你沒有時間溫課,也好讓我們來高列。”《解放日報(bào)》1983.4.5:“ 黑五龍 罵道:‘豬頭三,誰問你那些王八蛋爺叔,我是問你有沒投拜過咱碼頭上的爺叔?!眳⒁姟?豬頭三牲 ”。
《漢語大詞典》:豬頭三牲(豬頭三牲)
指舊時用于祭祀的牛、羊、豬。亦泛指祭品。《西游記》第三二回:“ 銀角 用手指道:‘這騎白馬的是 唐僧 ,這毛臉的是 孫行者 ?!?八戒 聽見道:‘城隍,沒我便也罷了,豬頭三牲,清醮二十四分……’口里嘮叨,只管許愿?!?/div>
分類:祭祀祭品
《漢語大詞典》:枝末生根
樹木的枝梢上生根。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國語辭典》:枝葉扶疏(枝葉扶疏)  拼音:zhī yè fú shū
1.枝葉繁密四布。形容樹木茂盛?!逗鬂h書。卷六四。延篤傳》:「遠(yuǎn)取諸物,則草木之生,始于萌牙,終于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之者根也?!挂沧鳌钢θ~扶蘇」。
2.比喻宗族繁衍昌盛?!钢Α刮墨I(xiàn)異文作「支」。《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剌王劉旦傳》:「高皇帝覽蹤跡,觀得失,見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規(guī)土連城,布王子孫,是以支葉扶疏,異姓不得間也?!?br />3.比喻文章詳細(xì)縝密、文詞華美。宋。陸九淵 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昭陵之日,使還獻(xiàn)書,指陳時事,剖析弊端,枝葉扶疏,往往切當(dāng)?!?/div>
《國語辭典》:知情達(dá)理(知情達(dá)理)  拼音:zhī qíng dá lǐ
通曉人情,明白事理。如:「他是個知情達(dá)理的人,絕不會為了這點(diǎn)小事而為難大家?!?/div>
《漢語大詞典》:震聾發(fā)聵(震聾發(fā)聵)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fā)。 劉心武 《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xiàn),形同震聾發(fā)聵,會引起強(qiáng)烈的反響。”
《漢語大詞典》:云天霧地(雲(yún)天霧地)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qiáng)一色。就是有點(diǎn)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diǎn)云天霧地?!?/div>
《漢語大詞典》:戰(zhàn)爭藝術(shù)概論
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著。1838年出版。全書共七章,從戰(zhàn)爭政策、戰(zhàn)略、大戰(zhàn)術(shù)、勤務(wù)學(xué)、工程學(xué)和初級戰(zhàn)術(shù)等六個方面論述戰(zhàn)爭藝術(shù)理論。該書對西方軍事思想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
《漢語大詞典》:無知妄作(無知妄作)
缺乏知識、不明事理而胡為。《論語·八佾》“奚取於三家之堂” 宋 朱熹 集注:“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於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nèi)規(guī)制紀(jì)略:“﹝ 魏忠賢 ﹞將司禮監(jiān)外層拆毀,改為大門向西……無知妄作,此其一也?!?/div>
《漢語大詞典》:畏影避跡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跡”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擾。陳書·蕭允傳:“時寇賊縱橫,百姓波駭,衣冠士族,四出奔散, 允 獨(dú)不行。人問其故, 允 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豈可逃而獲免乎…… 莊周 所謂畏影避跡,吾弗為也?!碎]門靜處,并日而食,卒免於患?!币嘧鳌?畏影而走 ”。 宋 歐陽修 《六一居士傳》:“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 莊生 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div>
分類:事理
《國語辭典》:探賾索隱(探賾索隱)  拼音:tàn zé suǒ yǐn
語出《易經(jīng)。系辭》:「探賾索隱,鉤深致深,以定天下之吉兇?!怪柑角笊願W隱妙的事理。三國魏。嵇康 答張遼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由此而言,探賾索隱,何為為妄?!挂沧鳌柑劫懰魑ⅰ?、「探奧索隱」、「探幽窮賾」、「探幽索隱」。
《漢語大詞典》:譚言微中(譚言微中)
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督撫·海忠介被糾:“真所謂譚言微中,可以解紛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