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5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掖縣人。明天啟五年進士。在明自知縣累擢至刑部尚書。崇禎末降李自成。清順治二年,以薦起用,授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天津。四年,以病致仕。維基
張忻(1590年—1658年),字靜之,號北海,山東省萊州府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人,明朝官員,末任刑部尚書。后仕清。天啟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進士,授河南夏邑知縣,崇禎元年(1628年)調(diào)任滑縣。后授吏部主事、太常寺卿,以忤中貴,貶歸故里。后以守萊有功,遷刑部尚書。崇祀鄉(xiāng)賢。明亡,被俘于李自成軍隊,后授張忻為大同防御使,張忻借口有病不受,父子隨即離京,歸里。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二年,以天津總督駱養(yǎng)勝舉薦授兵部左侍郎,隨后擔(dān)任右副都御史、天津巡撫。
人物簡介
【生卒】:1592—167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益都人,先世于明永樂中遷京師。字耳伯,號北海、退谷。明崇禎四年進士。在明官至刑科都給事中。明亡,李自成授為防御使。入清,任吏科都給事中,歷官兵、吏兩部侍郎。年六十,引疾歸,家居二十余年而卒。有《經(jīng)翼》、《春明夢馀錄》、《庚子銷夏記》等。維基
孫承澤(1592年—1676年),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谷,上林苑監(jiān)籍山東益都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孫承澤于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戶部觀政,授陳留縣知縣,六年調(diào)祥符縣,十年行取,十一年欽授刑科給事中。在大順政權(quán)中任四川防禦使。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極受多爾袞的寵信,孫承澤批評說用滿洲禮儀祭天不當(dāng),多爾袞仍聽得下去。順治十年(1653年),因題奏保舉大學(xué)士陳名夏擔(dān)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不滿,認(rèn)為孫另有所圖,于是承澤“引疾乞休,(上)允之”,隱居西山櫻桃溝,順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閑者軒、硯山齋(今孫公園處)。晚號退谷。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賜祭葬如例。安徽會館原為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員吳廷棟等75人倡議興修安徽會館,同治七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湖廣總督李瀚章及淮軍諸將集資,購得“孫公園”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會館。
人物簡介
王應(yīng)斗(1594年—1673年),字天喉,號北垣,別號萬松居士,湖廣武昌府崇陽縣軍籍。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令鄱陽,舉卓異,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考選云南道御史,疏劾廣西提學(xué)副使徐儀世苛殘如虎,貪昧如狼,以病廢乞休之官,欲借摧折以然灰,安得藉中貴之參疏,以掩其生平之穢跡。屢抗疏直言,柄臣驅(qū)逐異己者,崇禎三年被逮入獄百日,獲釋后歸里。著有《湛輝閣草》十卷。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秀水人,字北若,又字公滌。喜交友。崇禎間大會復(fù)社同人于秦淮河上,幾二千人,聚其文為《國門廣業(yè)》,風(fēng)行一時。三試不第,遂隱居著述,積書甚豐。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北若,秀水人。官生。
人物簡介
張懋爵(?年—1650年),號修北,山西汾州府汾陽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大理寺觀政,五年授邢臺縣知縣,十年行取入京,十一年欽選陜西道御史,十一年淮陽巡按。十七年崇禎皇帝殉國,張懋爵設(shè)立靈位哭祭,后投降順朝,被任命為直指使(御史)。順治五年(1649年),姜鑲在大同反正,重立明朝旗號,并派兵進入汾州,張懋爵積極響應(yīng),以原官兼監(jiān)軍。六年清軍攻克晉祠,死于兵亂。
人物簡介
余鹍翔(1603年—1654年1月15日),字昌若,號誕北,湖廣辰州府辰溪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余鹍翔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進士,授金溪知縣,懲治侵吞官府金錢的縣吏朋黨,又突擊許灣盜賊巢穴擒拿寇匪,讓居民為他的智慧震驚。之后調(diào)任遂安,升為戶部主事、員外郎,外任徽寧參議,再改官浙江、山東副使以及蘇松道參政。隆武帝繼位,余鹍翔獲任命為南京戶部右侍郎。永歷年間改任戶部,晉官兵部尚書,監(jiān)督七省糧餉,和張嵋在云南、貴州奔走。永歷六年(1652年),南寧伯楊昆奉永歷帝詔令連絡(luò)浙江和南直隸義師,在安慶和尚書楊卓然、總督汪碩德、僉都御史葉士彥、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于在镕、副使萬日吉等人被清朝政府抓獲擒,送往南京,次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他和與汪碩德等七十二人一同遇害。
人物簡介
【生卒】:1606—1665 【介紹】: 明末清初河南鄧州人,字子篯,號禹峰。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陽曲知縣。參熊文燦軍,勸文燦乘張獻(xiàn)忠求降時,襲其無備,文燦不能用。入清,歷官為貴州巡撫,以失永州罷官。久之,被召赴洪承疇軍前,陳戰(zhàn)守方略,劃策擒僮族首領(lǐng)莫扶豹,擢貴州按察使。又為吳三桂劃策攻水西土司安坤,三桂薦為云南布政使,乞歸。出昆明數(shù)十里而卒。詩文雄奇,且以久歷邊陲,目擊戰(zhàn)爭,可稱詩史。有《讀史亭集》。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二
