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五葉(五葉)
(1).指人參。 唐 溫庭筠 《寄周繇求人參》詩:“九莖仙草真難得,五葉靈根許惠無?!?唐 陸龜蒙 《謝友人惠人參》詩:“五葉初成椵樹陰, 紫團峰 外即 雞林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
(2).五個花瓣。 宋 馬永卿 懶真子·箬下酒五酘酒:“‘桃花上面紅’,謂五羖酒取桃花五葉也?!?br />(3).五代,五世。 唐 梁肅 《述初賦》:“播五葉而逮予,垂慎身之芳烈。”舊唐書·禮儀志三:“朕接統(tǒng)千歲,承光五葉?!?/div>
《國語辭典》:玉精  拼音:yù jīng
1.玉石之最美者。
2.人參的別名。參見「人參」條?!短接[。卷九九一。藥部。人參》:「人參一名土精,……一名玉精?!?/div>
《漢語大詞典》:神草
(1).靈草,仙草。海內(nèi)十洲記·聚窟洲:“其北海外又有 鐘山 ,在北海之子地,隔 弱水 之北……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餘種。” 漢 王充 論衡·無形:“非天所欲壽長之故,變易其形也,又非得神草、珍藥食之而變化也?!?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靈木夾道,神草列生。” 宋 蘇軾 《送張?zhí)煊X得山字》:“餘光入巖石,神草出茅菅?!?br />(2).人參的別名。 唐 皮日休 《友人以人參見惠因以詩謝之》:“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誰披露記三椏?!?br />(3).天麻的別名。又名鬼督郵。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赤箭天麻:“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div>
《漢語大詞典》:地精
(1).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百穀:“百穀之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后因以“地精”指百谷。 唐 盧照鄰 《羈臥山中》詩:“紫書常日閲,丹藥幾年成?扣鐘鳴天皷,燒香厭地精?!?br />(2).大地的靈氣。云笈七籤卷二:“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br />(3).人參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
(4).何首烏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何首烏
《漢語大詞典》:人銜(人銜)
人參的別名。 宋 蘇軾 《紫團參寄王定國》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別録一名人銜。銜乃薓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仁參(仁參)
人參。仁,通“ 人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 奚王 去諸 怨叛,以別部西徙 嬀州 ,依北山射獵,常採北山麝香、仁參,賂 劉守光 以自託。”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 奚 ,常採北山麝香、仁參。仁參,即人參?!?/div>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三丫(三椏)
人參。以其三椏五葉,故稱。 宋 蘇軾 《紫團參寄王定國》:“欲持三椏根,往侑九轉鼎?!?宋 蘇軾 《次韻正輔游白水山》詩:“咨傾白蜜收五稜,細劚黃土栽三椏。”原注:“ 正輔 分人參一苗,歸種 韶陽 ?!?/div>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黃參(黃參)
人參的別名。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鬼蓋(鬼蓋)
(1).人參的別名。
(2).土菌之類。一名地蓋。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土菌﹝附錄﹞:“鬼蓋……此亦土菌之類,朝生夕死者。”
《漢語大詞典》:海腴
人參的別名。 宋 蘇軾 《人參》詩:“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眳㈤?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遼參(遼參)
指 遼東 出產(chǎn)的人參。 明 徐渭 《胡士歸》詩:“晨觴急十斟,筍脯美 遼 參?!?span id="mfr0aie" class="book">《廣群芳譜·藥譜一·人參》:“ 遼 參連皮者黃潤纖長,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兒女英雄傳第二回:“﹝禮物,﹞ 淮道海 是一串珍珠手串,八兩 遼 參?!?/div>
分類:遼東人參
《漢語大詞典》:皺面還丹(皺面還丹)
人參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
分類:人參
《漢語大詞典》:湯參(湯參)
指浸漬取汁后再曬干的人參。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近又有薄夫以人參先浸取汁自啜,乃曬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div>
《漢語大詞典》:東洋參(東洋參)
指 日本 及 朝鮮 產(chǎn)的人參。 清 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草:“東洋參出 日本 ……又一種出 高麗 新羅 一帶山島。”
《漢語大詞典》:參苓(參苓)
中藥名。人參與茯苓。有滋補健身的作用。 唐 李洞 《將之蜀別友人》詩:“ 嘉陵 雨色青,澹別酌參苓?!卑?,此指參苓所浸之酒。《醒世緣彈詞》第九回:“色癆之癥已成深,陽虧陰損終難補,只恐怕,用盡參苓也不靈。” 康有為 《〈禮運注〉敘》:“若子弟成人尚必服以襁褓,寒邪盡去尚不補以參苓……非徒不適于時用,其害且足以死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