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一佛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一佛世界同。往生論曰:「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埂居帧客环鹜?。即彌陀之凈土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佛所化度的國土。一佛土的范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佛土
【佛學大辭典】
(雜語)猶言大千世界。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div>
十萬億佛土
【佛學大辭典】
(界名)極樂世界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br />【佛學常見辭匯】
指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div>
三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對于唯識論所說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國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與體雖無差別,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覺相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為土。二、受用土,即報身受用之國土。為與大圓鏡智相應之凈識所變現(xiàn),盡未來際而相續(xù),以無漏之色為體。此中有自受用土與他受用土二種: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對于初地已上之菩薩,變凈土者。亦以無漏之五塵為體。三、變化土,即變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應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颥F(xiàn)凈土,或現(xiàn)穢土者,見義林章七末。
【佛學常見辭匯】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凈識所變現(xiàn);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華嚴經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來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謂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現(xiàn)外諸器界,則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報身如來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應凈識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凈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等是也。
三、變化土 變化土者,即應身如來變化之土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yè),變現(xiàn)凈穢之土,方便設化是也。
此三土或將受用土開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則為四土。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來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謂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現(xiàn)外諸器界,則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報身如來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應凈識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凈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變化土〕,變化土者,即應身如來變化之土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yè),變現(xiàn)凈穢之土,方便設化是也。
文殊佛土嚴凈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之略名。
文殊師利佛土莊嚴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之別譯。
四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四土)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四土)
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臺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圣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凈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凈土。二方便有馀土,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馀。又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于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菩薩一人,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為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后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前三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為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于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fā)菩提心,涅槃經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三人,圓教一人也,別教三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回向共為三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凈,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于方便土。觀經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為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yōu)槠兴_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凈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狗ㄈA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yè)力所隔感見不同?!故侨缋碚邽槿缰侵?,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凈名經疏一等。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xiàn)身說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圣,須明凡圣染凈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臺家所立四種凈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圣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馀。
三、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yōu)槠兴_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數】
(出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凈。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安養(yǎng)世界,金寶莊嚴,無四惡趣,即同居凈土也。雖凈穢有異,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脩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疏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常,離有離無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凈名疏云:修于圓教愿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謂自受用法喜之樂,名自受用身,即自報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實報土也。謂佛以相應凈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樂者,聞法歡喜而快樂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謂因他機感扣,而現(xiàn)此身,即勝應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實報土也。謂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變化身依變化土〕,變化身者,改轉不定,名之為變;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劣應身也。變化土者,謂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是名變化身依變化土。
四種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唯識論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也。此中法性土,為無色無相之理土;自受用土,為實佛自托之報土;他受用土,為對于初地已上菩薩示現(xiàn)之凈土;變化土,為示現(xiàn)于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此中有凈土有穢土(義林章佛土章)。臺家亦建立四種之佛土。(參見:四土)
【佛學常見辭匯】
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實佛自托的報土,他受用土是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xiàn)的凈土,變化土是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xiàn)的佛土。2。指天臺宗所說的四種佛土。(參見:四土)
佛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勾蟪肆x章十九曰:「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br />【佛學常見辭匯】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凈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
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臺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圣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凈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凈土。二方便有馀土,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馀。又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于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菩薩一人,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為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后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前三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為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于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fā)菩提心,涅槃經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三人,圓教一人也,別教三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回向共為三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凈,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于方便土。觀經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為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yōu)槠兴_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凈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狗ㄈA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yè)力所隔感見不同。」是如理者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凈名經疏一等。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xiàn)身說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圣,須明凡圣染凈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臺家所立四種凈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圣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馀。
三、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yōu)槠兴_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數】
(出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凈。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安養(yǎng)世界,金寶莊嚴,無四惡趣,即同居凈土也。雖凈穢有異,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脩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疏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常,離有離無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凈名疏云:修于圓教愿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謂自受用法喜之樂,名自受用身,即自報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實報土也。謂佛以相應凈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樂者,聞法歡喜而快樂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謂因他機感扣,而現(xiàn)此身,即勝應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實報土也。謂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粒蛐』虼?,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變化身依變化土〕,變化身者,改轉不定,名之為變;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劣應身也。變化土者,謂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是名變化身依變化土。
見諸佛土愿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使諸人見凈土莊嚴之愿。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愿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div>
佛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勾蟪肆x章十九曰:「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br />【佛學常見辭匯】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凈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
二種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真土,真佛之住處也。二應土,應佛之住處也。大乘義章十九曰:「佛土或分為二,唯真與應。自所托名之為真,隨他異現(xiàn)說以為應?!埂居帧恳徽娣鹜?,同于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于上之應土。日本見真大師以此二土分別西方彌陀之凈土。見教行信證五六。
【佛學常見辭匯】
1。真土和應土。真土是真佛的住處;應土是應佛的住處。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應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種佛土者:
一、真土 真佛之住處也。
二、應土 應佛之住處也。
三種佛土
【佛學大辭典】
(名數)佛地論七,立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如其次第,以為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之住處。此中法性土為理土,而受用變化之二土為事土。又法性受用之二土唯為凈,而變化土通于凈穢。大乘義章十九曰:「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圓應土?!古c前異名同體。
佛土嚴凈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之略名。
嚴凈佛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之異名。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華嚴經壽量品中如來自說之一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