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41,分37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化歷
八歷
大統(tǒng)歷
充歷
籌歷
劈歷
七曜歷
秘歷
闃歷
龍歷
歷物
歷賞
歷莢
歷底
歷阪
《駢字類編》:化歷(化歷)
唐 李百藥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化歷昭唐典,承天順夏正。
《駢字類編》:八歷(八歷)
宋史律歷志見四歷下。小學紺珠:唐八歷:戊寅元、甲子元、大衍、五紀、正元、觀象、宣明、崇元。
《漢語大詞典》:大統(tǒng)歷(大統(tǒng)曆)
歷法名。 明 初 劉基 進《大統(tǒng)歷》。 洪武 十七年設觀象臺于 南京 雞鳴山 ,令博士 元統(tǒng) 修歷,仍以《大統(tǒng)》為名,而積分全襲 元 代《授時》法數(shù),惟去其歲實消長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準確,治歷者紛進新歷,要求改制,但 明 朝一直沿用《大統(tǒng)歷》。見明史·歷志一。
《漢語大詞典》:充歷(充歷)
猶言歷任。 漢 蔡邕 《讓尚書乞在閑冗表》:“三月之中,充歷三臺,光榮顯著。”
分類:歷任
《漢語大詞典》:籌歷(籌曆)
推算歷法。新唐書·歷志三上:“若乾度盈虛,與時消息,告譴於經(jīng)數(shù)之表,變常於潛遯之中,則圣人且猶不質,非籌歷之所能及矣?!?/div>
《漢語大詞典》:劈歷(劈歷)
疾雷;疾雷聲。說文·雨部:“震,劈歷振物者?!?段玉裁 注:“劈歷,疾雷之名。”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發(fā)宋陵寢:“犬之年羊之月,劈歷一聲天地裂?!?/div>
分類:疾雷雷聲
《漢語大詞典》:七曜歷(七曜曆)
以日、月和五星紀日的歷法。我國通行順序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復始。始于古代 巴比倫 (一說始于古代 埃及 )。我國四世紀時曾有此法。八世紀時摩尼教徒又由 中亞 康國 傳入我國。新唐書·藝文志三載有 吳伯善 《陳七曜歷》五卷。 敦煌 發(fā)現(xiàn)的歷書和占星術著作亦有用七曜歷者。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坐知七曜歷,手畫三軍勢。”
《漢語大詞典》:秘歷(秘曆)
深奧的歷數(shù)。晉書·范隆傳:“ 隆 隱跡不應州郡之命,晝勤耕稼,夜誦書典,頗習秘歷陰陽之學,知并將有氛祲之祥,故彌不復出仕?!?/div>
《韻府拾遺 錫韻》:闃歷(闃歷)
岳珂宿溪聲閣望香爐峰詩:闃歷煙巖古,琮琤雪澗橫。
《駢字類編》:龍歷(龍歷)
趙伯勵出師賦:鳳符以謳歌而適,龍歷以揖讓而齊。
《漢語大詞典》:歷物(歷物)
謂分別究析事物之理。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歷,一本作“ 厤 ”。 陸德明 釋文:“厤,古歷字,本亦作‘歷’。分別歷説之。” 章炳麟 《訄書·訂文》:“歷物之意,志念祈嚮之曲折,其變若云氣,而言或以十數(shù)。”
分類:分別
《漢語大詞典》:歷賞(歷賞)
歷代共賞。文選·沈約〈謝靈運傳論〉:“至于先士茂制,諷高歷賞?!?李善 注:“歷載辭人所共傳賞。”
《漢語大詞典》:歷莢(歷莢)
即蓂莢。竹書紀年卷上:“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徐文靖 箋:“《田俅子》曰:‘ 堯 為天子,蓂莢生于庭,為帝成歷。’”一本作“ 歷莢 ”。宋書·符瑞志中:“昔在 放勛 ,歷莢數(shù)朝?!?宋 李石 續(xù)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歷莢,圣王以是占日月之數(shù)?!?br />見“ 歷草 ”。
分類:蓂莢
《漢語大詞典》:歷草(歷草)
即蓂莢。傳說中的一種瑞草。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歷草滋?!?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堯 為仁君,一日十瑞……歷草生階,宮禽五色?!?南唐 陳陶 《圣帝擊壤歌四十聲》:“歷草何因見,衢尊豈暫忘!”一本作“ 歷草 ”。參見“ 歷莢 ”。
亦稱“ 歷莢 ”。 即蓂莢。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歷草滋。” 李周翰 注:“ 堯 時有蓂莢草生于階,有十五葉,從月一日日生一葉,至十五日日落一葉。若月小,則餘一葉,見此以知日歷,故云歷草也?!?宋 李石 續(xù)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歷莢,圣王以是占日月之數(shù)。”歷,一本作“ 歷 ”。參見“ 蓂莢 ”。
分類:蓂莢瑞草
《漢語大詞典》:歷底(歷底)
指盜賊的內應、內線。 唐 顏師古 匡謬正俗卷八:“問曰:諺云:‘賊無歷底中道回。’謂內應導引為‘歷底’,何也?答曰:按周禮有 狄鞮氏 掌譯蠻夷之言……此蓋謂譯導相因耳。今言外人未相練悉,不能來為賊盜,因籍當家有人導引,依其衝要孤虛,故謂之狄鞮也。俗語音訛,變言‘歷底’耳?!?/div>
《漢語大詞典》:歷阪(歷阪)
見“ 歷陵 ”。
《漢語大詞典》:歷陵(歷陵)
亦稱“ 歷阪 ”。 即 歷山 。相傳為 舜 所耕之處。后漢書·張衡傳:“嘉 曾 氏之《歸耕》兮,慕 歷陵 之欽崟?!?span id="uxebebo" class="book">《文選·張衡〈思玄賦〉》作“歷阪”。參見“ 歷山 ”。
分類: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