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501,分167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清臣(邦直 )
程顥(別稱 程純公 世稱 大程子、明道先生、二程、孟子之后 伯淳 河南伯 )
喬執(zhí)中(希圣 )
李復圭(審言 )
馬仲甫(子山 別稱 能吏 )
劉康夫(公南 )
王汝舟(公濟 云溪翁 )
金君卿(正叔 )
聞人安道(彝庚 )
晁端彥(美叔 )
范子奇(中濟 )
蔡承禧(景繁 )
郭祥正(功父 謝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許彥先(覺之 光 )
吳居厚(居實 敦老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兆诹ⅲ霝殚T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实v五年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仁去位,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兆诹ⅲ霝殚T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85 【介紹】: 宋洛陽人,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間進士。調鄠縣、上元主簿。神宗熙寧初,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數為神宗召見,常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進說。后與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卒。寧宗嘉定中謚“純”。早年與弟程頤同受業(yè)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理學奠基人。其學說以“天理”為自然界與社會之最高原則,“天”即“理”即“心”,“天人本無二”,于倫理則為“三綱五常”。其言論著作,后人編有《遺書》、《文集》、《經說》等,收入《二程全書》。
全宋詩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鄠縣、上元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因與新法不合,懇求外任,除權發(fā)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固辭,改差簽書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七年,監(jiān)西京洛河抽稅竹木務。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溝縣。三年,罷歸居洛講學。六年,監(jiān)汝州酒稅。八年,哲宗立,召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并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說等,后人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宋史》卷四二七、《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傳?!〕填椩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陳宣刻本(簡稱弘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萬歷二十年蔣春芳刻本(簡稱萬歷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齋刻本(簡稱涂本),并從《后村千家詩》等書輯得集外詩三首,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四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號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嘉祐進士,調鄠、上元主簿,為晉城縣令。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數召見,進說甚多。新法行,議論與王安石不合,出提點京西刑獄。固辭,改簽書鎮(zhèn)寧軍判官,徙知扶溝縣。除判武學,坐獄逸囚,責監(jiān)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時元豐八年,年五十四。顥畢生治經,為一代名儒,學者稱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后祀孔子廟庭。與其弟合著《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河南程氏經說》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有《文集》四卷,俱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第進士。調須城主簿。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審言。李淑子。仁宗慶歷初賜進士出身。歷知滑、相、涇州,歷湖北、兩浙、淮南、河東、陜西、成都轉運使。神宗熙寧初,進直龍圖閣、知慶州。以貪邊功擊西夏致敗,謫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后復以集賢殿修撰知荊南。臨事敏決,稱健吏,然輕率躁急,無威重,獨為王安石所知。
全宋詩
李復圭,字審言,徐州豐縣(今屬江蘇)人,淑子。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初通判澶州。皇祐中知滑州(《青箱雜記》卷一○)。歷知相州、涇州,湖北、兩浙、淮南、河東、陜西、成都轉運使。神宗熙寧初知慶州,謫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知光化軍。五年(一○七二),權判吏部流內銓(《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出知曹、蔡、滄州。十年,還為鹽鐵副使(同上書卷二八○)。元豐二年(一○七九)知滄州,四年,改鄧州(同上書卷二九七)。卒于知荊南任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無為軍廬江人,字子山。馬亮子。舉進士。知登封縣。累官天章閣待制,知瀛、秦、亳、許、揚五州,糾察在京刑獄,知通進銀臺司,復知揚州。所至興利除害,時稱能吏。提舉崇禧觀卒。
全宋文·卷一三五七
馬仲甫,子子山,廬江(今安徽合肥)人,亮子。舉進士,知登封縣,通判趙州,知臺州,為度支判官。使淮南,拜天章閣待制、知瀛州、秦州。熙寧初,守亳、許、揚三州,糾察在京刑獄。知通進、銀臺司,復為揚州,提舉崇禧觀,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劉康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4—1088 【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公南。劉奕子。早從周希孟學。以布衣講于府學,從學者數千。神宗熙寧中嘗進《志述》二十七篇。后主泉州學卒。有文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晚號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弱冠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舒城縣。哲宗元祐間知南劍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八年(一○九三),知建州(《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移知虔州。擢京東路轉運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歸。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有《云溪文集》百卷(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已佚。宋趙不悔《新安志》卷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实v五年,才冠而登第。歷知舒城縣、南劍州、建州、虔州。哲宗擢為京東轉運判官,終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而歸。凡歷官十七任,皆有治跡。晚號云溪翁,卒年七十九。有文百卷,手所校書萬馀卷。見《新安志》卷七,《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宋史翼》卷二○,《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浮梁人,字正叔。仁宗慶歷間進士。累官知臨川、江西提刑、度支郎中。治“五經”,長于《》。有《易說》、《金氏文集》。
