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外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外四供,或單曰外供。(參見:外四供)
外四供
【佛學大辭典】
(術語)為金剛界三十七尊中,香,華,燈,涂之四菩薩,是由中央之大日如來供養(yǎng)阿閦等之四佛者。
安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界名)西方極樂國之異名,無量壽經下曰:「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yǎng)佛?!沽x寂疏曰:「安心養(yǎng)身,故曰安養(yǎng)?!?/div>
安養(yǎng)凈土
【佛學大辭典】
(界名)對于裟婆之穢土,而謂極樂為凈土。凈土者,清凈之國土也。
安養(yǎng)教主
【佛學大辭典】
(雜名)安養(yǎng)國之教主,彌陀如來也。
九品安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界名)往生極樂者,有九品之差別,故言九品之凈土,九品之安養(yǎng)等。(參見:九品)
九品
【佛學大辭典】
(名數)九種品類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機,行等,皆分此等九種之品類,謂為九品惑等。而于凈土教亦然。觀無量壽經所說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輩。其往生稱為九品之往生,其來迎稱為九品之來迎,其佛稱為九品之彌陀,其往生之土稱為九品之凈土等。凈影謂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薩,為上品中生之人。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為中品上生。見道已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已前之世俗凡夫,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為大乘始學之人。未可辨其階降。故唯隨于過之輕重,以分三品。天臺以習種至解行之菩薩,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為中品之人,今時悠悠之凡夫,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凈影,謂上上品之無生,為七地,上六品之機,為大小乘之圣人。善導則反之。謂九品悉為凡夫。上品三人,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為遇惡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據觀經言之,則上品上生者,發(fā)三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誦讀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時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者,雖不必受持誦讀方等經典,而必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往生已后,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經一小劫,住于歡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眾惡,即時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往生即得須陀洹,經半劫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孝養(yǎng)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本愿及國土之樂事,經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而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之首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佛,除多劫之罪,經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而華開,發(fā)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十二大劫而華開,發(fā)菩提心。是也。蓋此等九品之行法,與觀經所說之三福,為開合之異,雖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實則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無量無數品也。又此九品與無量壽經所說之三輩,有開合之異說。曇鸞,凈影等,謂三輩九品,全為開合之不同,彼之上輩,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輩即中品,下輩即下品云。諸經說九品者甚多。
【佛學常見辭匯】
九種的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安養(yǎng)凈剎
【佛學大辭典】
(界名)同安養(yǎng)凈土。
安養(yǎng)即寂光
【佛學大辭典】
(術語)西方之極樂,于四種之國土中,位雖最下,然以圓融無礙之道理言之,則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與所謂娑婆即寂光同。蓋天臺宗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謂娑婆及安養(yǎng)。二方便土。三實報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圓融之理言之,則四土總為不二。法華文句記九下曰:「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怪褂^義例上曰:「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雇S釋三曰:「體即用故,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體故,一一無非常寂光土?!?/div>
行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行善法而供養(yǎng)佛也。般若經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羅蜜多,于諸如來,廣設供養(yǎng)。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諸如來,廣設供養(yǎng)?!?br />【佛學常見辭匯】
修行善法以供養(yǎng)諸佛。
孝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雜語)盡孝道供養(yǎng)父母也。又,死后追薦供養(yǎng)謂之孝養(yǎng)。以此亦為子之道也。
身業(yè)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業(yè)供養(yǎng)之一。(參見:供養(yǎng))
【三藏法數】
謂身至誠敬禮諸佛菩薩,是名身業(yè)供養(yǎng)。
利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利養(yǎng)身也。法華經序品曰:「貪著利養(yǎng)?!蛊兴_戒經曰:「為利養(yǎng)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怪嵌日撐逶唬骸甘抢B(yǎng)法如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谷,利養(yǎng)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令不增長,如佛說譬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yǎng)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br />【佛學常見辭匯】
以利益保養(yǎng)身體。
利養(yǎng)縛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二種縛之一。利養(yǎng)縛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大寶積經云:出家有二種縛:一見縛,二利養(yǎng)縛。」
長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功德善根,生長養(yǎng)育也。唐華嚴經十四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剐伦g仁王經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yǎng)心,為圣胎故。」
【佛學常見辭匯】
生長養(yǎng)育功德善根。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yǎng)法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文殊菩薩之法。
供養(yǎ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毛詩蓼莪箋曰:「供養(yǎng)日寡矣,而我不得終養(yǎng)。」儀禮既夕注曰:「燕養(yǎng)平常,所用供養(yǎng)也?!苟Y記曾子問注曰:「婦有供養(yǎng)之禮,故必祭而成婦義?!箲?zhàn)國策曰:「得甘脆以養(yǎng)親,親供養(yǎng)備。」白虎通曰:「王者有六樂,所以作供養(yǎng)。」今為資養(yǎng)三寶奉香華燈明飲食資財等物,謂之供養(yǎng),義本于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報名供養(yǎng)。」玄贊二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yǎng)?!?br />【佛學常見辭匯】
奉養(yǎng)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俗語佛源】
敬獻奉養(yǎng)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yǎng)」。如晉《法顯傳》:「諸國王競興供養(yǎng),今故現(xiàn)在?!褂秩缢巍ぬK軾《答寶月禪師書》:「軾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跡如生,欲送院中供養(yǎng)。」修行供養(yǎng)是為了成就「布施」。如《莊嚴經》卷十二指出:「一者必應供養(yǎng),此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為兩種供養(yǎng),一是供財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養(yǎng),即修行弘法等。供養(yǎng)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yǎng)「三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xiàn)身,持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yǎng)具?!构┚咧饕邢?、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后亦用供養(yǎng)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水滸傳》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yǎng)著。」又如《水滸傳》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養(yǎng)在靈前?!褂种腹┙o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先前他許供養(yǎng)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李明權)
【三藏法數】
供養(yǎng)者,謂因成就檀度,故興供養(yǎng)。若不長時供養(yǎng)三寶,則檀度不得圓滿也。(梵語檀,華言施。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三藏法數】
謂于佛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恭敬尊重供養(yǎng)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