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53,分117頁顯示  上一頁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信手
信水
信不退
信外輕毛
信仰
信伏
信行
信衣
信向
信成就
信成就發(fā)心
信佛功德經(jīng)
信忍
信戒
信受難
信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入佛之寶山以信心為手而采寶,故云信手。智度論一曰:「經(jīng)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div>
信水
【佛學大辭典】
(譬喻)譬信心之澄凈似清水,故云信水。又信心之水,能洗除疑念之垢,故稱之曰信水。演密鈔三曰:「若先習垢深則不染諸法界之法,若以信水浣令潔白則堪受染。」
信不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不退之一。(參見:不退)
【佛學常見辭匯】
三不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十信位菩薩發(fā)大信心,篤信中道圓妙之理,常住平等,不遷不變,信行滿足,而無退轉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不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曰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譯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退轉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轉,言勤行修習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佛學常見辭匯】
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圣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信外輕毛
【佛學大辭典】
(譬喻)信心搖動而不決定。譬如輕毛也。本是十信位之菩薩,非信外之凡夫,而信內(nèi)之人現(xiàn)為輕毛,則信外更如輕毛,故云信外輕毛。觀經(jīng)玄義分曰:「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br />【佛學常見辭匯】
(喻)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信仰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信三寶不疑而欽仰之也。唐華嚴經(jīng)十四曰:「人天等類同信仰?!固粕畟鳎ɑ郜Q傳)曰:「親欣其信仰?!?br />【俗語佛源】
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信仰?!?a target='_blank'>法苑珠林》卷九四:「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謂對佛、法、僧三寶的崇信欽仰。佛教強調(diào)修行之初,須立堅固的信心,令不動搖。如「信、解、行、證」,「信、愿、行」等。后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或榜樣。如周恩來《抗戰(zhàn)軍隊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說服誘導的精神,爭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團結他們在革命主義與政綱的領導下而堅決奮斗?!梗ㄎ馁t)
信伏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信其法或其人而伏從之也。楞嚴經(jīng)四曰:「恐汝誠心未信伏。」梁僧傳法曰:「與安公相值,忽然信伏?!?/div>
信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法行而言,自依圣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為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為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
信衣
【佛學大辭典】
(衣服)佛家傳授之衣也。五燈會元,二十五祖曰:「師子尊者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沽鎵?jīng)曰:「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信之。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div>
信向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信三寶不疑而歸向之也。隨愿往生經(jīng)曰:「信向者少,邪習者多。」
【佛學常見辭匯】
信仰三寶和歸向三寶。
信成就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成就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六成就之一。
【三藏法數(shù)】
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諸經(jīng)之法體也。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謂如是之法,是佛所說,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信成就發(fā)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起信論所說三種發(fā)心之一。(參見:三種發(fā)心)
【三藏法數(shù)】
謂十信行滿,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發(fā)心住,故名信成就發(fā)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信佛功德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趙宋法賢譯。說信佛之功德。
信忍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忍五忍六忍之中各有信忍。(參見:忍)
【三藏法數(shù)】
信者,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歡喜地,二地即離垢地,三地即發(fā)光地。)
【三藏法數(shù)】
謂別教菩薩,于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沼^者,謂觀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Ks!a%nti,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也。瑜伽論曰:「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九曰:「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yè)處性?!勾蟪肆x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于法實相安住為忍。」三藏法數(shù)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huán)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動搖。
信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寶及戒之四證凈法總收于信戒之二種。蓋三寶凈者,以信為體,戒凈即為戒也。俱舍論二十五曰:「由所信別故名有四,應知實事唯有二。謂于佛等三種證凈以信為體,圣戒證凈以戒為體,故唯有二?!顾帋熃?jīng)曰:「壞君臣法,毀于信戒?!?/div>
信受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難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一乘圓頓之法,唯談中道實相之理,乃是果佛所證;非彼三乘所知。然如來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馀年,漸次調(diào)停。后至法華會上,佛初為上根之人作法說,唯身子得悟;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說,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故經(jīng)云: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此舉信受難也。(法說者,作三乘一乘而說。譬喻說者,作三車一車而說。故文句云:上根已悟,中下未了。故須作喻,還譬上法也。宿世因緣者,如為陳如明系珠緣而領解;阿難引空王緣而授記之類。四大弟子,即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