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39,分110頁顯示  上一頁  80  81  82  83  84  86  87  88  8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入法界體性經(jīng)
體宗用三大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三輪體空
五體
五體投地
六大體大
六體
文殊五體悔過經(jīng)
中體
仁體
四十八體十二光佛
四重出體
正體
本體
入法界體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譯。佛,住于寶積三昧,說法界之義。
體宗用三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釋經(jīng)題立名體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證之大日經(jīng)心目立體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亦立體宗用之三重。此體宗用即體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羅為體,以三三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羅為體者,即六大。據(jù)三種悉地儀軌五論皆號為曼荼羅也。三三昧者為心佛生,自語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為始曼上轉(zhuǎn)本曼下轉(zhuǎn)之妙業(yè)。出于秘藏記鈔九。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實有謂時間的諸法體性實在也。法體恒有謂空間的諸法體性實有也。所見事物之生滅,惟為體上之作用,于自體非有生滅,故謂法體為恒有。(參見:三世)
三世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三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xiàn)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于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jīng)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后,其次第為過現(xiàn)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后。是為未現(xiàn)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xiàn))、后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后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jīng)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xiàn)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xiàn)在世?!?br />【佛學常見辭匯】
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xiàn)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之世,向久遠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是謂三世。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三際,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世即遷流之義,亦隔別之義也。
〔一、過去世〕,謂善惡諸行,已起、已生、已轉(zhuǎn)、已聚集、已出現(xiàn),落謝變滅,過去所攝,是名過去世。
〔二、未來世〕,謂善惡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現(xiàn),未來所攝,是名未來世。
〔三、現(xiàn)在世〕,謂善惡諸行,現(xiàn)起、現(xiàn)生、現(xiàn)聚集、現(xiàn)出現(xiàn),未轉(zhuǎn)、未謝、未滅,現(xiàn)在所攝,是名現(xiàn)在世。
三輪體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三輪相)
【佛學常見辭匯】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后,此三輪相,不存于心,名三輪體空。
【三藏法數(shù)】
(出能斷金剛經(jīng)論)
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zhí)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
五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作五輪: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頭首。資持記下三之二曰:「五處皆圓,故名五輪。四支及首,名為五體。輪則別指五處,體則通目一身。」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誠故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一、右膝〕,疏云:愿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也。
〔二、左膝〕,疏云:愿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也。
〔三、右手〕,疏云:愿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xiàn)瑞,證大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左手〕,疏云:愿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diào)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也。(四攝法者,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也。)
〔五、首頂〕,疏云:愿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也。
五體投地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又曰五輪投地。投五處于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云: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云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后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估銍澜?jīng)曰:「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菇褚嘤脼閮A倒備至之意。
【俗語佛源】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肝弩w」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肝弩w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肝弩w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jīng)》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褂秩纭墩堄^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jīng)》:「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于西方?!挂灿枚Y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于寺門外五體投地?!惯€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征友萬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褂秩玺斞浮抖鸭ば聲r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梗ɡ蠲鳈啵?/div>
六大體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大無礙之義,六大為一切法之體性之義。(參見:六大無礙)
六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身分為六分也:一臍已下,二臍已上,三心已下,四心已上,五咽已上,六頂也。見演密鈔四。
文殊五體悔過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文殊悔過經(jīng)之異名。
中體
【佛學大辭典】
(雜名)中央之尊體也。就三尊或五佛等而言。
仁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人體同。經(jīng)論中,呼同輩常曰仁或仁者。
四十八體十二光佛
【佛學大辭典】
(雜名)阿彌陀佛有十二光佛之別號,又以其誓愿有四十八愿,因是可稱為四十八體之十二光佛。十二光佛者,無量,無邊,無礙,炎王,清凈,歡喜,智慧,不斷,難思,無稱,超日月光是也。
四重出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所說。(參見:出體)
正體
【佛學大辭典】
(雜語)神佛等之本體。
本體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法之根本自體也,對于應身而謂真身為本體。大日經(jīng)七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硅缶W(wǎng)古跡上本曰:「化歸本體,言還至也。」
【佛學常見辭匯】
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為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