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208 【介紹】: 宋江陵人,字平父。孝宗淳熙二年進士。除秘書正字,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宮,上書言之,遷校書郎。寧宗即位,應詔言應省減養(yǎng)兵及宮掖之費。慶元間,率館職上書請留朱熹,被劾,以偽黨罷。開禧間,復起知鄂州,遷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后以直龍圖閣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尋因用臺章奪職。有《易玩辭》、《項氏家說》、《平庵悔稿》。全宋詩
項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據(jù)本集卷四《內(nèi)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來”推定),字平甫,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后家江陵(今屬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調(diào)紹興府教授。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書省正字,五年,為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書卷八),移通判重慶府。入慶元黨籍,還江陵家居。開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二二),遷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三年權安撫使(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未上,用臺章奪職而罷。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辭》、《項氏家說》、《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項安世詩,以《宛委別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為底本。校以清吳長元鈔本(簡稱吳鈔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三卷。全宋文·卷六三六三
項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字平父,號平庵,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淳熙二年進士,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偽黨罷。開禧用兵,起知鄂州,除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權京西宣撫使,升太府卿,坐免。復以直龍圖閣為湖南運判,以臺章奪職。嘉定元年卒。著有《周易玩辭》十六卷(存)、《項氏家說》十卷(存)以及《平庵悔稿》(今存輯本十五卷)等。見本集卷四《內(nèi)子生日》,《宋史》卷三九七《項安世傳》、卷二○八《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54—1224 【介紹】: 宋寧國宣城人,字勝之。孝宗淳熙八年進士。差嘉興教授。為御史劾救荒擅放田租,且主朱熹之學,由是閑居十余年。寧宗嘉定初遷國子正,始以朱熹《四書》教諸生。遷太學博士、司農(nóng)寺丞。出知隨州,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救荒全活不可勝計。后以秘閣修撰奉祠。卒謚正肅。全宋詩
吳柔勝(一一五四~一二二四),字勝之,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授巴陵主簿,調(diào)秀州教授、浙西提刑司干辦。擢主管刑部、工部架閣文字,遷太學博士,出知隨州。改湖北轉(zhuǎn)運判官兼知鄂州。求歸,徙知太平州,后以秘閣修撰主管亳州明道宮。寧宗嘉定十七年卒,年七十一。事見《昌谷集》卷二○《秘閣修撰吳勝之墓志銘》,《宋史》卷四○○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六五九八
吳柔勝(一一五四——一二二四),字勝之,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登淳熙八年進士第,調(diào)都昌簿。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太學博士,又遷司農(nóng)丞。出知隨州,為京西提刑,復以湖北運判兼知鄂州,改知太平州,所至皆有政聲。后以秘閣修撰奉祠。嘉定十七年卒,年七十一,謚正肅。見曹彥約《昌谷集》卷二○《秘閣修撰吳勝之墓志銘》,《宋史》卷四○○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57—1228 【介紹】: 宋南康軍都昌人,字簡甫,號昌谷。天資穎異,曾從朱熹講學。孝宗淳熙八年進士。為京湖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攝漢陽軍事,金兵大入,以守御功就知漢陽。寧宗開禧三年,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平羅世傳等起事。嘉定八年,為利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官至禮部侍郎。平生以建立事功為務,在朝多所建明。卒謚文簡。有《輿地綱目》、《昌谷類稿》、《經(jīng)幄管見》、《昌谷集》。全宋詩
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簡甫,南康軍都昌(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歷建平尉、桂陽軍錄事參軍、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知漢陽,嘉定元年(一二○八),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權知鄂州兼湖廣總領,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五年,以事罷。八年,除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理宗紹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類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見《鶴山大全集》卷八七《寶章閣學士通議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銘》。 曹彥約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所錄。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六五○
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八),字簡甫,號昌谷,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嘗從朱熹講學。淳熙八年登進士第,歷建平尉、桂陽司錄、辰溪令,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京湖安撫司機宜文字,知漢陽。提舉湖北常平,權知鄂州兼湖廣總領,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直秘閣、知潭州、湖南安撫。為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以寶謨閣待制知成都,改知福州、潭州。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尋兼侍讀,遷禮部侍郎,知常德府。紹定元年卒,年七十二。著有《輿地綱目》十五卷、《昌谷類稿》六十卷、《經(jīng)幄管見》七卷(存)、《昌谷集》二十二卷(存)。見魏了翁《寶章閣學士通議大夫致仕贈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銘》(《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七),《宋史》卷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夼c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す?,謚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張孝忠,字正臣,歷陽(今安徽和縣)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寓鄞縣(今浙江寧波)。邵子。寧宗慶元中權知荊門軍(《周文忠集》卷六五《張邵神道碑》)。嘉泰四年(一二○四)知郴州(明萬歷《郴州志》卷二)。嘉定元年(一二○八),由京西轉(zhuǎn)運判官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三○)。八年,知金州,旋罷(同上書職官七五之七)。有《野逸堂詞》一卷,已佚。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五七二○