彭而述,字子篯,號禹峰,鄧州人。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歷官廣西布政使。有《滇黔》、《燕楚》諸集。清詩別裁集
字子篯,河南鄧州人。崇禎庚辰進士,國朝官廣西布政使。○禹峰初成進士時,思陵校武命射,九發(fā)九中,后參熊文燦軍。張獻(xiàn)忠勢窮偽降,禹峰力言其偽,乞即誅之,以杜后患。文燦意在茍安,受其降。獻(xiàn)忠旋降旋叛,卒成大禍,由不用禹峰謀也。禹峰詩雄豪魁壘,有摩盾橫槊之風(fēng)。維基
彭而述(1611年—?),字子篯,號禹峰,河南汝寧府鄧州籍江西新喻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詩三房。丙辰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崇禎九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會試第197名,三甲185名進士,與方以智同年。兵部觀政,授官陽曲知縣,因母喪歸里。和王鐸至交。愛新覺羅·阿濟格推薦彭而述,督學(xué)湖北湖南一帶,補分守湖南的永州道縣,六年正月被革職為民。十四年八月起復(fù),以原銜管分巡上湖南道副使事。十六年七月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管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事,十七年十月升廣西布政使司參政、桂林道,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升貴州按察使,三年三月升任廣西右布政使,七月改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管左布政使事。與宋琬、申涵光等以詩聞名于世,時稱江北七子。著有《滇黔》、《燕楚》。。
人物簡介
王登錄(1613年12月3日—1662年),字拱北,北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人。王登錄是順治二年(1645年)的舉人,三年(1646年)聯(lián)捷進士,先在禮部觀政,后獲授稷山知縣,判案精明,沒有案件積壓,獲上級推薦時遇上姜鑲歸附南明,城陷后被擒不屈服,對方羈押他打算以利益引誘他歸附,但守衛(wèi)者敬重他,故意讓他逃回清軍軍營,上陳姜鑲軍可破情狀,并留在清軍中督餉。事情平定后獲敘功補任永新知縣,永新殘破、人戶逃竄,他以恩信勸諭人民,令人民復(fù)業(yè),并與民休息,兩次分考鄉(xiāng)試稱得人,因病去世,入祀名宦祠。
人物簡介
【生卒】:1617—1684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永寧人,字北溟,號于山。明崇禎十二年副貢。清順治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在官招流亡,寬徭役,建學(xué)宮??滴鯐r官至兩江總督。所至以清廉聞,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卒謚清端。有《于山奏牘政書》。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二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于山,永寧人。明崇禎己卯副榜。入國朝,由知縣官至江南江西總督。贈太子太保,謚清端。有《吟詠書》。
人物簡介
【生卒】:?—1678 【介紹】: 清山東茌平人,字鑒茲,一字登孺,號北山。順治十五年進士??滴蹰g歷任工、兵、戶、禮等科給事中。詩學(xué)唐人,與王士禛唱和。有《槐軒集》。
人物簡介
王曰高,字北山,茌平人。順治戊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科都給事中。有《槐軒集》。周櫟園曰:“北山詩以風(fēng)趣淡宕為歸?!?/blockquote>維基王曰高,字北山,茌平人。進士出身。順治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禮科都給事中。有《槐軒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31—1700 【介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梁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清詩別裁集
廣南三家,翁山擅長五律,藥亭擅長七古,幾無與抗行者,元孝自遜力量不及兩家,而諸體兼善,七律尤矯矯不群,詩名鼎立,不虛也。向從《明詩綜》入前代中,今考元孝之殤,在康熙中葉,仍三家并存。晚晴簃詩匯·卷一十八
陳恭尹,字元孝,一字半峰,晚號獨漉子,順德人。有《獨漉堂集》。詞學(xué)圖錄
陳恭尹(1631-1700) 字元孝,號獨漉,又號半峰。廣東順德人。明諸生。父邦彥抗清就義,永歷帝以父蔭賜錦衣僉事。與屈大均、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有《獨漉堂集》,詞附見。全粵詩·卷七一四
陳恭尹(一六三一—一七○○),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順德人。以父邦彥死節(jié)襲南明永歷朝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順治八年(一六五一),鄭成功起兵海上,恭尹思就之,入閩不達(dá),自贛出九江,順流至蘇杭,復(fù)往返于杭州、寧國間,蓋密有結(jié)連。歷四年無成,乃歸娶。又四年,與何絳出厓門,渡銅鼓洋,收拾馀眾,又無成。十六年,將入滇從桂王,道阻,因登南岳、泛洞庭,順流江漢之間,寓蕪湖。時成功圍攻金陵,張煌言進取徽寧,聲勢大振,恭尹與共策劃。旋成功敗走,煌言間道出海。恭尹乃濟江入汴,北渡黃河,徘徊太行山下,沿途觀察地形關(guān)隘,繪成九邊圖,冀有所為。逾年歸,與陶窳、梁梿、何衡、何絳深相結(jié)納,世稱北田五子。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以嫌疑下獄,明年事解。晚年寓居廣州城南,以詩文自娛。其詩激昂頓挫,為“嶺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獨漉堂集》?!?a target='_blank'>清史稿》卷四八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