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4詞典 10分類詞匯 34
《國語辭典》:刻石  拼音:kè shí
1.將文字或圖案刻在碑碣、崖壁上?!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jì)》:「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埂逗鬂h書。卷八。孝靈帝紀(jì)》:「詔諸儒正五經(jīng)文字,刻石立于太學(xué)門外?!?br />2.刻有文字、圖象的碑碣?!赌鲜?。卷五七。范云傳》:「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并不得韻?!?/div>
《國語辭典》:秦刻石  拼音:qín kè shí
秦國的刻石文字,字體近于籀篆。如〈嶧山碑〉、〈瑯邪臺刻石〉、〈石鼓文〉等。參見「石鼓文」條。
《漢語大詞典》:壇山刻石(壇山刻石)
壇山 在 河北省 贊皇縣 ,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個篆字,相傳為 周穆王 書。原刻石在 宋 皇祐 年間被州將 劉莊 鑿取帶走,久佚。 宋 皇祐 五年 李中祐 摹刻本也已散失,現(xiàn)存有 南宋 重刻本。參閱 清 王昶 金石萃編卷三。
《國語辭典》:泰山刻石  拼音:tài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行幸天下,登泰山,丞相李斯為歌頌秦德而刻的石碑。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時又刻詔書于背面,相傳為李斯所書。
《國語辭典》:魯孝王刻石(魯孝王刻石)  拼音:lǔ xiào wáng kē shí
金代詔修孔子廟時于魯靈光殿發(fā)現(xiàn)的刻石。刻于西漢宣帝五鳳二年(西元前56)時,文僅三行十三字,以古隸刻成,結(jié)體自然而富變化,多用圓筆,橫畫收尾波磔不甚明顯。碑文「年」字末筆豎畫特長,在嚴(yán)整中含有奔放的意味。
《國語辭典》:萊子侯刻石(萊子侯刻石)  拼音:lái zǐ hóu kè shí
一種古隸的石刻。王莽天鳳三年(西元16)刻,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在山東鄒縣出土,今存鄒縣孟子廟。文分七行,每行五字,全文三十五字。書法蒼勁質(zhì)樸,極具風(fēng)骨。用筆直線多,曲線少,轉(zhuǎn)折處都露方角,字體呈橫勢,雖為古隸,而八分書之波勢,已略見端倪。
《國語辭典》:瑯邪臺刻石(瑯邪臺刻石)  拼音:láng yé tái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登瑯邪山,筑瑯邪臺,立石刻于其上,目的在頌秦德,明得意。此刻石文字傳為李斯所書小篆。后胡亥繼立,二世元年東行郡縣,于原石之旁加刻詔書,世稱二世詔文。今原石已毀,惟二世詔文,殘存十三行八十七字,字跡多剝蝕難辨。
《國語辭典》:嶧山刻石(嶧山刻石)  拼音:yì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登嶧山時,為頌揚(yáng)秦功德而立的碑石。為李斯所書。原石唐時已遇火毀壞,宋淳化四年(西元993),鄭文寶得徐鉉臨本,摹刻于長安,現(xiàn)存于陜西省舊西安府學(xué)。
《漢語大詞典》:刻石文
刻于石壁、碑碣上面的文字。南史·范云傳:“下官嘗讀史記,見此刻石文?!眳⒁姟?刻石 ”。
《國語辭典》:刻石  拼音:kè shí
1.將文字或圖案刻在碑碣、崖壁上?!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jì)》:「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埂逗鬂h書。卷八。孝靈帝紀(jì)》:「詔諸儒正五經(jīng)文字,刻石立于太學(xué)門外?!?br />2.刻有文字、圖象的碑碣?!赌鲜?。卷五七。范云傳》:「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并不得韻?!?/div>
《分類字錦》:刻石著紀(jì)(刻石著紀(jì))
后漢書·祭祀志》:河圖會昌符曰: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紀(jì),禪于梁父。退省考五。
分類: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