全宋詩
金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北)人。仁宗慶歷間進士(清光緒《江西通志》卷四九、《金氏文集》富臨序)。歷知臨川,江西轉運判官、權江西提刑,入為度支郎中(《江西通志》卷八七)。嘉祐末官廣東轉運使。神宗熙寧尚在世,曾受朝廷獎諭(《蒙詔獎諭寄呈王介甫相公》)。哲宗元祐間,臨川江明仲搜求遺稿,編成《金氏文集》十五卷。原本久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為二卷。 金君卿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近人李之鼎輯《宋人集·金氏文集》(簡稱李本)、清勞氏丹鉛精舍鈔本(簡稱勞本,藏上海圖書館)。另輯得集外詩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八二四
金君卿,字正叔,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慶歷二年,登進士甲科,累官知臨川,權江西提刑,入為度支郎中?;实v二年,官秘書丞;五年,為太常博士。熙寧間,曾于廣東任轉運使。君卿治五經,尤長于《》,嘗著《易說》、《易箋》,又工詩文。事跡見《金氏文集》卷首富臨序,曾鞏《元豐類稿》卷四四君卿父溫叟墓志銘,《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上五,君卿《督學署內池西北題名》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聞人安道,字彝庚,嘉興(今屬浙江)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臨睦州酒稅,通判歙州,知南康軍。與蘇軾、司馬光交善。事見《槜李詩繄》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美叔。晁端稟弟。登進士第。與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紹圣初章惇為相,倡“紹述”之說,端彥力諫,黜為陜守。歷秘書少監(jiān)、開府儀同三司。文章書法,為朝野所崇尚。
全宋詩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據《曲洧舊聞》卷五),字美叔,其先清豐(今屬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華陽集》卷五○《晁君墓志銘》)。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曲洧舊聞》)。一說嘉祐二年進士(《東坡全集》卷七《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開封府推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員外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同上書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勛郎中為賀遼國正旦使(同上書卷三八五),后又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四二)。紹圣初以秘府少監(jiān)黜知陜州(《曲洧舊聞》)。二年卒(《雞肋集》卷六○《祭陜州二叔父文》)。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豐(今河南清豐)人。與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進士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熙寧四年權發(fā)遣開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元豐五年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蘇州,五年為右司郎中、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紹圣初,章惇入相,見其設施,極力諫之,惇怒,黜為陜守,因謂其親曰:「三同今日不同矣。」與蘇軾相友善,文章書法,為時所宗。見盛陶《晁端彥墓志銘》(殘文)、晁補之《祭陜州二叔父文》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中濟。范雍孫。以蔭為簽書并州判官。神宗時授戶部判官,為湖南轉運副使,建言梅山蠻恃險為邊患,宜拓取之。后章惇開五溪,議由此起。哲宗元祐間,權戶部侍郎,刪酒戶苛禁及奴婢告主給賞法。尋出知慶州,廣儲蓄,繕城柵,嚴守備,羈黠羌,推誠待下,人樂為其用。官終吏部侍郎。卒年六十三。
全宋詩
范子奇(一○三五~一○九七),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雍孫。以蔭為簽書并州判官。神宗熙寧初,授戶部判官,為湖南轉運副使。遷河東、陜西、河北、京東四路轉運使。哲宗元祐初,除將作監(jiān)、司農卿。出知晉州(《彭城集》卷二一《提舉西京崇福宮范子奇知晉州制》)、鄭州、河陽、慶州。紹圣元年(一○九四),除寶文閣待制。四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二、四八九),年六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范子奇(一○三五——一○九七),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宗杰子。以祖雍蔭,簽書并州判官。熙寧中,歷戶部判官,湖南轉運副使、判將作監(jiān)、河東、陜西轉運使。元豐中,歷工部、左司二郎中,加直龍圖閣、河北轉運使。元祐初,為將作監(jiān)、司農少卿,復為河北、陜西、河東轉運使,除集賢殿修撰,召權戶部侍郎,出知慶州。入為吏部侍郎,加寶文閣待制。紹圣四年卒,年六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八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84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景繁。蔡元導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大理寺丞、知雩都縣、太平州司理等職。神宗熙寧中召對,陳用人立政之弊,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劾呂惠卿及其親屬之罪,章五上,神宗遂黜惠卿并其黨,累遷太常博士,加集賢院校理,后出為淮南轉運副使。有《論語指歸》及奏議、文集。
全宋詩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知虔州雩都縣。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二)。十年,加集賢校理,權發(fā)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四),開封府推官,改判官。出為淮南計度轉運副使。元豐七年卒,年五十。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議郎集賢校理蔡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一八○九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登嘉祐二年進士第,累官大理寺丞、知虔州雩都縣。敢任大責,遇艱食,輒出常平倉以振絕乏。熙寧七年,召對便殿,極陳用人立法之弊。次年,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公直敢言,奏論呂惠卿黨之罪,數指摘時病。十年,加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縣鎮(zhèn)公事。入為開封府推官,累遷太常博士。元豐五年,出為淮南計度轉運副使。七年卒,年五十。承禧篤學力文,博記善說,著《論語指歸》十卷、奏議集十卷、文集十五卷。見蘇頌《蔡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平州當涂人,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少有詩名,極為梅堯臣所賞嘆。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神宗異之,安石恥為小臣所薦,極口陳其無行。時祥正方從章惇辟,以軍功為殿中丞,聞安石語,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復出通判汀州,元豐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棄去,隱于縣青山卒。能詩。有《青山集》。
