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別理隨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但理隨緣。理者真如也。謂別教之真如隨緣而為一切萬法,曰別理隨緣。與圓教之真如,性具諸法,而為一切諸法異,純一之真如,依無明之和合而取隨緣之義,謂為但理隨緣。此別教隨緣之義,四明尊者對于嚴家盛所唱導。抑真如隨緣之義,原為起信論所詳說,嚴家之賢首作起信論之疏,以此真如隨緣為自家所判五教中漸頓圓三教之分際,以真如不隨緣為始教,即唯識論等之所明。因而以真如之隨緣與不隨緣,判大乘之權實,自家所立圓教之極致,亦不過為此真如隨緣之義。然四明之意謂真如隨緣之義,豈為大乘之極致,凡隨緣有二種,但理隨緣與理具隨緣是也。依自家所判,則但理隨緣為別教之分,而理具隨緣為圓教之分。不察起信論之所明含此二種,賢首單以但理隨緣釋之,且以唯識論等為無明隨緣之義者,是大謬也。唯識論之所明,豈無真如隨緣之義,彼亦有真如隨緣之義(但法相宗不許之。還與賢首同),但彼以別教,止于但理隨緣而不及于理具隨緣,且以不知性具之深義而釋本論,不能開闡理具隨緣,以但理隨緣為至極,故只是為別教之隨緣,而非圓教之隨緣,誠可惜也。見指要鈔下,教行錄二,起信論融會章,同三別理隨緣章。
別眾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比丘與眾比丘在同一界而自乖離,不同法事,曰別眾。別眾者,突吉羅罪也。行事鈔上一曰:「別眾,謂同一界住相中,有乖不同僧法,故云別眾也?!?/div>
別報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別業(yè)所感各人殊別之果報也。同在人間而貧富壽夭等之差別是也。往生論注下曰:「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
【佛學常見辭匯】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惑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別見。性為分隔之妄見也。別教之菩薩入地以后漸斷之。
別尊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別請一尊而修法也。(參見:別壇曼陀羅)
別解別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我別見解,與我異行法也。如圣道凈土二門相對。觀經(jīng)散善義曰:「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div>
別解脫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別解脫律儀。三種戒之一。依受戒之作法,受五戒乃至具足戒,身口惡業(yè)別別解脫之戒法也。義林章三末曰:「別別防非名之為別,(中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中略)別解脫者是戒別名?!?br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yè),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于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術語)戒本也。以戒本中說別解脫律儀故也。
別解律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別解脫律儀之略。
別解脫律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別解脫戒同。俱舍論十四曰:「別解脫律儀,由他教等得。」
【佛學常見辭匯】
與別解脫戒同。
別傳
【佛學大辭典】
(雜語)禪宗之極意,于教外別對其機,以心傳心,謂之別傳,亦曰單傳。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等。梁僧傳(慧遠)曰:「禪宗別傳之旨?!?/div>
別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臺四教中之別教圓教也。共以中道為極理。(參見:四教)
【佛學常見辭匯】
指天臺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四教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四教種種不同。
【佛學常見辭匯】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為化法。(參見:化法四教)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為化儀。(參見:化儀四教)
別業(yè)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總業(yè)之語。眾生殊別之業(yè)因也,隨而眾生感各異之果。
【佛學常見辭匯】
各別不同的業(yè)因。
別義意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四意趣)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無有自性,不可執(zhí)文取義,當離文字相,別求義趣,是名別義意趣。
四意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說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決一切之所說。說別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決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譯攝論釋五謂復有四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說我昔曾于彼時名毗婆尸佛,非昔時毗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名為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Pudgala意樂意趣,補特伽羅,譯言眾生或有情。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先對一眾生贊嘆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更毀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毀贊相違者,初為除其人慳吝之心,故贊布施,后為更勸無漏之勝法,故毀之也。是皆隨眾生之意樂而說,故名眾生意樂意趣。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上曰:「四種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時節(jié)意趣,三者義中間意趣,四者順眾生心意趣?!拐嬷B譯攝大乘論釋六曰:「復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別時意,三別義意,四眾生樂欲意?!?/div>
別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各各別別之境界也。亦別境心所也。
【佛學常見辭匯】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么地、五慧。所緣境事多分不同,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名為別境。
一、欲 欲者,于所樂境希求冀望,以為體性,精勤依此而生,以為業(yè)用。
二、勝解 勝解者,于決定非猶預境,印可任持,而為體性,不可以他緣引誘改轉而為業(yè)用。
三、念 念者,于過去曾習之性,令心明審,記憶不忘,而為體性,定之所依,而為業(yè)用。
四、三么地 三么地者,此翻為定。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而為體性,智依此生,而為業(yè)用。
五、慧 慧者,于所觀境,簡別決擇,而為體性,斷疑而為業(y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