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八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十八空所破十八種之妄執(zhí)謂之十八有,止觀三之一曰:「破十八有云十八空?!?/div>
色界十八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界)
【佛學常見辭匯】
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層天。
【三藏法數(shù)】
初禪三天:一、梵眾天。梵,凈也,以無染欲故。眾,猶民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民眾也。二、梵輔天,輔,佐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輔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謂此天是初禪天之主也。名尸棄,劫初先生,劫盡后滅,主領(lǐng)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語尸棄,華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總別雙舉也。)二禪三天:一、少光天,謂此天光明少故。二、無量光天,謂此天光明增勝無限量故。三、光音天,謂此天以光明為語音故。三禪三天:一、少凈天,謂此天意識樂受清凈故。二、無量凈天,謂此天凈勝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凈天,謂此天樂受最勝,凈周遍故。四禪九天:一、無云天,以前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無云之首,故號無云。二、福生天,謂此天修勝福力而生其中,從因得名故。三、廣果天,謂此天果報廣大,無能勝故。四、無想天,謂此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謂從生至死也。)五、無煩天,謂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苦樂兩滅,無煩惱故。六、無熱天,謂此天研究心境,無依無處,清涼自在,無熱惱故。七、善見天,謂此天妙見十方世界圓澄無塵垢故。八、善現(xiàn)天,謂此天空無障礙,精見現(xiàn)前故。九、色究竟天,謂此天于諸塵幾微之處,研窮究竟故。
三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zhì)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參見:四禪天))。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zhì)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zhì)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參見:四空處)),說出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圖表三界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心行,雖千差萬別,溯其本根,不外一愛二見。有情業(yè)力,雖千差萬別,究其實際,不外一惡二善三定。眾生種類,雖千差萬別,區(qū)其大別,不外一欲二色三無色。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孔目)
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zhì),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凈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zhì),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zhì)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地藏二十八益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天龍護念。二、善果日增。三、集圣上因。四、菩薩不退。五、衣食豐足。六、疾疫不臨。七、離水火災(zāi)。八、無盜賊厄。九、人見欽敬。十、神鬼助持。十一、女轉(zhuǎn)男身。十二、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從。十八、眷屬歡樂。十九、諸橫銷滅。二十、業(yè)道永除。二十一、去處盡通。二十二、夜夢安樂。二十三、先亡離苦。二十四、宿福受生。二十五、諸圣贊歡。二十、聰明利根。二十七、饒慈憫心。二十八、畢竟成佛。見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下。
金剛頂瑜伽經(jīng)十八會指歸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說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大要。常稱曰十八會指歸。
阿修羅說五念處三十八品
【佛學大辭典】
(傳說)世界初成時,住須彌頂亦有宮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轉(zhuǎn)至第五天,修羅瞋,便避之,無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說法,佛為諸天說四念處,修羅則說五念,佛說三十七品,則說三十八品,常為曲心所覆。見止觀二之二。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即摩登迦經(jīng)之異譯,說二十八宿之吉兇者。
第十八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無量壽經(jīng)上曰:「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顾氖嗽钢写嗣醣驹福娚罘鸬猛趦敉琳呶ㄒ来嗽福虼嗣麨槟罘鹜?。教行信證三本曰:「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愿名選擇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復(fù)名至心信樂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br />【三藏法數(shù)】
愿我剎土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終不作佛。(梵語那由他,華言萬億。)
悉曇十八章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以摩多體文四十七言(又四十九言),為本而生之文字有十八章,載于悉曇字記。寄歸傳四曰:「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轉(zhuǎn)成一十八章。總有一萬馀字,合三百馀頌。」
四十八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約十二緣起于四諦而觀,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來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滅即滅諦,老死之趣滅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過去行之四諦亦然。無明無因,故不觀之,故十二支與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頭陀十八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頭陀所使用之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之稱。律中之十三資具。為比丘用物,與此有別。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學常見辭匯】
頭陀所使用的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等。
十八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此有二種:一,于前之十六加慶友尊者為第十七,加賓頭盧尊者為第十八。然慶友為難提蜜多羅之譯名,即法住記之說者,賓頭盧即第一尊者之寶度羅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經(jīng)典不解梵語而致此訛也。如洪覺范蘇軾,亦依十八羅漢而為頌贊,何耶?(然則十八中前十六為貫休之實跡,他二者后人添加,軾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貝莢,展轉(zhuǎn)傳訛,博辨如軾,亦不免因人致誤耳。」(引于羅漢圖贊集)。二,蜀金水張氏所畫之十八羅漢,為東坡之頌贊者。此于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軍徒缽嘆尊者之二為十八,且記各尊之示神通靈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傳有加佛母摩耶夫人與彌勒之圖)。
【佛學常見辭匯】
1。于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2。于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缽嘆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俗語佛源】
據(jù)唐·玄奘所譯《法住記》所說,「十六羅漢」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yǎng)而為眾生作福。這「十六羅漢」的名稱是:賓度羅跋羅惰啰、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多啰、蘇頻陀、諾距羅、跋陀羅,迦理迦、伐啰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羅漢」,或供「十八羅漢」。然而,「十八羅漢」并沒有經(jīng)典上的根據(jù),是二種附會之說。增添的兩位「羅漢」:或謂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斯里蘭卡人)和澤者玄奘;或謂是慶友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或謂將第一尊賓度羅誤為賓度羅和賓頭盧兩人再加上慶友……至少有五、六種說法。民間則將增添妁兩位稱為「降龍」、「伏虎」。這在小說《濟公全傳》中亦有反映。五代張玄等始繪十八羅漢像,宋·蘇軾作《十八大阿羅漢頌》:「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時修敬?!顾?、元以后,「十八羅漢」流行民間,連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十八羅漢斗悟空」的故事。(參見「羅漢」條) (李明權(quán))