全宋詩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據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號醉吟居士,謝公山人、漳南浪士,當涂(今屬安徽)人。據本集推知,約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德化尉。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邵州防禦判官。六年,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為桐城令。后任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未幾棄官隱姑孰青山。元豐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攝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詩格俊逸似李白,同時人梅堯臣譽之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檎?,以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南宋初刊本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簡稱道光本),參校清影印宋抄本(簡稱影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簡稱傅校本)等?!端膸烊珪飞杏小?a target='_blank'>青山續(xù)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詩均見《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詩均見孔平仲《朝散集》,故不錄。另從道光本及《無為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太平州當涂(今安徽當涂)人。少有詩聲,梅堯臣以比李太白。慶歷中舉進士,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復出,元豐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棄去,隱于青山縣,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續(xù)集》七卷(存),《錢塘西湖百詠》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又見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許彥先,字覺之。神宗熙寧中歷官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轉運副使。元豐二年(一○七九),坐孫純私貸官錢,降監(jiān)吉州酒稅。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隨州。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二、二六六、二九六,《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xù)第四《許彥先藥洲詩跋》。今錄詩八首。
全粵詩·卷二一
許彥先,一名光,字覺之。始興人。深明《》學,尤工書法,素有文名。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累官殿中丞,熙寧間遷廣東轉運使。與王安石交游。明黃佐纂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五六、明胡永成修嘉靖二十一年刊《南雄府志·志下·傳二》有傳。詩十首。
全宋文·卷一七四○
許彥先,字覺之,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天圣中進士及第。熙寧五年為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八年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是年五月改廣南東路轉運副使。元豐初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坐孫純私貨官錢,降監(jiān)吉州酒稅。五年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六年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提舉常平等事。元祐二年知隨州。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七、二六六、二九三、三二七、三四四,《欒城集》卷二八,雍正《廣東通志》卷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14 【介紹】: 宋洪州人,初名居實,字敦老。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熙寧、元豐間,歷武安節(jié)度推官、提舉河北常平、京都轉運副使,擢京都轉運使。奉行新法,工于算計,收鹽鐵羨息錢數百萬;于萊蕪、利國兩監(jiān)鑄錢,歲得十萬緡;又請鑄大鐵錢二十萬貫佐陜西軍需,累受褒獎。哲宗元祐初被劾以苛刻聚斂,貶成州團練副使、黃州安置。起為江淮荊浙發(fā)運使,進戶部尚書,知開封府?;兆诔酃偕袝邑⒅袝T下侍郎、知樞密院事。出知洪州卒。
全宋詩
吳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實,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潭州攸縣主簿,遷知安州景陵、開封咸平縣。神宗熙寧初為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元豐間提舉河北西路常平,遷京東轉運判官,升副使、都轉運使。哲宗元祐初貶成州團練副使、黃州安置。紹圣初起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召拜戶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和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椭_封,進中書門下侍郎,以老為東太一宮使。出知亳州、洪州,徙太原,復還知樞密院事。政和三年卒于知洪州任,年七十七。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丹陽集》卷一二《樞密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吳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實,字敦老,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嘉祐八年進士及第。熙寧初為武安節(jié)度推官,奉行新法盡力,計勞得大理丞。轉補司農屬。元豐初,提舉河北西路常平,三年,為京東轉運判官,五年,改副使。以增羨,擢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八年,以罪降知廬州,再責授成州團練副使,徙知蘇州。紹圣中,起為江淮等路發(fā)運使。三年,召拜戶部侍郎、尚書。元符二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改知永興軍。三年,罷知和州。崇寧初,復尹開封,二年,拜尚書右丞,進中書門下侍郎。大觀中,為資政殿學士、東太一宮使。出為亳州、洪州,徙太原,留使佑神觀。復還,遷知樞密院。政和三年,以武康軍節(jié)度使知洪州,卒,年七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二十卷。事詳葛勝仲《樞密吳公墓志銘》(《丹陽集》卷一二)、《東都事略》卷九七、《北宋經撫年表》卷四及《宋史》卷三四三本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