張孝忠,字正臣,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邵子。隆興元年進士。開禧三年為京西轉(zhuǎn)運判官,以臣僚論放罷。知金州。嘉定八年正月又以論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二五、七四之三○、七五之七,《宋史》卷三七三。
人物簡介
李大異,字伯珍,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大性弟。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歷刑工部架閣文字、太學正、將作監(jiān)主簿、司農(nóng)寺丞。寧宗即位,出為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兩朝綱目備要》卷九)。嘉泰三年(一二○三),召除秘書監(jiān),四年,為中書舍人(《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遷右諫議大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七二)。因與韓侂胄不合,罷(《宋史》卷四七四《韓侂胄傳》)。嘉定元年(一二○八)知平江府,三年,知建康府(《吳郡志》卷一一)。歸居豫章(《水心集》卷一○《風云堂記》)。事見《宋史》卷三九五《李大性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六二七一
李大異,字伯珍,其先端州四會(今廣東四會)人,徙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大性弟。登乾道八年進士,紹熙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歷國子正、太學正,遷將作監(jiān)主簿。慶元五年為廣西安撫使、知靜江府。嘉泰中為秘書監(jiān),兼權中書舍人。開禧元年,以右諫議大夫兼侍講。補外,歷知平江府、建寧府,嘉定六年罷。見《宋史》卷三九五《李大性傳》,《吳郡志》卷一一,《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七二、禮四九之八五,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元甫。孝宗淳熙間進士。歷知余杭,通判德安府。寧宗開禧時,金兵圍城甚急,允初率兵固守,相持一百零八日,遂解圍。遷京西提刑、湖北運使、知鄂州。卒謚忠敏。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65—1220 【介紹】: 金契丹人。任北邊千戶。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起兵反金,附蒙古。次年,據(jù)遼東稱王,年號元統(tǒng),國號遼,建都咸平府,號中京。以部將耶廝不等勸稱帝,離軍附蒙古。旋引蒙古軍再定遼東。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饒州馀干人,字與之。光宗紹熙元年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時禁道學,終不肯非議程頤為偽學。寧宗朝累遷知贛州。奉祠歸,講學南溪,人稱南溪先生。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有《書集傳》、《易系集傳》等。全宋詩
柴中行,字與之,學者稱南溪先生,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時禁偽學,中行拒絕考校,以母喪免。后起為江州教授,累遷太常主簿,出知光州。遷京西轉(zhuǎn)運使、知襄陽府。寧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以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十二年出知贛州。逾年請老,與弟中守、中立講學南溪。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宋史》卷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六七一○
柴中行,字與之,饒州馀干(今江西馀干)人。紹熙元年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歷江州學教授,廣西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攝昭州郡事。嘉定初,差主管尚書吏部架閣文字,遷太學正,升博士,除太常主簿,轉(zhuǎn)軍器監(jiān)丞。出知光州,遷京西轉(zhuǎn)運使兼提刑,改直秘閣、知襄陽兼京西帥、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湖南提刑。入為吏部郎官,擢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調(diào)秘書監(jiān)、崇政殿說書。進秘閣修撰、知贛州。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卒,謚獻肅。著有《易系集傳》、《書集傳》、《詩講義》、《論語童蒙說》?!?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師友雅言》等。全宋詩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姡浴端牟繀部酚坝∷伍_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jù)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zhuǎn)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時急務。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jīng)博古,學術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jīng)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81—122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可大,號可庵。方廷實孫。以父任為藤州潭津尉,歷知長樂、玉山縣,均有治績。累官至岳州通判,時民間有巨訟,州縣有難事,必曰非方通判不可。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南劍州將樂人,字德常。光宗紹熙四年進士。知上高縣,斷事精明,抑強扶弱,奸豪屏跡。累官兵部侍郎。卒謚忠簡。全宋詩
黃伯固,字子堅,一字德常(《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七),將樂(今屬福建)人。光宗紹熙間進士。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知上高縣。累官兵部侍郎。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為成都路安撫使。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移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南宋制撫年表》卷下、卷上),累遷至尚書致仕。清同治《上高縣志》卷七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六七七○
黃伯固,字德常,南劍州將樂(今福建將樂)人。紹熙四年特奏名進士。歷建昌尉,嘉定中知上高縣,有政績。紹定中累官成都路安撫使,加制置使。端平二年,任江西安撫使、知江州。終兵部侍郎。卒謚忠簡。見《八閩通志》卷六九,康熙《福建通志》卷四七,《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