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86—1137 【介紹】: 宋湖州德清人,字必先,號龜溪?;兆谡臀迥赀M士。歷明州通判。為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在任知無不言,前后近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高宗紹興四年,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尋任參知政事。與張浚不和,出知明州。七年,遷知樞密院事。卒謚忠敏。有《龜溪集》。全宋詩
沈與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德清(今屬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補歸安尉,累遷通判明州。高宗召對,除監(jiān)察御史。歷兵部員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議遷都事,出知臺州。召還,再除侍御史,遷御史中丞,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未幾奉祠。紹興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召除參知政事。五年,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七年,隨高宗至建康,遷知樞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謚忠敏。著有《龜溪集》十二卷。《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蚺c求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明刊《沈忠敏公龜溪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五五
沈與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號龜溪,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第,累遷至明州通判。建炎三年除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知無不言,前后幾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紹興四年,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復以吏部尚書召,除參知政事。五年,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與張浚有隙,出知明州。七年,除同知樞密院事,遷知樞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謚忠敏。著有《龜溪集》十二卷。見劉一止《知樞密院事沈公行狀》(《苕溪集》卷三○),《宋史》卷三七二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居桂陽軍,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quán)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quán)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姡郧蹇滴跞赅嵤莱煽瘫荆ú乇本﹫D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9—1157 【介紹】: 宋饒州浮梁人,字元吁?;兆谛土赀M士。調(diào)湖州刑曹,累遷太學博士。召對,論事切直,擢翰林學士。時鄱之學宮毀于兵火,有旨令權(quán)貴者以為墓地,克俊封還制書,學宮得不徙。高宗紹興中遷簽書樞密院事,權(quán)參知政事。卒謚章靖,一云忠靖。有《易通解》及文集。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程克?。ㄒ弧鸢司拧灰晃迤撸衷?,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宣和六年進士,歷湖州理曹,太學博士。擢起居郎、中書舍人兼侍講,入翰林為學士、知制誥。紹興十二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丐祠,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起知建康、湖州。二十六年四月拜參知政事,數(shù)月以資政殿學士致仕。踰年卒,年六十九,謚章靖。有《易通解》十卷,文集五十卷,《內(nèi)外制集》二十卷。見《程公克俊家傳》(《新安文獻志》卷九四),《宋史》卷三○、三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真州人,字立道。徽宗大觀中賜上舍出身。高宗紹興三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論劾不避權(quán)貴。以兵部尚書知處州,抑強扶弱,所部肅然。召除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尋遭劾罷,以資政殿學士再知處州。請祠,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謚忠肅。
人物簡介
【生卒】:1090—1138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號簡齋。陳希亮曾孫?;兆谡腿甑巧仙峒卓?。授文林郎充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金兵破開封,避亂南下。高宗紹興元年至行都紹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工詩,初學黃庭堅、陳師道,后師杜甫,抒寫家國之感,傷時恨別,悲壯蒼涼。后人推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能詞。有《簡齋集》、《無住詞》。全宋詩
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卷一四)。謫監(jiān)陳留酒稅。南渡后,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舍人,兼掌內(nèi)制。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為中書舍人。六年,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惻c義詩,以元刻《增廣箋注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jù)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陳與義(1090-1139) 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有《簡齋集》、《無住詞》。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又號無住道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歷太學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亂,避地襄漢,輾轉(zhuǎn)湖湘廣閩。紹興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出知湖州,復入為給事中,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與義工詩,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簡齋集》(存)、《無住詞》(存)、《陳簡齋內(nèi)外制》(佚)。見張嵲《陳公資政墓志銘》(《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傳,《遂初堂書目》。
人物簡介
