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和氏  拼音:hé shì
1.楚人卞和,曾為獻璧而被刖去雙足。
2.和氏璧。借指寶玉?!段倪x。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漢語大詞典》:荊和
(1).指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 漢 劉向 《九嘆·惜賢》:“ 晉 申生 之離殃兮, 荊 和氏 之泣血?!?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故瓊瑤俟 荊和 而顯連城之價,烏號須 逢門 而著陷堅之功?!?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縱饒 秦氏 ,當時曾欺 趙 地;爭奈 楚君 ,昔日薦刖 荊和 ?!?明 高叔嗣 《古歌》:“ 荊和 當路泣,良璞為誰明?”參見“ 卞和 ”。
(2).指和氏璧。《楚辭·劉向〈九嘆·怨思〉》:“筐澤瀉以豹鞹兮,破 荊和 以繼筑。” 王逸 注:“破 和氏 之璧以繼筑杵而舂,敗玉寶而失其好也?!?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玉異色而均美,是以 晉棘 、 荊和 ,等價連城?!?/div>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荊山得璞玉獻于楚王,兩次見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寶玉,遂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薛卞
指古代善于鑒定刀劍的 薛燭 和能夠發(fā)現(xiàn)寶玉的 卞和 。后比喻善于鑒識和發(fā)現(xiàn)人才者。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jié)緑,長價於 薛 卞 之門。”
《漢語大詞典》:楚卞
指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 唐 呂溫 《古興》詩:“ 越歐 百鍊時, 楚 卞 三泣地。二寳無人識,千齡皆棄置。”參見“ 楚玉 ”。
分類:卞和
《漢語大詞典》:楚玉
指 楚國 寶玉 和氏 璧。亦用以比喻才能、才華。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摧落》:“姓字難教題甲榜,聲名甚日滿皇都?空懷 楚 玉,浪泣鮫珠?!?/div>
《國語辭典》:抱璞  拼音:bào pú
1.相傳戰(zhàn)國楚人卞和獻玉璞于楚厲王,因玉工視以為石而非玉,故王以為和欺己,乃斷其左足。楚武王時,和再獻之,又以為石,乃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是為和氏之璧。見《韓非子。和氏》。后比喻懷才不遇?!稌x書。卷七○。應詹傳》:「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若蒙銓召,付以列曹,必能協(xié)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
2.戰(zhàn)國齊宣王欲任用顏斶,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挂姟稇?zhàn)國策。齊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質(zhì)樸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祿誘惑。漢。蔡邕釋誨〉:「仆不能參跡于若人,故抱璞而優(yōu)游?!?/div>
《漢語大詞典》:獻玉(獻玉)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得寶玉,先后獻給 楚 厲王 、 武王 ,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荊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后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唐 陸暢 《下第后病中》詩:“獻玉頻年命未通,窮秋成病悟真金?!?金 元好問 《寄答飛卿》詩:“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
《國語辭典》:荊璞(荊璞)  拼音:jīng pú
楚國荊山的玉璞,即和氏璧。參見「荊山之玉」條?!段倪x。盧諶。贈劉琨詩》:「承侔卞和,質(zhì)非荊璞?!购笥靡员扔髻Y質(zhì)美好。也稱為「荊璧」、「荊玉」。
《漢語大詞典》:和玉
(1). 卞和 之玉。喻稀世之寶。后漢書·劉陶傳:“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yōu)?和 玉,使百姓渴無所飲,饑無所食……猶不能以保蕭墻之內(nèi)也?!?李賢 注:“ 和 玉, 卞和 之玉也?!?br />(2). 卞和 之玉。喻不為世重的賢才。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詩:“ 和 玉悲無已, 長沙 宦不成?!眳⒁姟?和氏璧 ”。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漢語大詞典》:楚璞
