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25,分62頁顯示  上一頁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55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別申論
別行玄
別行疏
別向圓修
別見
別依
別受
別念佛
別相
別相三觀
別相念處
別時意
別時意趣
別時念佛
別教
別申論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論宗之判。對于通申論之稱。如中,百,十二之三論,汎申一代諸經(jīng)之佛意,故謂為通申論。如智度論別申一經(jīng)之意,故謂為別申論。見三論玄義。
別行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觀音玄義之異名。對于法華玄義而曰別行。于法華本經(jīng)中特取觀世音普門品,于法華玄義之外,別作玄義。使之流行也。
別行疏
【佛學大辭典】
(書名)觀音義疏之異名。本經(jīng)文句之外,于觀世音普門品別造義疏者。
別向圓修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依天臺四教之判,別教菩薩,至十回向之位,則所修之行德。事理和融,漸稱于圓教之性德,是曰別向圓修,亦曰十向圓修。四念處三曰:「別向圓修?!闺s編五曰:「十向圓修?!?/div>
別見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無明違一法界之理而隔能所曰別見。真言宗所言無始之間隔是也。別教之菩薩入初地始斷其一分。四教儀集注下曰:「初地斷無明別見,發(fā)真中道,故云見道。(中略)兩教三乘,別教地前,未見中道,未斷別見,皆名邪見人也。」
別依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于總依之語。凡宗義總以諸經(jīng)為所依,故曰總依,別以一經(jīng)為所依,故曰別依。如凈土真宗所言,總依三經(jīng)。別依大經(jīng)。
別受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受戒之法,有通受別受之二規(guī)。(參見:通受)
通受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三聚凈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謂之別受。別解脫戒者,三聚凈戒第一攝律儀戒之一分也。通受者不必要限于現(xiàn)前之師,于佛前自誓,感好相隨而得戒。別受之法,必具三師七證,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謂之通受自誓,別受相承。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的受戒有二種方法,通受三聚凈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為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三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
別念佛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但稱一佛之名號也。通念佛之對。
別相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六相之一。事事物物各別之相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相之一。(參見:六相)
【三藏法數(shù)】
謂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火有熱相,風有動相,各各不同,故名別相。
【三藏法數(shù)】
多即非一為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之義也。如身體雖一,而眼耳鼻舌諸根各各不同,故云別相。
六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也。就凡夫所見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礙,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見之諸法體性言之,則于一一事相中,見此六相圓融,以六相圓融之故,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所謂法華之一真法界無盡者,依此六相之圓融而證之。是出于華嚴經(jīng)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華嚴宗第二祖至相大師所發(fā)明,一家之大法門也。晉經(jīng)二十三曰:「諸地所凈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唐經(jīng)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攝諸波羅蜜,凈治諸地??傁鄤e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故卣撘辉唬骸敢磺兄T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yīng)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法相?!固叫浘旁唬骸赋抡咧^陰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道理說融通,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勾蟪肆x章三曰:「陰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別隔礙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攝事相以從體義陰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無量六相門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淵綱,圓通之妙門?!谷A嚴傳三(至相傳)曰:「后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之義,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而勿輕,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耳。言訖忽然不現(xiàn),儼驚惕良久。因則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啟?!挂豢傁嗾撸缓嗟?,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諸根而成一體。二別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為一,而眼耳等之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為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四異相者,多義相望,各異形類也。如眼等之相貌各異。此二相,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五成相者,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六壞相者,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住自位而各自為用,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而辨總別二相之果,平等差別二門也。大乘義章三曰:「考實論之,說前四門,辨義應(yīng)足,為約同異,成前二門,故有六也?!褂执肆?,依體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別之二門也。頌曰:「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別相。多同成于總,各體別異顯于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方便?!?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經(jīng)十地品所說,依此而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義。華嚴宗之至相,大發(fā)揮之。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一切緣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則不能為緣起。此六相為就體相用論平等差別之二義者。前二相為體上之平等差別,總相者示平等之體,別相者示差別之體。平等之體,謂一體具多體也,差別之體謂多體各別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許多之磚瓦等以磚瓦等多體總造一舍,是為平等之體即總相也,而一舍中,磚瓦等之多體各別,即為差別之體,是別相也。又同異之二相者,為相上之平等差別,如磚瓦等形相雖各別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諸相各別,故云異相。又成壞之二相者,為用上之平等差別如磚瓦等以各異之作用合成一舍,謂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謂之壞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離一味,謂之六相圓融。