賀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授潁昌府學教授。累官著作郎,假太常少卿使金賀正旦歸,遷司門員外郎。靖康改元,致仕歸,寓居臨海(《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司參議官,歷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以忤秦檜,主管崇道觀。檜死,累官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孝宗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見《南澗甲乙稿》卷二○《賀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賀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移籍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登政和五年進士第,任潁州府學教授,入秘書省為校書郎、著作佐郎。假太常少卿,遷司門員外郎。致仕。紹興八年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參議官,九年入為倉部郎,轉(zhuǎn)吏部。請外,除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遷吏部尚書。二十九年,除參知政事,踰年告老。孝宗隆興二年復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俄罷,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謚清簡。著有文集奏議若干卷。見韓元吉《賀公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潭州湘潭人,字周士。由太學生仕鼎、澧帥幕。欽宗靖康初,征天下兵,以寧走鼎州,乞師解太原圍。高宗建炎二年,累官京西制置使。尋落職,累貶永州列駕、潮州安置。紹興十年,復朝奉郎、知全州。有《王周士詞》。全宋詩
王以寧,字周士,湘潭(今屬湖南)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晕渎殦Q文資(《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一九),為樞密院編修官。高宗建炎初出知鼎州。建炎四年(一一三○),張浚辟為川陜宣撫處置司參議官,京西制置使,兵敗,以所部走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二)。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落職,監(jiān)臺州酒務(wù)。二年,責永州別駕,潮州安置。十年,起知全州(同上書卷四一、五八、一三五)。
人物簡介
【生卒】:1092—1170 【介紹】: 宋萊州人,字起李,一作企李?;兆谡投赀M士。授單父縣丞。高宗紹興中,擢右正言,主張抗金,力斥和漢。除直秘閣、湖南提刑,為秦檜所陷,奉祠十六年。檜死,起知婺州,遷權(quán)給事中。孝宗即位,拜御史中丞。隆興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又拜參知政事,以疾力辭。次年致仕。為官清正,敢于直言,曾論劾秦檜余黨湯思退等朋比奸罔。善屬文,尤工詩。卒謚簡穆。全宋詩
辛次膺(一○九二~一一七○),字起季,萊州(今屬山東)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M士,調(diào)單父丞。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為駕部員外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七年,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卷一○九)。八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一一八)。秦檜死,起知婺州。二十六年,權(quán)尚書禮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七五),二十七年,試給事中,尋罷,起知泉州,移福建帥。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同知樞密院事。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三有傳。全宋文·卷四○四五
辛次膺(一○九二——一一七○)字起季,一字企李,萊州掖縣(今山東掖縣)人,政和二年進士,紹興中,累遷吏部郎、湖北運判。七年,擢左正言,力諫和議,為秦檜所怒,出為湖南提刑。罷,奉祠。檜死,起知婺州,加秘閣修撰,擢權(quán)給事中。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湯思退等朋附奸罔,皆以次論劾。隆興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尋拜參知政事,以疾祈免,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乾道六年閏五月卒,年七十九,謚簡穆。為政清靜,立朝騫諤,善屬文,尤工于詩。有《屬辭比事》五卷、《奏議》二十卷、《箋表》十卷,皆佚。見《宋史》卷三八三本傳、《宋史·藝文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寧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稱其可屬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紹興十九年,知廬州。二十五年,擢參知政事,尋罷。出知紹興、宣、潭、洪等府州,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謚敏肅。全宋詩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說溧水(今屬江蘇)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丹徒尉,調(diào)遂昌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來要錄》卷五七)。使金還,丐祠。九年,起為左右司員外郎,十年,遷中書門下省檢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為參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紹興,歷知宣、潭、洪三州(同上書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事見《周文忠公集·親征錄》紹興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紀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四○六六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號如心居士,江寧府溧水(今江蘇溧水)人。宣和三年登進士第,調(diào)丹徒尉,遷壽昌令。紹興初入為敕令所刪定官,歷吏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擢吏部侍郎。為臺諫所劾,出知池州,徙廬州。紹興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執(zhí)政未三月,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紹興府。未幾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紹興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見《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九九。
人物簡介
【生卒】:1096—1163 【介紹】: 宋吉州永豐人,字體仁。工詩,少魁鄉(xiāng)舉。累試禮部不第,特奏名補文學,任寧遠主簿。高宗紹興十八年擢進士第一。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等職。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以諂事秦檜顯,檜死,被論罷歸。全宋詩
董德元(一○九六~?),字體仁,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初就特奏名,補文學。調(diào)道州寧遠主簿(《獨醒雜志》卷六)。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五十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二十一年,簽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二十四年,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進侍講(同上書卷一六六、一六八)。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同年十二月罷(同上書卷一六九、一七○)。全宋文·卷四○九五
