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匍匐  拼音:pú fú
1.手足伏地爬行?!肚f子。秋水》:「不聞夫壽陵馀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姑?。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伏質就地,匍匐北進。」也作「匍伏」、「蒲伏」、「蒲服」。
2.比喻急遽、盡力。《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埂段倪x。劉琨。答盧諶詩》:「裹糧攜弱,匍匐星奔。」
《國語辭典》:匍匐奔喪(匍匐奔喪)  拼音:pú fú bēn sāng
急急忙忙從遠方奔赴親喪。
《國語辭典》:壽陵匍匐(壽陵匍匐)  拼音:shòu líng pú fú
戰(zhàn)國時,有一燕國人到趙國都城邯鄲,見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非但沒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遂爬著回去。典出《莊子。秋水》。后比喻仿效他人不成,反失去原有的技藝。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挂沧鳌笁哿晔Р健?。
《漢語大詞典》:邯鄲匍匐(邯鄲匍匐)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yè)。”后因以“邯鄲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來的長處。 金 元好問 《劉君用可庵》詩之二:“著腳繩橋已足憂, 邯鄲 匍匐更堪羞?!眳⒁姟?邯鄲學步 ”。
《國語辭典》:邯鄲學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傳戰(zhàn)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莊子。秋水》。后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镀缏窡簟返谝弧鹨换兀骸负悓W步,失其故步?!挂沧鳌笇W步邯鄲」。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匍匐而行
躡手躡腳地走動或慢慢地走動。例如:朝東走,沿著陰暗的一邊頑固地匍匐而行下去。
《國語辭典》:匍匐莖(匍匐莖)  拼音:pú fú jīng
植物的莖,不直立在空中,只伏臥于地上水平生長,且會在節(jié)上產生不定根者。
《國語辭典》:匍匐前進(匍匐前進)  拼音:pú fú qián jìn
以手、足著地向前爬行。多用于軍事訓練、演習或戰(zhàn)斗中。如:「作戰(zhàn)時,軍人常以匍匐前進的方式通過障礙?!?/div>
《國語辭典》:匍匐之救  拼音:pú fú zhī jiù
本指鄰里有兇禍發(fā)生,盡力照料。語本《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购蠖嘤靡孕稳莶活櫼磺薪吡戎?。《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蓋君人者,視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憂,有忠和之教,匍匐之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