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隨其心凈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諸佛各隨其心凈而得凈土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div>
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無所住是不滯住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連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靈知妙明真如的心。
六十二見 其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品般若經(jīng)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為六十二。
一、于五蘊(yùn)計常無常四句成二十 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計他四蘊(yùn)之常無常,即計神之常無常也。此于過去之五蘊(yùn)之所計也。
二、于五蘊(yùn)計有邊無邊四句成二十 計色為有邊無邊,謂空間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無窮極也。其他四蘊(yùn)亦例此,此于現(xiàn)在五蘊(yùn)之所執(zhí)也。
三、于五蘊(yùn)計色如去不如去四句成二十。
一、計色為如去,謂人來而生于此間,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
二、計色為不如去,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
三、計色為如去不如去,謂身神和合而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計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見有第三句過而計此句也。計他四蘊(yùn)亦例此,此于未來五蘊(yùn)之所計也。
四、神與身一、神與身異成二句。
共合六十二見也。
一、色┐
二、受│┌常………無?!o常…………非常非無常
三、想├┤有邊……無邊………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
四、行│└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五、識┘
六十二見 其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于五蘊(yùn)各有四句成二十。
二、歷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色┐┌陰大我小我在陰中(五)┐┌過去(二十)
│受││我大陰小陰在我中(五)││
┌六十┤想├┤           ├┤現(xiàn)在(二十)
│  │行││離 陰 是 我 (五)││
六十二見┤  └識┘└即 陰 是 我?。ㄎ澹┅缉肝磥恚ǘ?br />│  ┌斷┐ ┌有
└二 ┤ ├或┤
└常┘ └無
六十二見 其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邊邪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于五蘊(yùn)各有?;蜻吇蛉缛ニ木涑啥?。
二、歷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二,成六十二。
┌一、?!瓱o常………常無?!浅7菬o常
三種四句┤二、有邊……無邊………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
└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邊或如去)(五)┐┌過去(二十)
│受││無     ?!。ㄎ澹┅Ι?br />┌六十┤想├┤           ├┤現(xiàn)在(二十)
│  │行││?! o  常?。ㄎ澹┅Ι?br />六十二見┤  └識┘└非?!》恰o?!。ㄎ澹┅缉肝磥恚ǘ?br />│        ┌邊
│  ┌斷┐ ┌有┤
└二 ┤ ├或┤ └如去
└常┘ └無
六十二見 其四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六十二見者,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shù),盡入六十二見中。
一、本劫本見, 種種無數(shù),盡入十八見中。
二、末劫末見,種種無數(shù),盡入四十四見中。
本劫者,過去之時也。本見者,于彼之過去起常見也。末劫者,未來之時也。末見者,于未來世起斷見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為六十二。
一、常論…………………………四┐
二、亦常亦無常論………………四│
三、邊無邊論……………………四├十八見
四、種種論………………………四│
五、無因而有論…………………二┘
一、有想論……………………十六┐
二、無想論………………………八│
三、非有想非無想論……………八├四十四見
四、斷滅論………………………七│
五、現(xiàn)在泥洹論…………………五┘
六十二見 其五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瑜珈論言:「薩迦耶見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
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者也。
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后際而說我之論者也。
此四十四,合前十八,為六十二。
一、四遍常見論…………………(即常論四)┐
二、四一分常見論……………(即常無論四)│
三、二無因論……………(即無因而有論二)├十八
四、四有邊無邊想論………(即邊無邊論四)│
五、四不死矯亂論……………(即種種論四)┘
一、十六有想論…………………┐
二、八無想論……………………│
三、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四十四
四、七斷見論……………………│
五、五現(xiàn)法涅槃?wù)摗?/div>
六十二見 其六 釋六十二見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六十二見所立之六十二論,下分釋之。
一、常論四:
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
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xiàn)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
二、亦常亦無常四:
一、自梵天沒而來生于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為彼所化,故為無常。
二、彼天眾為戲笑放逸,失定而沒,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眾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為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
三、彼天眾生欲染之心者,為之失定而沒,在于無間,后得宿住智。計言彼天眾之無相無染者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為常無常也。
三、邊無邊四:
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
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
三、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
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
四、種種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qiáng)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為妄語。反問于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種之人,于他問而住于如此見解,是為種種論之四見,瑜伽論名為不死矯亂論,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諂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為種種矯亂之答也。
五、無因見論二:
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于人間,后修禪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zhí)為有也。
六、有想論十六。
一、計我終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
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
三、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
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
是為以想對色之四句:
五、計我死于此,而后有邊際,有想念。
六、計無邊際,有想念。
七、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
八、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
是為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
九、計我終于此,而后有苦有想。
十、計有樂有想。
十一、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
十二、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
是為以想對苦樂之四句:
十三、計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
十四、計有若干想。
十五、計有小想。
十六、計有無量想。
是為以想對多少之四句。
七、無想論八。
無想對于色身四句:
一、我終于此后,有色而無想。
二、亦無色亦無想。
三、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
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
無想對于邊無邊四句:
五、我終于此后,有邊際而無想。
六、無邊無想。
七、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
八、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
彼既為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為有想上之見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無想八。
對于色四句,對于邊四句,皆同無想論,亦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
九、斷滅七:
一、我今此身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yǎng),是為無常,終歸于斷滅。
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于欲界天,乃終斷滅。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于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于斷滅。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于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
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在生于識無邊處,而可斷滅。
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于無所有處,而后可滅盡。
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馀。
十、現(xiàn)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于現(xiàn)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禪天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禪天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禪天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禪天為泥洹。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俗語佛源】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xiàn)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于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后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谷纭?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九四回:「賈政道:『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挂嗍椤敢姽植还帧浮H缧炫d業(yè)《金甌缺》第八章:「兄弟在東京住上三年,把棱角都磨平了,那時是見怪不怪,自然心平氣和了?!梗ɡ蠲鳈?quán))
其心諂曲
【三藏法數(shù)】
其心諂曲者,謂因前世邪見,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諂曲也。
常為他人求其長短
【三藏法數(shù)】
常為他人求其長短者,謂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興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動輒得咎也。
佛出其土
【三藏法數(shù)】
謂南洲乃是中華文物之國,一切圣賢,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馀三洲,則不示現(xiàn),所以勝之也。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
【三藏法數(shù)】
執(zhí)有法者,謂外道于五陰等法,執(zhí)為實(shí)有也。有等性者,謂執(zhí)五陰等法,皆有自性也。其體定一者,謂法之與性其體各無差別,故云定一。(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執(zhí)法與性其體各自不同,故云定異。
為制其學(xué)處
【三藏法數(shù)】
制謂制立,學(xué)處即當(dāng)學(xué)戒也。以比丘不應(yīng)制新臥具,棄擲舊者;佛欲制其學(xué)戒,故不赴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