護身結(jié)界十八道
【佛學大辭典】
(雜名)十八道中之護身法與結(jié)界法。
十八層地獄
【佛學常見辭匯】
在十八泥犁經(jīng)中,列有十八層地獄,即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乾直呼、區(qū)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jīng)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向后,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并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俗語佛源】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入中國的。那時,譯出專講「地獄」的經(jīng)典多達十幾種。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義?!傅鬲z」在「六道輪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秵柕鬲z經(jīng)》上有「十八層地獄」的名稱: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車、鑊湯、鐵床、山、寒冰、剝皮、畜生、刀兵、鐵磨、冰地獄、鐵柵、蛆蟲、洋銅。從理義上講,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造貪,嗔、癡「三毒」,合為十八種地獄苦報,不必拘泥于具體名目。「十八層地獄」之說很早盛傳民間?!?a target='_blank'>梁書·諸夷傳·扶南國》載:胡人劉薩何暴病而死,經(jīng)十日復(fù)蘇,自稱游歷了十八層地獄。 (李明權(quán))
三界二十八天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欲界之六天與色界之十八天及無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數(shù)有異論,薩婆多部立十六天,經(jīng)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則據(jù)上座部。見四教儀集注中。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眾天
│      「初禪─┤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禪─┤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凈天
天 │      │三禪─┤無量凈天
│      │   └遍凈天
│      │   「無云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禪─┤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凈居天
│          │善現(xiàn)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二、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勝業(yè),同生此天。三、須夜摩天,梵語須夜摩,華言善時分。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樂天,謂此天自化五塵而娛樂故。六、他化自在天,謂此天假他所化樂事,以成己樂,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禪三天:一、梵眾天。梵,凈也,以無染欲故。眾,猶民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民眾也。二、梵輔天,輔,佐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輔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謂此天是初禪天之主也。名尸棄,劫初先生,劫盡后滅,主領(lǐng)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語尸棄,華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總別雙舉也。)二禪三天:一、少光天,謂此天光明少故。二、無量光天,謂此天光明增勝無限量故。三、光音天,謂此天以光明為語音故。三禪三天:一、少凈天,謂此天意識樂受清凈故。二、無量凈天,謂此天凈勝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凈天,謂此天樂受最勝,凈周遍故。四禪九天:一、無云天,以前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無云之首,故號無云。二、福生天,謂此天修勝福力而生其中,從因得名故。三、廣果天,謂此天果報廣大,無能勝故。四、無想天,謂此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謂從生至死也。)五、無煩天,謂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苦樂兩滅,無煩惱故。六、無熱天,謂此天研究心境,無依無處,清涼自在,無熱惱故。七、善見天,謂此天妙見十方世界圓澄無塵垢故。八、善現(xiàn)天,謂此天空無障礙,精見現(xiàn)前故。九、色究竟天,謂此天于諸塵幾微之處,研窮究竟故。
〔三、無色界四天〕,一、空處天,謂此天厭于色身系縛,不得自在,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yīng),住空處定故。二、識處天,謂此天厭虛空無邊,于是即舍虛空,轉(zhuǎn)心緣識,以識為處故。三、無所有處天,謂此天厭于識處無邊,于是舍識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謂不用前空處識處故。四、非想非非想處天,謂此天居無色界之極頂,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非識處之有想故。
十八界(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門,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yè),輪轉(zhuǎn)生死。若達此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 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 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 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 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 謂能知法之根,名為意界。
七、色界 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 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 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 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 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 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 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 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 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 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 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如論云:復(fù)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一、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
二、六識界者,謂依眼等,緣色等境,了別為性。
三、言意界者,謂即彼識無間滅等,為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
問:「以何義故,說名為界?」答:「以能任持無作用性自相義故,說名為界。」
〔表〕
復(fù)次此十八界:
一、幾有色 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
二、幾無色 謂所馀界。
三、幾有見 謂一色界。
四、幾無見 謂所馀界。
五、幾有對 謂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礙故。
六、幾無對 謂所馀界。
七、幾有漏 謂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謂于是處煩惱起故,現(xiàn)所行處故。
八、幾無漏 謂后三少分。
九、幾欲界系 謂一切。
十、幾色界系 謂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識。
十一、幾無色界系 謂后三。
十二、幾不系 謂即彼無漏。
十三、幾蘊所攝 謂除無為。
十四、幾取蘊所攝 謂有漏。
十五、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謂十通三性(七心界色聲及法界一分),八無記性。
十六、幾是內(nèi) 謂十二,除色聲香味觸及法界。
十七、幾是外 謂所馀六。
十八、幾有緣 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幾無緣 謂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幾有分別 謂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幾有執(zhí)受 謂五內(nèi)界及四界少分,謂色香味觸。
二十二、幾非執(zhí)受 謂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幾同分 謂五內(nèi)有色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
二十四、幾彼同分 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