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攝假從實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參見:出體)附錄。
攝境從識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參見:出體)附錄。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馱都Dha%tu,譯曰體、界,性等。物之一定不變而為差別支分之所依根本者,謂之體,對此而名能依之差別為相。此體相有性相二宗之別,法相宗謂能依之相外有所依之體,如草木之外尚有大地也,法性宗謂祇完能依之相為所依之體,猶如種種器具通為一全體也。例如人身,法相宗謂四支五官者相也,此外有眾同分或阿賴耶識者,是所依之體,法性宗謂該攝四支五官眾同分阿賴耶識者為體,此外無有別體。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之關系亦如此,法相宗謂依他起之萬有外,有圓成實之真如,法性宗謂該通依他起之萬有相者,即圓成實之真體。身體之體,梵語Ka%ya?!居帧矿w者通之義。謂通達于理也。常言體信,體達,體會等。述記九末曰:「體者通也?!菇鸸饷餍x曰:「體是達義?!?br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事物的本體,與界、性等同義。
體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大之一。一切眾生之心性,唯一絕待,不生不滅,真實如常為體,周遍法界而無限量為大。
【佛學常見辭匯】
起信論所說三大之一。(參見:三大)
【三藏法數(shù)】
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體性平等者,謂凡圣染凈之法,皆依真如之體,其性無有高下也。)
三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起信論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體,名之為大乘之義理,分為三種之大義與二種之乘義:一、體大,眾生心之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畢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眾生心之體性,具足一切功德,內(nèi)潛源底而薰妄心,外現(xiàn)報化二身教化眾生,依此內(nèi)外之二用,使人初修世間之善而得世間之善果,后修出世之善因而生出世之妙果也。即第一為真如之體性,第二為真如之德相,第三為真如之作用也。大者周遍法界之義。起信論曰:「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出世間世間善因果故?!姑芙桃缘氐攘鬄轶w,大等四種曼荼羅為相,身等三密為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起信論所說: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別(參見:三大)
【佛學常見辭匯】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nèi)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xiàn)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體大 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謂真如體上,具足無量恒沙勝妙功德,一一功德稱體顯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 謂真如之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故名用大。
【三藏法數(shù)】
(出起信論疏)
〔一、體大〕,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體性平等者,謂凡圣染凈之法,皆依真如之體,其性無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謂真如體上,具足無量恒沙勝妙功德,一一功德,稱體顯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謂真如之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間,人、天也。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也。)
體內(nèi)方便
【佛學大辭典】
(術語)方便有體內(nèi)體外之二種。(參見:方便)
方便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湀和Upa%ya,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于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于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論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狗ㄈA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guī)是圓。若智詣于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于規(guī),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辜蜗榉ㄈA義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云方便。此釋通于大小。二者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藉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狗ㄈA玄贊三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中略)方是方術,便謂穩(wěn)便,便之法名方便?!勾蠹?jīng)十一曰:「能調(diào)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旨歸為真實,假設暫廢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即入于真實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則云方,隨時而施曰便。依此釋,則為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三乘為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為方便真實之二也。法華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狗ㄈA義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狗ㄈA玄贊三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xiàn),故言方便,謂以三業(yè)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固炫_更有一釋,以解法華經(jīng)方便品二字,謂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謂秘密之妙義也。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為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為體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為體內(nèi)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是為秘密之妙義,爾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開說,故曰秘妙。法華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br />【佛學常見辭匯】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俗語佛源】
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shù)方便,引導眾生令離所執(zhí)。」經(jīng)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曰方,言巧稱便」;「眾生所緣之域曰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詩:「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购笠蛞苑褐笝C會,便利。如唐·韓《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天臺宗認為,《法華經(jīng)》的要義是「開權顯實」。隋·智顗師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梗ā斗ㄈA經(jīng)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說法,亦謂之「開方便門」?!?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一:「海眾云臻,請師開方便門,亦真實相?!购髞矸Q提供機會便利為「大開方便之門」。如明·馮維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梗ɡ蠲鳈啵?br />【三藏法數(shù)】
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猶善巧也。謂如來說布施得大富,說持戒得生天,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舍諸煩惱,如是種種方便,開化眾生,莫不為令超脫苦輪,得諸法樂也。
體外方便
【佛學大辭典】
(術語)方便有體內(nèi)體外之二種,圓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內(nèi)方便,馀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天臺所立也。(參見:方便)
