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99—1078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仲。曾會子。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知會稽縣,立斗門,泄鏡湖水,民受其利。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出知鄭州,有能聲。嘉祐初,擢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書左仆射。曾薦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變法。熙寧三年,罷相。次年,判永興軍,旋以太傅致仕。卒謚宣靖。嘗與丁度編《武經(jīng)總要》。全宋詩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知會稽縣。累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給事中、參知政事。五年,除樞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英宗即位,依舊執(zhí)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進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魯國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謚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曾會之子。天圣二年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后擢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學士出知鄭州,復入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神宗時累封魯國公。熙寧三年以年老辭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興軍。元豐元年卒于京師,年八十,謚宣靖,嘗奉敕撰《武經(jīng)總要》四十卷(存)。見曾肇《曾太師公亮行狀》(《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陸參,真宗、仁宗時人。少好學,及長舉進士及第,嘗為縣令。蔡齊薦之于朝,明道元年以職方員外郎充崇文院檢討。著有《蒙書》十卷。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四,《涑水紀聞》卷七三。
人物簡介
【生卒】:1003—1058 【介紹】: 宋應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宋夏戰(zhàn)事起,歷任陜西體量安撫使、涇原路安撫使,于邊防部署、將帥任用,多所建白。后為權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鹽井歲課。仁宗皇祐三年升樞密副使,務裁抑僥幸。至和三年拜參知政事。卒謚文安。神宗時改謚文忠。有《崇文總目》及文集。全宋詩
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賢院。出知光州。入為三司度支判官,遷右司諫。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提舉諸司庫務,遷翰林學士。寶元二年(一○三九),權三司使?;实v三年(一○五一),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為參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銘》)。謚文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全宋文·卷五九五
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湖州,改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進翰林學士、知審官院。西夏用兵,為陜西體量安撫使。還朝,以戶部郎中權三司使?;实v三年,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謚文安。堯臣以文學進,文辭溫麗,典內(nèi)外制十馀年。嘗與歐陽修等編撰《崇文總目》六十六卷。見歐陽修《文安王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仁宗以其恬于進取,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許州?;实v初,除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每御前進讀,至前代治亂之事,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全宋詩
王舉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進士,知伊闕、任丘縣。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中。以資政殿學士出知許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為樞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卒,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六有傳。全宋文·卷四○○
王舉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后進士及第,知伊闕、任丘縣,累遷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與修《三朝寶訓》、起居注。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出知許州、應天府?;实v初,拜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見《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6—1079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清臣。仁宗朝,以蔭知鹽山縣。后歷淮南、京西、陜西轉(zhuǎn)運使,貸錢與民,待谷熟還官,號“青苗錢”,為熙寧青苗法之先導。英宗治平初歷知瀛州、秦州。神宗時,以尚書右丞致仕。剛果嚴深,事至即決,時稱能吏。
人物簡介
【生卒】:1006—1097 【介紹】: 宋汾州介休人,字寬夫。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遷殿中侍御史。慶歷七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鎮(zhèn)壓貝州王則起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復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朝,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豐六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馬光薦,為平章軍國重事。五年,復致仕。歷仕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卒謚忠烈。有《潞公集》。全宋詩
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歷御史、轉(zhuǎn)運副使、知州判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平章軍國事,拜太師,封潞國公。哲宗紹圣四年卒,年九十二?;兆诔鐚庨g預黨籍,后追復太師,謚忠烈。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出將入相五十馀年。著有《潞公集》四十卷?!睹急畟麋废录硪蝗?、《宋史》卷三一三有傳?!∥膹┎┰娏恚悦骷尉肝迥昶疥柾蹁诳獭段穆汗募匪氖肀緸榈妆荆ú乇本﹫D書館)。參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錫疇、瞿熙邦校本(簡稱季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補本(簡稱傅校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從《施注蘇詩》、《輿地紀勝》等輯得集外詩九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四一