董德元(一○九七——一一六四),字體仁,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靖康元年赴鄉(xiāng)舉,后以恩科入官,居鄉(xiāng)待闕。紹興十八年登進士一甲第二人。歷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兼侍講。二十五年,超拜參知政事。以諂事秦檜致顯,檜死,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被論落職。隆興二年復端明殿學士致仕,卒,年六十八。見周必大《閑居錄》,《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六,《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南宋館閣錄》卷八,《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
人物簡介
【生卒】:1097—1165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長卿?;兆谛腿赀M士。高宗紹興中累除參知政事,拜右相,遷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廬州,朝臣遣家預避,獨康伯迎眷屬入浙,并奏請高宗親征。虞允文尋大敗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以病請去位。次年金兵復南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卒謚文恭,后改謚文正。全宋詩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弋陽(今屬江西)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士,授長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通判衢州。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為樞密院計議官。十三年,遷軍器監(jiān)。出知泉、漢州。二十七年,權(quán)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見本集卷七劉珙《陳魯國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遷太學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紹興中,為戶部、司勛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除吏部侍郎,兼禮、戶、刑部,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九月,除參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進左仆射。金人敗盟南侵,康伯主戰(zhàn)。孝宗即位,命兼樞密使。隆興改元,乞退,出判信州,進封福國公,又判紹興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樞密使,進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謚文恭,慶元中改謚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史·藝文志》。
人物簡介
【生卒】:?—1158 【介紹】: 宋泉州惠安人,字端友。高宗建炎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直學士院,遷御史中丞。專以奉迎秦檜為務(wù),聞檜所不樂者,即上章彈劾,唯恐后時。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罷去,貶筠州。后以龍圖閣學士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全宋文·卷三九九三
李文會(?——一一五八),字端友,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歷官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直學士院,遷御史中丞。專以奉迎秦檜為務(wù),聞檜所不樂者,即上章彈擊,惟恐后時。十四年,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為臺諫論罷,提舉宮觀。后起知瀘州,移潭州。二十七年,以龍圖閣學士為四川安撫制置使,知成都府。明年卒于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五、一四八、一四九、一五二、一六七、一七七、一八○,同治《福建通志》卷一九二。
人物簡介
林安宅(一○九九——一一八一)字居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敷之從子。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知新昌縣,轉(zhuǎn)建州觀察推官,尋通判漳州。二十八年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歷江南西路、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三十二年改戶部郎中。隆興元年知臨安府。乾道元年為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淳熙中以端明殿學士奉祠。八年卒,年八十三,積階至正奉大夫。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二之五三、職官七八之五一、選舉三四之一二、食貨六三之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一七九、一九八,《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00—1136 【介紹】: 宋襄州鄧城人,字覺民。徽宗宣和三年上舍及第。累遷右諫議大夫。欽宗靖康初,力主割棄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高宗建炎四年,上言裂河南、江北數(shù)十州地為藩鎮(zhèn),付以兵權(quán)。由參知政事遷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秦檜自金歸,力薦其忠。紹興元年,為秦檜所排擠,罷相,知溫州,退居天臺。全宋詩
范宗尹(一○九八~一一三六)字覺民,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罷歸。張邦昌僭位,復其職,遣詣康王勸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舒州,又以受偽命事責置鄂州。后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四年,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三)。紹興初為秦檜所擠,落職知溫州。六年,退居天臺,卒,年三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六首。全宋文·卷四二五一
范宗尹(一一○○——一一三六),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請棄三鎮(zhèn)以紓禍,坐罷。張邦昌僭位,復其職。建炎初出知舒州,以言者論其嘗受偽命,責置鄂州。后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三年,拜參知政事,次年繼呂頤浩為相,累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紹興初罷,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沈與求劾之,落職,未幾命知溫州。退居天臺,六年八月卒,年三十七。謚宗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有傳。