方便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湀和Upa%ya,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于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于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論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狗ㄈA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guī)是圓。若智詣于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于規(guī),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辜蜗榉ㄈA義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云方便。此釋通于大小。二者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藉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狗ㄈA玄贊三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中略)方是方術,便謂穩(wěn)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經(jīng)十一曰:「能調(diào)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箤φ鎸嵍?,則謂究竟之旨歸為真實,假設暫廢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即入于真實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則云方,隨時而施曰便。依此釋,則為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三乘為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為方便真實之二也。法華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狗ㄈA義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狗ㄈA玄贊三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xiàn),故言方便,謂以三業(yè)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固炫_更有一釋,以解法華經(jīng)方便品二字,謂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謂秘密之妙義也。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為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為體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為體內(nèi)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是為秘密之妙義,爾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開說,故曰秘妙。法華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br />【佛學常見辭匯】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俗語佛源】
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shù)方便,引導眾生令離所執(zhí)?!菇?jīng)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曰方,言巧稱便」;「眾生所緣之域曰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詩:「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购笠蛞苑褐笝C會,便利。如唐·韓《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固炫_宗認為,《法華經(jīng)》的要義是「開權顯實」。隋·智顗師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jīng)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說法,亦謂之「開方便門」。《景德傳燈錄》卷二一:「海眾云臻,請師開方便門,亦真實相。」后來稱提供機會便利為「大開方便之門」。如明·馮維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李明權)
【三藏法數(shù)】
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猶善巧也。謂如來說布施得大富,說持戒得生天,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舍諸煩惱,如是種種方便,開化眾生,莫不為令超脫苦輪,得諸法樂也。
體用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味之實相為體,因果之諸法為用。法華文句三曰:「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芽?!?br />【佛學常見辭匯】
真如法身為體,現(xiàn)象應身為用,體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體所生起的種種應化眾生的妙用。
體用別論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參見:出體)附錄。
體如是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十如)
十如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十如是。法華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臺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別解分四類:四類者,四越(止觀謂為四途)與人天與二乘及菩薩佛也。玄義分五類:別解菩薩與佛也。文句釋佛之權實二智,故與玄義止觀聊異其義。因而文句三有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說之語。又別行玄明圓頓之三慈悲,故約于觀心而釋之,因而彼文有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種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說。故亦與玄義止觀大異其釋體。此十如以通解為根本,茍能會得通解,則通四類,自會四類之妙義。故今就通解釋之,一相如是:「相以據(jù)外覽而可別?!股茞旱蕊@于外者,謂之相,相雖顯于外,然非相見者,則不能見,故止觀引三國故事曰:「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苟匀缡牵骸感砸該?jù)內(nèi),自分不現(xiàn)?!怪^人目不見,狀若天生,長無改變也?!溉缒居谢?,遇緣即發(fā)?!怪^如木有火性,鉆即火出也。玄義與止觀釋性如是,其義各異,玄義以為薰習成性之性,如上所釋,止觀則以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體如是:「主質(zhì)名為體?!寡詾橹髦|(zhì)謂之體,人身之總體也。四力如是:「功能為力?!故瞧溆盟⒅δ芤?。故涅槃經(jīng)曰:「欲造墻壁則取泥土,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刮遄魅缡牵骸笜嬙鞛樽鳌!寡陨砜谝馊龢I(yè)之所為為作也。六因如是:「習因為因。」謂前所習者為后之種也。如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新譯家名之為等流因。七緣如是:「助因為緣?!挂蚺c緣不同,如五谷之種,因也,雨露水土緣也,五谷之種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緣故也。是為新譯家之異熟因。八果如是:「習因為果。」謂從來所習之因,得其果也。新譯家謂之等流果。此習因習果有隔過現(xiàn)之二世現(xiàn)未之二世者,又有現(xiàn)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報如是:「報果為報?!怪^酬今生之善惡業(yè)因,而受未來之苦樂果也。新譯家謂之異熟果。此依報因而成報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為本,后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怪^其本末諸相之落下處為究竟等也。論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緣,為平等之理,故謂之等。其理有三諦,以空諦之故,本末悉為真空,以假諦之故,本末皆為妙假,以中諦之故,本末總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諦即為實相。然則前之九如是為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為實相也。故釋諸法實相四字說此十如是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十如是。(參見:十如是)
體宗用
【佛學大辭典】
(術語)此乃臺宗五重玄義中之三重,是涅槃之三德,起信之三大,正為法華一部之大宗也。釋簽一之本曰:「當知體等三章祇是三德,乃至祇是一切三法。」又曰:「部內(nèi)不出體宗用?!刮木溆浺恢辉唬骸溉ㄊ寄﹣円徊??!雇唬骸竿ㄖ敢徊矿w宗用三。」又曰:「故知并是此經(jīng)體宗用也,是則序正流通無非妙法。」
體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經(jīng)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種:一者體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于極微,分拆心而至于一念,分拆之結果,始觀空,謂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體空者,無須分拆之,真押法之體而觀如幻如夢是空,存體隨顯之空理也。如金剛經(jīng),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喻,說此體空,是大乘之所明。此體空中自含中道之理,故謂之不但空亦曰含中空。不但空者謂非如拆空之但空(分拆,諸法而但使歸空,故云但空)也。含中空者謂含中道之空也。
【佛學常見辭匯】
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當體即空。
體空教
【佛學大辭典】
(術語)說體空之教門,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諸經(jīng)及涅槃經(jīng)。如金剛般若之六喻,維摩經(jīng)之十喻是也。天臺之四教,名之為通教。鈍根之菩薩,依此而證等于三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薩,依此而證如別圓二教之中道,一教通于前后故也。
【佛學常見辭匯】
闡明體空的教門,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經(jīng)等是。
體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見體空之觀法也。為大乘菩薩之觀法,有利鈍之二種。鈍根之菩薩,依之而證空寂之涅槃,故同于小乘之覺,利根之菩薩,依之而達觀中道(體空之里含中道,于體空之下辨之)。
【佛學常見辭匯】
徹見體空的觀法。
體空無生觀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一切諸法,觀其體空無性,如夢幻如露亦如電之觀法也。
體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拆色之法,直體達諸法即空無生而入于真空,謂之體法。法華文句十曰:「有體法三乘人,同學無生斷煩惱盡?!顾慕虄x集注下曰:「體法念處等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