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青州壽光人,字彭年。博學能文,喜言兵。仁宗慶歷中,西夏元昊寇邊,北人乘釁聚兵求關南地,丞相呂夷簡召燾計議,燾建策治西北行宮若親征者以壓其謀,乃以大名府為北都。兵事果息。嘗上疏勸仁宗早定儲位,以安天下。全宋文·卷六三七
于燾,字彭年,青州壽光(今山東壽光)人。博學能文,喜言兵,富弼、丁度薦堪將領,以為武學教授。慶歷中,趙元昊犯邊,遼人聚兵求關南地,燾獻計修治西北行宮,若親征者,以抑其謀,后乃以大名府為北都。慶歷末,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上疏乞早定儲位,以安天下。官至太子中舍。見《澠水燕談錄》卷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于皓子。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為文有父風,而精簡過之,遠近學人皆從其學。累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全宋詩
于房,浦江(今屬浙江)人。仁宗慶歷間官屯田員外郎(清乾隆《浦江縣志》卷一五于房弟釋清穆《普安禪院記》,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事見明嘉靖《浦江志略》卷七。同書謂房舉嘉祐四年進士,疑誤。全宋文·卷三二六
于房,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五代處士于皓之子??刀ㄩg為太常博士,后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參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七之二二,嘉靖《浦江志略》卷七,《宋元學案補遺》卷四,《金華先民傳》卷七。(嘉靖《浦江志略》、《金華先民傳》記其嘉祐四年進士及第,與房身世不符,疑為「景祐四年」之誤。)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87 【介紹】: 宋閬州人,字子駿。仁宗景祐五年進士。為江陵右司理參軍。神宗熙寧初,除利州路轉運判官,升副使兼提舉常平。時行新法,拒不散青苗錢,且捕械貪吏,不私姻戚。蘇軾稱其“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徙京東西路轉運使,所薦劉摯、李常等,多舊黨知名者。元豐中知揚州,坐事罷。哲宗立,起為京東路轉運使。后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卒。精于經術,尤長于《楚辭》。有《詩傳》、《易斷》等。全宋詩
鮮于侁(一○一九~一○八七),字子駿,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調京兆府櫟陽縣主簿。慶歷中遷秘書丞、通判綿州。神宗熙寧初,除利州路轉運判官、轉運副使。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右諫議大夫(《宋史》本傳作左諫議大夫),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元祐二年卒,年六十九。有文集二十卷、《刀筆集》三卷等,均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鮮于子駿行狀》,《宋史》卷三四四有傳。今錄詩五十八首,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一一一六
鮮于侁(一○一九——一○八七),字子駿,閬州(治今四川閬中)人。景祐五年進士及第,為江陵右司理參軍。慶歷中,調黟令,攝治婺源。通判綿州,簽書永興軍判官。神宗時言事稱旨,除利州路轉運判官。尋擢副使,兼提舉常平。元豐元年徙知揚州。四年,降授朝散大夫。八年,再除京東西路轉運使。元祐元年四月,召為太常少卿。七月,除大理卿。九月拜左諫議大夫。在職三月,以疾求去,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詔滿歲進待制。元祐二年五月卒,年六十九。紹圣四年,以入黨籍追官。紹興十一年特追復。著有文集二十卷、《詩傳》六十卷、《周易圣斷》七卷、《典說》一卷、《治世讜言》七卷、《諫垣奏稿》二卷、《刀筆集》三卷。《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有學行,尤長于文辭。逢亂折志不仕,以布衣終。全宋文·卷一三四
于皓,祖籍河內,后移居浦江(今浙江浦江)。生于五代,有學行,長于文辭,終生不仕。有三子:長立璧,鄉(xiāng)貢進士;次房,嘉祐四年舉進士,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次清穆,有文名,遁為沙門僧。后皓以子貴,贈大理寺丞。事詳嘉靖《浦江志略》卷七,《金華先民傳》卷七,《宋元學案補遺》卷四。
人物簡介
鮮于師中,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為原州臨涇縣令(《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七之一四)。七年,以秘書丞權通判河州,旋擢知河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二、二五四)。十年,貶監(jiān)閬州商稅(同上書卷二八○)。元豐四年(一○八一),為夔州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一三)。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泗州臨淮人?;兆诖笥^四年為江陰丞,悉心水利,于黃田、蔡涇諸處置上下閘,疏浚河道,以利灌注,節(jié)省漕運勞力過半。又西導申利二港,注之武進,利濟鄰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