是一切緣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三、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為一屋。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為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zhì),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為體。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為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xiàn)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以上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圣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六相者: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也。就凡夫所見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礙,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見之諸法體性言之,則于一一事相中,見此六相圓融。以六相圓融之故,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
一、總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諸根而成一體。
二、別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為一,而眼耳等之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為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
四、異相者 多義相望,各異形類也,如眼等之相貌各異。
此二相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
五、成相者 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
六、壞相者 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住自位而各自為用。
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而辨總別二相之果,平等差別二門也。
又此六相,依體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別之二門也。
┌總相──────┐
┌體┤        │
│ └別相──┐   ├─平等門
│ ┌同相─→↓→──┤
一切諸法┤相┤    │   │
│ └異相──┤   │
│ ┌成相─→↓→──┘
└用┤    └───┬─差別門
└壞相──────┘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六相者,謂一真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也。然法界體同,本無異相,由法入于義,遂有六名;名雖有六,不離一體,交徹融通,一多無礙故也。
〔一、總相〕,一即具多為總。謂一法界之體,能具多種之義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諸根,而為一體,故云總相。
〔二、別相〕,多即非一為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之義也。如身體雖一,而眼耳鼻舌諸根各各不同,故云別相。
〔三、同相〕,義不相違名同,謂義雖有種種差別,而同一法界緣起故也。如眼耳等諸根,雖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違背,故曰同相。
〔四、異相〕,多異相望為異,謂種種差別之義。雖同一體而各適其宜,不相混濫也。如眼耳等諸根,各得其用,而不雜亂,故云異相。
〔五、成相〕,一多緣起和合為成,謂種種緣起之義,共成法界總相之體也。如眼耳等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壞相〕,諸法各住本位為壞。謂諸法之義,各各自住本位,則總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諸根,各住自位,一體不成,故云壞相。
別相三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別教所明之三觀。以空假中隔歷而不融合故也。
【佛學常見辭匯】
別教所說的三觀,即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三藏法數(shù)】
別相三觀者,即歷別觀于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二諦,是名別相三觀。(從假入空者,謂觀生死之假,入涅槃?wù)婵找病S^真、觀俗、觀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諦也;俗即諸法宛然,俗諦也;中道,即中諦也。)
別相念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七方便之第二。身為不凈,受為苦。心為無常,法為無我,各別觀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凈樂我常之四顛倒(參見:也。見四念處觀)
【佛學常見辭匯】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別時意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別時意趣之略。
別時意趣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四意趣)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現(xiàn)世修習凈業(yè),求生極樂世界者,命終皆即往生,得不退轉(zhuǎn),蓋現(xiàn)種是因,則在他時成熟,是名別時意趣。
四意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之說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決一切之所說。說別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決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譯攝論釋五謂復(fù)有四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yīng)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說我昔曾于彼時名毗婆尸佛,非昔時毗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名為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Pudgala意樂意趣,補特伽羅,譯言眾生或有情。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先對一眾生贊嘆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更毀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毀贊相違者,初為除其人慳吝之心,故贊布施,后為更勸無漏之勝法,故毀之也。是皆隨眾生之意樂而說,故名眾生意樂意趣。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上曰:「四種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時節(jié)意趣,三者義中間意趣,四者順眾生心意趣?!拐嬷B譯攝大乘論釋六曰:「復(fù)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別時意,三別義意,四眾生樂欲意。」
別時念佛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如法念佛。以凈土行者于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進,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別時念佛。見觀念法門,往生要集中末。
【佛學常見辭匯】
特別規(guī)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別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宗之判,開一乘為別教同教之二門。與三乘之機共同之一乘法為同教。法華等是也。永與三乘之機別異,而獨被于圓頓大機之一乘法,為別教。華嚴經(jīng)之所說是也。其別異有十門。(參見:同別二教)
【佛學常見辭匯】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三藏法數(shù)】
別即隔別不同之義。謂別前藏、通,別后圓教,故名別教。(別前藏、通者,謂此教獨被菩薩,不涉二乘所修也。別后圓教者,謂此教所談法門,行相隔歷次第,而不圓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