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字寬夬,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進士。歷殿中侍御史、河東轉(zhuǎn)運副使、都轉(zhuǎn)運使,擢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知秦州、益州,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歷八年拜同平章事?;实v三年罷,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復相。嘉皊三年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國公。英宗朝入為樞密使。熙寧中因極論新法之害,力引去。拜司空,河東節(jié)度使,尋以太師致仕。元祐初平章軍國重事,居五年,復致仕。紹圣四年卒,年九十二。逮事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五十年。有《文潞公文集》四十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三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士知滑州,徙益州。復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埛狡皆娝木恚杂坝∏逦臏Y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7—1073 【介紹】: 本名敦實。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周輔成子。以蔭為分寧縣主簿,歷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有治績。神宗熙寧初,知郴州,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提點刑獄。后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精于《易》學,喜談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范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皆從其受業(yè)。卒謚元。有《太極圖說》、《通書》及文集,后人合編為《周子全書》。全宋詩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以舅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歷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頤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芏仡U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輯錄之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少孤,養(yǎng)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鄭向蔭補試將作監(jiān)主簿,授洪州分寧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州郴、桂陽二縣令。知洪州南昌縣,簽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攝邵州事。熙寧中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移知南康軍,自請分司南京而歸。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賜謚曰「元」。喜談名理,精于《易》學,程顥、程頤從之學,為宋代理學開山之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見朱熹《濂溪先生事實記》,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簡介
【生卒】:1018—1089 【介紹】: 宋壽州人,字晦叔。呂公弼弟。仁宗時登進士第。英宗時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初,知開封府,為御史中丞。反對行青苗法,言呂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潁州。起知河陽,召還知審官院,尋同知樞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輔政,廢除新法。三年,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卒謚正獻。全宋詩
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仁宗時以父蔭補奉禮郎。舉進士,通判潁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出知潁州。八年,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改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一○八二),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正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八首。全宋文·卷一○九二
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簡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通判潁州,與郡守歐陽修為講學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英宗親政,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熙寧初,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以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出知潁州、河陽。召還提舉中太一宮,遷翰林學士承旨,改端明殿學士,知審刑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乞去位,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即位,還朝為侍讀,拜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姡腥竞驮娂畋谧⒈緝蓚€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4—1091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徙居孟州濟源,字欽之。傅立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論事略無回隱。熙寧時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知許州、河陽、徐州,兩年六移官。復坐事落職。哲宗嗣立,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元祐四年,拜中書侍郎。卒謚獻簡。全宋詩
傅堯俞(一○二四~一○九一),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冠舉進士,知新息縣。仁宗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時,轉(zhuǎn)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后除侍御史知雜事。神宗熙寧初,知和州、廬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兩年之間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為御史中丞,遷吏部尚書、中書侍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謚獻簡。有《傅獻簡集》七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一五二○
傅堯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欽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孟州濟源。十歲能文,及登第,猶未冠。知新息縣,累遷太常博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即位,轉(zhuǎn)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雜,堅辭,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廬州。熙寧三年,授兵部員外郎、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四年,除河北轉(zhuǎn)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再歲六移官。七年,提舉崇福宮。明年,坐罪落職。哲宗立,自知明州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張舜民事,以龍圖閣待制知陳州。三年,復為吏部侍郎。四年,再為御史中丞,進吏部尚書兼侍讀,拜中書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謚獻簡。紹圣中,以元祐黨人奪贈謚。著有《文集》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信州玉山人,字圣參。仁宗皇祐間進士。通判江州,操守廉潔。同邑有解官歸者,以田數(shù)十頃炫耀,虞仲笑曰:吾貧甚不能辦此,請以二十五柜書當之。歐陽修嘗與書往來。全宋文·卷二一○九
葉虞仲,字圣參,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皇祐元年登進士第。元豐中為朝請郎、通判睦州軍州事。又曾通判江州。見《明一統(tǒng)志》卷五一,道光《玉山縣志》卷三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