指 楚 人 卞和 獻給 楚王 的玉璞。比喻珍品或英才。 宋 梅堯臣 《度支蘇才翁挽詞》詩之二:“盛世雖多士,唯公與眾殊。高才飛健鶻,逸句吐明珠。未入 周 官采,爭持 楚 璞模?!?明 高啟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詩:“知音竟為誰,四海嗟惸惸。 齊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章炳麟 《西歸留別中東諸君子》詩:“球府集蒼蠅,一滴緇 楚 璞?!?/div>
《漢語大詞典》:再刖
雙腳被砍掉。相傳 春秋 楚 卞和 發(fā)現(xiàn)了一塊璞玉,先后獻給 楚厲王 、 武王 ,都被認為欺詐,斷其雙腳。 楚文王 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為 和氏 璧。見韓非子·和氏。后用作懷才未遇的典故。 唐 韓愈 《答崔立之書》:“今足下乃復比之獻玉者,以為必俟玉人之剖,然后見知於天下,雖兩刖足不為病,且無使勍者再刖,誠足下相勉之意厚也。” 唐 白行簡 《石韞玉賦》:“嘆時俗之莫顧,惜輝華之潛發(fā),儻見彩於一拳,庶無虞於再刖?!?宋 蔡襄 《士伸知己賦》:“ 非 ( 韓非 )五難而吐論, 和 ( 卞和 )再刖而處窮?!?/div>
《漢語大詞典》:獻楚(獻楚)
指 春秋 時 卞和 向 楚王 獻璞玉反遭刑之事。比喻懷才不遇,投效無門。 唐 駱賓王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彈冠空被笑,獻 楚 自多傷?!?唐 元稹 《獻滎陽公主五十韻》:“會將連獻 楚 ,深恥謬游 燕 ?!眳⒁姟?獻玉 ”。
《漢語大詞典》:獻玉(獻玉)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得寶玉,先后獻給 楚 厲王 、 武王 ,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荊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后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唐 陸暢 《下第后病中》詩:“獻玉頻年命未通,窮秋成病悟真金?!?金 元好問 《寄答飛卿》詩:“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div>
《漢語大詞典》:三獻玉(三獻玉)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獻之 厲王 ,王以為誑,刖其左足;復獻 武王 ,又刖其右足;后獻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后用為懷才難遇知音的典實。 唐 劉長卿 《落第贈楊侍御赴范陽》詩:“泣連三獻玉,瘡懼再傷弓?!?唐 賈島 《古意》詩:“眼中兩行淚,曾弔三獻玉?!?宋 曾鞏 《送程殿丞還朝》詩:“自重肯悲三獻玉,不欺常慎四知金?!?/div>
分類:卞和璞玉
《漢語大詞典》:疑玉
被人誤認為石的璞玉。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先后進獻 厲王 和 武王 。經(jīng)玉工鑒定,誤認為石, 卞和 兩次被刖足。后獻 文王 ,剖璞得美玉,琢為璧,命為“和氏之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后因以“疑玉”喻被暫時埋沒的才能。 唐 黃滔 《上趙起居啟》:“若不仰投門舘,虔佇發(fā)揚,則永攜疑玉以汍瀾,長伴啞鐘以泯默?!?/div>
《漢語大詞典》:和隨(龢隨)
亦作“ 和隋 ”。 卞和 與 隨侯 。亦謂稀世珍寶 和氏 璧與 隨侯 珠。 漢 班固 《答賓戲》:“先賤而后貴者, 和 隋 之珍也?!?宋 葉適 《祭陳同甫文》:“鐫嗟無勇, 和 隨 有罪。”
卞和 與 隨侯 。亦指稀世珍寶 和氏 璧與 隨侯 珠。漢書·敘傳上:“先賤而后貴者, 龢 隨 之珍也。”
《漢語大詞典》:趙氏璧(趙氏璧)
亦作“ 趙王璧 ”。 和氏 璧的別稱。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寶玉。 戰(zhàn)國 時,為 趙惠文王 所得,故稱。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 秦昭王 曾恃強遺書 趙王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藺相如 奉璧出使,終于完璧歸 趙 。“趙氏璧”遂以著稱,并常為后人詩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fā)都》詩:“空班 趙氏 璧,徒乖 魏王 瓠?!?唐 李白 《古風》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卻哂 趙王 璧。” 清 孫枝蔚 《旅興》詩:“貴若 趙氏 璧,富若 猗頓 囷。”亦省稱“ 趙璧 ”。 唐 方干 《送陳端公》詩:“ 隨 珠此去方酬德, 趙 璧當時誤指瑕?!?宋 王安石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并詩》:“篇終有意責 趙 璧,窮國恐誤連城歸?!?明 沈鯨《雙珠記·珠傳女信》:“看此物既著神奇,如 趙 璧有完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